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匿名
11401 48
2011-04-12
为什么在论坛里检索“股权激励”跳出来的主要是什么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分析发现,这个模型存在很大的问题:
        任何契约都有谈判的成本,监督的成本,因为契约是可以无限的细分的,即它有很多的“未尽事宜”需要识别、商定、书写条款,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困扰之下,契约既是在解决问题,也是在制造问题。因此,动态调整,如果是契约的重新安排,难免会遇到上述问题。首先,如何界定员工的贡献或者是利润,这个恐怕很难。举个简单的例子,a和b二人合作谈判为公司带来一笔业务100万元,但是该业务能产生多少利润,这里面要考虑公司提供的办公场所、后勤支持等发生的成本,那么这些辅助部门要分多少(辅助部门内部之间还要继续划分),剩下的a和b各自享有多少,不可能低成本的界定的。楼主的若干假设,实际上已经把有些问题回避了,如假设每个员工的贡献一清二楚。如果真是这样,分配问题已经迎刃而解。其次,动态调整意味着每一期都要进行结算,但是员工的努力周期与回报周期可能不一致,好比攻读硕士需要三年,这算作投入期,但是暂时没有产出,他在分配中可能一无所获。只有等到工作后才能有所春花秋实,但是后面的形势还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如就业恶化、生病,或者是产品产品供不应求公司大赚,换言之好坏都有可能。个人是否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如果他是风险厌恶型的(多数人如此,好多经济学模型的假设之一),动态调整就不是最优的。
        面对激励的难题,这个所谓的模型用一个假设的工具“完美”的解决了问题,而假设本身正是要解决的问题。就好比需要一把榔头砸钉子,如何找到或制造榔头?按照模型的解决思路,就是命名一种尚不清楚的工具,并设定这个工具能够砸钉子,然后,问题就解决了。而最后的结果却是,既没有找到、也没有制造出工具。
恕直言,感觉这个模型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学术研究还是严谨一些为好,不能一味的标新立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4-12 18:50:34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13 17:19:31
我们对股权激励赋予了很很高的高层管理激励价值,在学术意义上来说,这种激励是有一定可靠性的。但实践中,折扣太大了,我接触到得原因主要在于股权激励方案的推行实施不够彻底,甚至有时的主导人员基本不懂股权激励怎么用,尤其是那一大堆的骗子类型的HR,他们太可恶了,用他们的无知破坏了整个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15 17:44:14
接触过一些公司,疾呼迫切需要股权激励,但是细细一聊发现连基本的常识也不懂,为了激励而激励,为了时髦而激励。其实,有的时候,股股权激励很简单,把经理人和股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就行了,各种复杂的模型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仔细看一下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就会发现好的方案并不是多么复杂,而是因为里面对激励对象提出了实实在在要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7 03:33:34

欢迎厦门大学的同仁专门提出意见。因为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你的仗义执言式的直率意见很可能可以为挽救一个为创新而“创新”以至快要或已经变成“走火入魔”的可怜教师。

下面,将依次解答你的意见。

1、关于“应用动态激励模型可能使管理成本增大的问题”。其实一般的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的成本已经很大,应用本模型并不会带来什么新增的成本。应用软件计算,甚至根本可以忽略不计。

2、关于“动态激励是否对个人最优或对系统最优的问题”。是否对系统最优后面解答。是否对个人最优,这个命题本身有些问题。激励是为了让人尽力努力产生绩效,包括基础绩效和关键绩效,但如果一个人是以怎样少干多得这样不切实际或不合理的标准为最优激励机制评价标准的话,那么他的这种行为本身也在调节之中。实际上,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个人利益还是有包容的。



现有的工资设计:基础性绩效工资(对基础绩效,包括:。。。)、奖励性绩效工资(生产技术人员对关键绩效,行政管理人员参照同类标准按考核执行)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在上述基础上,对基绩和奖绩分别设计激励办法,以修正其各自的不足,并得到相应的改进效果,包括对个人而言的有益的效果,比如其中之一是提供了长期激励机制。(这里的全部分析涉及几十页PPT,暂不提供。。。)


3、关于“各期绩效奖励的标准不同若依此动态转增是否会导致激励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可通过对默认贡献股计算方法进行改进设计。。。加以解决。也就是说,将本激励模型应用于不同的适用类型或不同的适用情况,贡献股的计算(或不是计算的一个动词,暂略。。。)的方法可以不同。


本人设计了一个《林场的激励难题》的综合案例,分上、中、下三篇讲述对相关管理疑难问题的解决,全课件篇幅共330多页PPT,暂不提供全文,以下提供部分目录可能有助于您观察我的进行激励诊断与设计的思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7 05:49:1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