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业论坛
1699 0
2011-04-07
宋鉴
        
        在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浪潮中,各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科学、技术、产业三者优先发展战略的各种模式。  
        一、英国:科学、技术、产业依次递进的发展模式  
        英国走上现代化道路是一种优先发展科学,然后带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模式。  
        17世纪末18世纪前叶,英国发生了科学革命。培根首倡成立科学院。1662年国王批准成立“皇家学会”,成为系统研究、推广新科学成果的中心。英国在1500年以后形成为一个独立于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新教国家,对欧洲其他国家提供政治避难所。皇家学会重用了受罗马主教迫害逃亡英国的巴本,推动了蒸汽动力技术的发明,这种重视科学的让会氛围和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牛顿等科学家的成长,使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科学中心。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前叶,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在英国发生了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1623年,英国首次颁布专利法,为期14年;1702年宣布国内贸易自由;1719年和1775年颁布熟练技工不得出境的禁令;1774年、1781年和1785年又先后颁布禁止工具、机器图纸相机器出口禁令,使英国垄断了新技术;至1825年产业革命快完成时,确立了蒸汽动力技术为主导的工业技术体系。英国以科学技术为先导,推动了产业革命,第一个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英国是第一个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它用了将近300年的时间,主要靠自己的力量独自完成了科学、技术、产业三种革命。这种模式发展周期很长,只适合英国这种最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准以仿效的发展模式。  
        二、德国:科学技术并重启动产业发展的模式  
        德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之时,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为争夺殖民地展开了疯狂的战争。德国的自然资源不太丰富,也不像英国有那么多殖民地。面对英、法等国的挑战和压力,德国不可能采取先发展科学再发展技术和生产的模式,而是采取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并重来推动产业革命的发展模式。  
        为了实现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并重的发展战略,德国的教育形成了几种不同层次和类型:①新建大学。这种大学中出现了职业研究人员和实验室,大大丰富了科学教育内容,促进了科学的发展。②地方**兴办的拉丁文学校、军工学校、小型工程学院、医药学校和大学。③高等专科学校。这类学校培养出许多实业专家。④综合技术学校。这种学校为了业和**机构培养中等水平适合于多种工作的工程师和技术员。这种模式使德国有足够的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人才与基础。德国是一个推崇抽象的恩辩哲学的民族,非常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到20世纪初,德国不仅拥有一流的科学水平,成为当时世界科学的中心,而且善于吸收和创造,很快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迅速建立起现代化的生产体系。  
        实施科学、技术并重来推动产业革命的模式,使德国缩短了应用科学创造及其向科技转化的时间,迅速完成了工业革命。1870年至1990年,德国的煤炭开采从3400万吨提高到10900万吨。1870年,德国主要工业部门的生产还远远落后于英国,到90年代开始赶上英国,铁的产量甚至超过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德国是以跳跃式的态势赶超英法为代表的第一批现代化国家,成为后发现现代化国家中成功的范例。  
        三、美国和日本:优先发展应用技术带动产业革命,再发展基础科学的模式  
        美国是先引进科学与技术,以应用技术的创造发明启动产业的大发展,待国力强盛的时候引进外国优秀科技人才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模式。  
        美国作为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首先是靠引进外资和应用技术起家的。1870年后,英国由于国内资金饱和而向美国大量投资,至1914年达67亿美元,为美国大规模的工业化积累了资金。美国同时大量引进英国重工业和电气技术,引进技术工人相技工,留学生到英、德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大规模的推进工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美国较为重视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在美国首批建立的大学都是以研究技术为主,如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最初只是一所技术学院,专门培养技术人才。美国早期建立的哈佛大学、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也不同程度地强调要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随后重点研究技术应用的大学相中等技术学校,达到450所,为美国20世纪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准备了科技力量。  
        20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关注基础科学研究,出现了世界科学中心从德国向美国转移的趋势。20世纪30年代由于希特勒法西斯的迫害和文化专制政策,大批德国科学家包括犹太人爱因斯坦、费米逃亡美国。美国又利用英国在二战中的困难处境,通过1940年租借法和英美军队技术合作,吸取英国的尖端技术和科学人才。1945年战争结束时,美国又俘虏了以火箭专家为首的130名德国最重要的科学家,给予优厚待遇使其为美国服务。战后,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以高薪聘请世界各国杰出科技人才,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了条件。1946年美国成立国家原子能委员会。1950年成立科学基金会,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产业的中心.并且成为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发源地。1958年美国通过了发展科学与技术结合的计划,改革大学教育,大幅度增加教育和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从此,美国转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三者并重的新时期。这一转移导致了美国的基本粒子、天体演化、生命起源三大前沿科学的迅速发展,在空间技术取得可观的进展,为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进而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  
        日本对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的战略类似于美国的模式。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为了从战争的废墟上迅速恢复和重建工业体系,日本特别重视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应用技术,尤其重视生产技术,争取在产业上取得优势,然后再考虑发展技术和产业急需的基础科学。日本首先引进和改进国外先进的应用技术。1955年至1970年第一次经济改革时期,日本积极引进和推广各国先进的生产技术,把外汇主要用于购买专利、许可证和技术资料。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进入第二次经济改革时期,目标对准国外市场竞争有力的电器和汽车,从引进技术转向改进,迅速将日本的电器和汽车推向国际市场并且占据优势。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应用技术,使日本的产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的口号,开始进入独创时期。由于日本基础科学的薄弱使日本无法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科学和产业的中小,为此,日本内不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转向改革教育。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创新技术,努力发展创造性科学。  
        美国和日本模式成功的外部条件是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有特殊的联盟关系,形成了资金和技术引进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模式对于具备类似条件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可取的,可以大大缩短优先发展科学和技术的漫长时间,使科学、技术、产业三者的发展具有速度快和收效大的特点。  
        300多年来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产业发展的三种模式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战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当今世界,一个落后的国家要追赶世界现代潮流、必须认真研究和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与技术,以应用技术为龙头,首先将生产和经济搞上去,同时关注基础科学研究,这是一般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应采取的发展模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