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3578 17
2011-04-12
对《货币在流通中隐藏的逻辑错误及纠正》一文的解说

各位网友,大家好!
    《经济周期成因新解》的帖子在2011218发表在人大经济论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区,至今快2个月了,有不少点击量。与帖子相应的文章《货币在流通中隐藏的逻辑错误及纠正》(以下简称“文章”)发布在阿梁的博客日志里,有200多次浏览,但极少有人参与评论。有意思的是,对“文章”的讨论只在阿梁与版主王志成之间展开,版主持反对意见。但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双方互认为说服了对方……
     由于“文章”的逻辑完全是从数学推理而来,但逻辑出发点与以往经济学不同,故网上交流感到很困难。作者阿梁只在当面交流时,说服过一位MBA硕士,其他在网上的交流均难以说清问题。在此,阿梁将文章的思路与推理过程用最简明的方法描述一下,以期表达清楚。如果作者是错误的,恳请高手们不吝赐教。本着求真求是的态度,作者申明:“文章”是对经济学问题的探讨,如果错了,那么至少可以为以后的探索者提供“此路不通”的借鉴。如果仍未说清道理或读者还有疑惑,请回帖,阿梁尽量答复。如果您赞成这个观点,也请回帖,或给阿梁发个短信息,让作者知道“文章”的观后感。


文章思路:
1.建立“循环”模型;
2.利用循环的特点来进行数学分析。
(蓝色字为对假设的逻辑论证)。

    生产消费在不断循环,循环模型对于经济个体单位或经济整体都适用。对于一个经济单位A来说,投资100元,产出价值105元的产品待售,售出后将获得105元,定义多出来的5元为“币利”;若为负值,则为“币损”。然后A进入下一轮循环,扩大投资为105元,……,再循环。
    以上的循环是以货币来计算的,不考虑还有固定资产(非货币)的情况。如考虑货币以外的情况,只会增加分析的复杂性,而不会影响分析的结果。比如,假设A60元货币加上其他固定资产(价值为40元)作为投资成本,产出将肯定会大于60元货物,预期销售获得60*105%=63元,下一轮,会用63元去投资……。否则,A将因货币的入不敷出而自动消亡,或者A只能简单再生产。这与社会现实不符,不考虑。
    但对于A来说,投资100元,货币将转手到BB拿到100元后会有储蓄,设储蓄比例为A投资的10%,即10元,于是B只能用90元进行花费。那么,A投资100元,将产出105元的货物待售,但只能形成90元的消费能力(B来进行)。105元的卖(待售)与90元的买(购买力)将有15元的差额,定义此差额为“买卖差”。每一轮循环,买卖差将不可避免。这是货币循环发生逻辑错误的根源。
    定义90元的购买力与105元的待售之比值为“买卖比”。
    读者会考虑假设一个孩子购买了一块糖,无产出的情况,这就与上面所说的A的投资情况不符。对此,请将孩子的购买支出额并入家庭的收支计算。令家庭的总支出为成本,产出了父亲这个劳动力,其工资肯定会大于家庭总支出的。于是孩子的花费在并入家庭后,就符合A的情况了。其他类此。
    开始循环:经济社会中总共有n个单位,每个单位各自的循环情况将与A相同。那么,将所有单位的投资、产出及形成的购买力分别合并,则投资总金额必定为100的倍数;产出为105的倍数;形成的购买力为90的倍数。买卖差为15的倍数;买卖比还是90/105
    因此,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时,货币投资100元,将产出105元的货物,但只能形成90元的购买力。因此下一轮开始时,买卖比为90/105=0.86。意味着社会上有105元的货物待售,但只有90元的购买力。不过,在经济上升年度,105元的货物肯定被购买了。那么,多出15元的购买力只能来自于社会的债务。即有经济单位在借贷购买。
    借贷购买是因为某些经济单位(借方和贷方)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借贷后投资将会获得更多货币回报。他们的信心来自于社会经济状况不错的表象,这种表象的实质就是买卖比较高,用凯恩斯的理论来讲,就是有效需求足。对这种情况的举例分析参见“文章”讨论2
    2楼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4-12 17:13:02
       另一个问题是,每个经济单位都在循环,他们各自的循环周期是不一致的,能否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循环?这是数学逻辑推理问题。比如,一位工人,工作12个月,按照家庭支出并产出的周期来看,应该循环了12次。而私立学校一年开2次班,则只循环了2次。对于这种情况,请将家庭和学校一年的总支出作为成本,不必管他们各自在什么时间花钱,但它们最后的总产出必将出现。他们合并后就只有一个虚拟单位,一年进行一次循环。
如果认为货币再多循环一下,使那15元货物销售掉,这在逻辑上不成立。因为在此一轮循环中,货币已循环过足够次数了,逻辑上不允许擅自提高货币流通速度。而且,货币多流通一次,A的情况将多增加一次,买卖比的分子分母都相应增加,所以买卖比仍然不变。亦即15元剩余不可避免。
       全社会的循环进入了下一轮。注意,如果是只有A一个单位,A的下一轮是在卖出产品后用所得的货币再开始扩大投资。而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时,则社会总产出被销售后,下一轮的投资也同时完成了。这是总体的循环与个体循环逻辑上的差别。也就是说,购买的本身即是消费也是投资,消费和投资是购买的一体两面。不然的话,社会一轮投资的产出在被销售后,社会上就不存在商品了,社会拿着销售所得的货币又去购买什么呢?实际情况是,一轮总投资100元,产出105元商品,在105元商品被销售后,下一轮的投资也同时完成了,社会将再形成105*105%=110.25的商品待售,这样反复进行。
下一轮将发生与上一轮同样的情形,即买卖差不可避免,但是这一轮总投资是105元,产出110.25元,形成购买力是94.5元,储蓄10.5元,买卖差是15.75元。于是进入第三轮。
        第三轮开始,货物是110.25,购买力是94.5。不过注意,此时上一轮的15元债务还在。如果先偿还债务,则真实购买力是94.5-15=79.5元,因此买卖比是79.5/110.25=0.72。(可见,买卖比比上一轮下降了)。如果尚未偿还,则社会在上一轮债务的基础上,还要再借110.25-94.5=15.75元,才能完成此轮购买。债务总额将为30.75元。如果上一轮债务已还清,则还需将相应数额的钱从银行再借出来用于购买,债务总额也是30.75元。就是说,这两轮的债务将累积。以后每一轮的债务都将累积,不仅还不清且数额持续增大。最致命之处是债务占总投资的比例在不断增大。经济学中常统计债务与GDP的比例以表示经济运行状况,其实不知道债务的累积是数学逻辑错误造成,而不是经济单位信用不好。
        以后各轮,买卖比将持续下降,最后债务和库存都过大,于是借贷将不能顺利进行,因为借方和贷方都会信心不足。用凯恩斯的理论叫“有效需求不足”。在于银行,则开始收缩,导致经济衰退。衰退后,许多债务将被减免或自动消除,许多商品不断降价。这意味着过去投资100元,原产出价值105元,现在可能因降价使价值小于100元了,也就是“币损”必定出现。比如雷曼兄弟银行倒闭,原来账单若都能得到还清,银行是盈利的。但此时,倒闭使相应许多债务都不存在了,于是银行原投资(放贷)100元,现在可能连本带利都亏损了。由于出现了币损,买卖差将缩小,买卖比将不再下降或开始上升。以后“币损”发生的越多,则买卖比上升的越大。大到一定程度,经济就复苏了,又开始了新一轮周期。

上面是简要描述。至于相应公式及更详细一些的论证,请浏览
http://www.pinggu.name/space-2134144-do-blog-id-83036.html

欢迎网友提任何意见
仍有未说清楚的地方请发帖提问,本帖将在以后再根据提问做相应补充。

致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1 17:39:41
呵呵!这个论述错在两个地方。

一是首先假设是错误的。对于那个A和B之间的关系,是做了不正确观察的结果,即是说A生产的商品并不是由用同一资本雇佣的B来进行消费的,但是楼主顽固的坚持这个错误的假设。

二是对于货币的来源,从而对于货币的流通的本质问题搞错了。

总的来说,这里的关键是要弄清楚什么是投资,什么是货币以及什么是货币流通。进一步也即是在这里把货币流通中货币和商品之间的关系和投资与产出的关系弄得混淆了。

简单的说明如下:
A投资用的100元,虽然这里不讲固定资产投资(其实应该是不变资本的投资),那么,这显然表明转到B手中的100全部用来做工资进行发放了。但是通过B可以生产105的商品。于是上边继续分析说,B储蓄90,所以,这里与105产品产生了一种产出和消费之间的差额。推而广之,就会使经济失衡,生产出来的东西会卖不出去等等。
但是这样的想法是一种完全的幻想和错误。
A的商品并不是由获得A预付的100的B来消费的,是由另外C、D、E……等等来消费的。那么,至于对于C、D、E……来说,是和B一样由别人雇佣还是一个资本家等等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这里所表明的是不同的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之间的交换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不是那么直接,而是通过工资、利润,以及各个资本家之间的投资所需要的商品来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所充当的只不过是一种媒介,A的105产品会通过别的生产者的105货币来进行交换,或者比如说通过货币10来进行10次交换,用货币5来进行1次交换的总和也可以,这总是表明105商品和105商品之间的交换。
所以,这里债务什么的引进行来,完全是多余且错误的。

但是现实中,仍然会产生楼主所看到的那种差额。但这不是楼主的那种想法,而只不过是在生产出来的商品进行分配时造成的。工人只能得到他的比如每天8小时创造价值的50%,而另50%却被资本家当作利润拿走了。由这种状况产生的现实消费关系,当然是工人的消费即使把自己的工资完全用完,也消费不足,而资本家在拥有大把的利润的情况下,即使生活十分的奢侈浪费,但是他们还是有多余的利润放在那里没有用。因此,社会总共生产了比如说300的商品,但是却只能消费250的商品,这样就产生了相对的生产过剩,当然这里也用楼主的精神抽象掉了不变资本的部分,说的只是创造出来的新的价值部分。
在这种方式下,社会生产多次循环的结果就是经济危机。而不是由于什么债务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1 17:41:48
另外,看了你的那个前面的主题帖,那个举例用的表格实在是错误的。
那里对于生产与分配和消费以及货币之间的关系根本就没有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8 21:58:29
谢谢yjg30的回帖。
由于本帖长期无人回帖,后来我不再关注。直至今日才看到此篇回帖。也许你的批评正是大家所未明白的地方。解释如下:
A表示一个企业,B表示A的雇员。那么,A花100元给B,B产生105元商品,并储蓄10元,结果,B只有90元购买力。当然,B不一定购买A的产品(B生产的)。不过,全社会由无数个A,它们雇佣无数个B,结果,无数个A共花100的n倍元,产生了,105的n倍元商品,但所有B的购买力只有90的n倍元。此时可见,所有的B(包括了C、D、E)的购买就是购买所有A的产出的。这就是,105与90的差额所在。
所以,从数学上你的批评并不正确。我在原文里对此有明确描述。
其次,你所说的后半段,资本家拿走的利润,只是经济周期根源的一部分。还必须考虑储蓄。因为储蓄是储户的利润。然后,货币循环导致了债务的扩大……。这是数学的逻辑。

我的观点是从数学逻辑上分析的,新近又重写了一点,加了对策的简单描述。请浏览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00674-1-1.html

敬请回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9 10:58:26
您的问题是因为你产生了一个总的误解。
有时您把个别人会产生的问题(比如债务和工人储蓄问题)应用到整体的资本的循环那是不正确的。

债务问题和工人的储蓄问题,从整个资本的生产过程来看,所起的整体作用基本上相同,但是对生产的干扰却不同。

比如说债务问题,从抽象的整体上看,是根本不存在债务的,因为债权和债务只不过是相同的价值由于合同或者协定转换一下人手而已,现实中仍然还是这么多东西。但是我们不能这样抽象,而应该把抽象放在现实的基础上,所以,你说的那种只不过是现实中的一个方面的发展的极端,一方面单纯债以的积累,但是还有一方面债务的积累,一个正一个负,两者相加虽不等于零,但并不是两倍的积累,而仍然还是这么多。其实,象债权债务这类问题如果按照您的那种想法,从有商品生产开始,那么,如果债务(债权,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的看法)单独做为生产的一个方面积累到现在,那该是无法计量的一个数字。但是现实中却是这样的情况,如果现实的生产并没有多大的波动,那么,这就是由于资本的相互竞争所造成的债权人的损失就是别人所赚取的,虽然债务人还是要承认这笔债务的存在,但是现实中债权人却有可能不能通过债务人的正常生产来还清,但是这些债权和债务所代表的商品却仍然被现实所吸收了。所以,看似一个不合理的方式,但是却是现实的债务的解决方式,这是源于资本的竞争的本性,正如股票市场一样,你损失的就是别人所赚的,如此而已。但是现实生产中债务危机很严重的时候,以致于影响的不是单独的一两个企业,而是整个企业的生产的循环的时候,这时候就会由于债务的不能兑现而表现出严重的经济危机,虽然这时市场上还存在着由这些债权债务关系所生产的商品,但是由于一个资本家不能支付从而导致大多数不能支付,那么这只不过是生产过程本身的紊乱,这时双方都会经受损失,但是这也要根据现实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比如如果债务人还能够撑得下去,那么,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通过谈判在将来某个时候再还款,这时的损失是暂时的,而且是用将来的预期来还的,这个时候债权人的损失并不严重,更多的是时间上的损失,但是他一定还会在将来的时候,要求更多的赔偿。另外一种就是债务人完全不能通过再生产来还债务,这时,就是两方面都有损失了,债权人只能在债务人的按照法律规定的破产清算中得到自己的一部分,而债务人在由于经营不善而把老本都赔了进去。

因经,债权债务问题,并不和生产的商品相对过剩有太多的联系,相反只不过是对于现实中的商品(商品也是货币)或货币的所有权的一种转变,但是同一个事物,无论经过多少人的手,还是这么个东西。因为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无论这同一个事物转过多少手,比如汇票经过许多人的背书,但是在最后结算的时候,并不是象汇票所转过的许多人手就以为汇票本身的价值增加了多少倍那样,债权和债务的关系本质就是如此。他对现实的生产只不过是由于债权债务关系到期不能兑现,那么,影响支付,从而出现支付危机。

工人的储蓄也是这样,不能象您那样的想象。因为工人的工资的本质规定是维持工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格。这也就是说,工资的这样一个规定,表明了工人的工资完全只是维持自己的生命以及维持自己的家人的生存及后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费用。所以,从这个本质规定就可以得出,工人的整体要每年都储蓄10元是不可能的。工人总是挣一文吃一文的,这个从资本主义生产到现在一直都是现实中基本的规律(我们还没有看到工人通过积蓄可以摆脱自己的工人的身份的,这是指的整体),所以,工人的个别的临时的储蓄,你不能看做工人终生都能这样,因为工人的收入中当然还包括自己养老医疗等等其他的一些支出,而这些支出并不是立即要支出的,他当然可以暂时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但是从工人整体的生活来看,工人的工资(可能有一点为今后打算的小储蓄),但是正如工人的整体中包括年轻的、年老的,刚工作的和退休的,健康的和生病的等等,所以,从整体上看,一部分工人储蓄,但是另一部分工人却是不断的从积蓄中拿出钱来,所以,这是一个完全流动的储蓄,有进有出,总体保持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或者从一个长时期来说,工人的积蓄对于生产的消费的那种不足的影响完全可以消除,也即是说,工人的积蓄和相对生产过剩并不是直接的关系。

相反,这种过剩必然来自于资本家本身。资本家投入100,获得105的收入,但是他只消费103,所以,那个2就可能消费不出去,以致于生产相对过剩。而且,这个例子的前提中,资本家给工人100,工人可以消费90,然后再积蓄10元,是不正确的。但是如果这个例子是这样说的,资本家给工人100元,其中的10元是工资,而90元是工人进行生产所必须的那部分(当然是机器、原料等等,你在另外一个贴子里把这部分去掉了,但是不应该这样做),这部分并不归工人的个人消费的需要,而是归工人为资本家的生产消费的需要,这样还可能有点道理。但是这样一来,实际上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不正确的假设。因为资本家所以是资本家,并不是说资本家把90元直接给工人了,而是资本家把90元的原料机器等等做为自己的资本,并通过另外的10元来雇佣工人,用这90元的资本来生产105元,也即是说资本家投入100元,获得利润5元,总产品是105元,而资本家可能在消费的时候,只消费3元,而使得2元不能实现。所以产生了生产的相对过剩。

…………………………………………………………………………………………………………
但是还必要按照你的那种想法进行另外一种推理。

比如你说的把机器原料等等都抽掉,就是资本家给工人100元,工人生产105元交还给资本家等等。这种想像十分极端。这个想象有个前提,那就是不需要任何不变资本(比如任何工具、机器等等,只是通过工人的双手,这只有在十分原始的生产中才可能存在,只要任何有一点发展的生产,都是需要工具的,哪怕只是把种子播到地里,也需要简单的工具,而不是用手去挖。)。我们且把这个假设确定下来,那么,工人的工资就会是你所说的100元,而他们给资本家的只不过是105元。也即是说,资本家付出100元,获得105元,但是自己只消费了3元,另外两元相对过剩了。这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危机的极端抽象而已。其实这样的假设,即使不用不变资本的那一部分,就完全按照只用可变资本来生产,但是利润也不能只是5元(这是一个完全不合理的抽象),而可能是100%或者2倍3倍等等的利润(因为这时的利润完全等于剩余价值,所以利润率也完全等于剩余价值率),而不会是这里的5%的利润。

但抽象毕竟只是抽象。所以,即使是用这个抽象,把债务和工人的储蓄等等拉进行来来解释生产循环的不能进行,毕竟也是一个错误的抽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