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 明
网上流传本人的〈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及其应用模式研究〉并非教育部课题,〈股份制分配缺陷视阙下的我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才是教育部课题。

Anonymous 发表于 2011-4-12 16:49
为什么在论坛里检索“股权激励”跳出来的主要是什么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分析发现,这个模型存在很大的问题:
任何契约都有谈判的成本,监督的成本,因为契约是可以无限的细分的,即它有很多的“未尽事宜”需要识别、商定、书写条款,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困扰之下,契约既是在解决问题,也是在制造问题。因此,动态调整,如果是契约的重新安排,难免会遇到上述问题。首先,如何界定员工的贡献或者是利润,这个恐怕很难。举个简单的例子,a和b二人合作谈判为公司带来一笔业务100万元,但是该业务能产生多少利润,这里面要考虑公司提供的办公场所、后勤支持等发生的成本,那么这些辅助部门要分多少(辅助部门内部之间还要继续划分),剩下的a和b各自享有多少,不可能低成本的界定的。楼主的若干假设,实际上已经把有些问题回避了,如假设每个员工的贡献一清二楚。如果真是这样,分配问题已经迎刃而解。其次,动态调整意味着每一期都要进行结算,但是员工的努力周期与回报周期可能不一致,好比攻读硕士需要三年,这算作投入期,但是暂时没有产出,他在分配中可能一无所获。只有等到工作后才能有所春花秋实,但是后面的形势还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如就业恶化、生病,或者是产品产品供不应求公司大赚,换言之好坏都有可能。个人是否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如果他是风险厌恶型的(多数人如此,好多经济学模型的假设之一),动态调整就不是最优的。
面对激励的难题,这个所谓的模型用一个假设的工具“完美”的解决了问题,而假设本身正是要解决的问题。就好比需要一把榔头砸钉子,如何找到或制造榔头?按照模型的解决思路,就是命名一种尚不清楚的工具,并设定这个工具能够砸钉子,然后,问题就解决了。而最后的结果却是,既没有找到、也没有制造出工具。
恕直言,感觉这个模型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学术研究还是严谨一些为好,不能一味的标新立异。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