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虚拟”?就是虚构、假想的东西,也就是说看起来好像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事实上不存在的。电脑虚拟出来的网络(包括非游戏与游戏的)世界只不过是因为现实中无法满足人们存在这样一个世界,所以,那些电脑模拟专家才模拟出这样一个用电脑虚拟出来的世界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比如,人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像武侠小说所描述的英雄或者某种梦想中的角色,但是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所以,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的这种需要,那些电脑模拟专家才用电脑技术模拟、虚构出来许多可以让人们在模拟、仿真、实际上是虚构的音、像、触觉环境中获得神经感觉上、从而精神上的满足。
当然,这些也不完全都是无聊的消遣,有些可以说是再回到现实的学习、充电或者模拟体验,比如,航空员上太空和驾驶员上马路(一些学习机构可能有这些设备)就需要通过一系列模拟体验、学习,因为,电脑技术模拟、仿真出来的声、光、触觉环境能够加快学习的效率,如果电脑技术对现实环境模拟、仿真出来的声、光、触觉能足够逼真,一般的人的神经系统的确很难区分生活的这个是世界究竟是现实与虚拟的,但是,了解或者看过更加逼真的虚拟世界的人(一般指专家)却可以比一般人区分得更加清楚,比如,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应该有这样一种体验:回忆中10多年以前打过的游戏或者看过的科幻电影本来还觉得记忆中还是非常逼真的,可是现在再体验时却觉得是那么虚假,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正是因为:首先,我对现实的体验比以前加深:其次,了解或者看过更加逼真的电影;所以,才能够这样一目了然。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平时不要给孩子讲有恐怖情节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视节目。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受泛灵心理影响,它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他们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故事情节或形象和现实生活混淆,对恐怖的画面内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视节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幻觉。我认为这个正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体验比成年人“涉世尚浅”所致。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长历程中面对的世界尤其是许多人类的文字、音像中本身就有许多人类意识虚构出来的东西,有时候我们真的非常难以区分这些东西究竟那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当现实不符合我们自己的意志时,面对现实总是会让人痛苦的,也许逃避现实才是避免痛苦的唯一方法,但是,这样又会可能使我们愈陷愈深。。。。。。
有网友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电脑虚拟出来的世界中,且我们无法发现电脑给我们的虚拟的感觉和真实的感觉之间的差别’这个命题就是不可证的。”由上面的分析使我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首次“我们”每一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验的深浅可能不同;其次,“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虚拟世界的逼真程度的了解或者比较的认识能力也可能不同;所以,不可能“我们”每一个人对都无法发现电脑给我们的虚拟的感觉和真实的感觉之间的差别,另外,一个电脑虚拟出来的世界永远也无法代替现实中的世界,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应该可以接近现实中的世界。
虚拟世界只是对现实世界模拟、仿真的信息世界!即使把自身的神经系统通过各种技术连接使自己的精神融合到对现实世界模拟、仿真的信息世界中,现实世界中生理上的需要也不可能完全在模拟、仿真的信息世界中得到满足,比如吃喝拉撒,你肚子饿了,吃几个信息包子,虽然可能技术上可能已经达到吃虚拟世界中的肉包子,味道可以与现实一样,但是现实中生理上的肉体肚子还是空空而已;你口干了,吃几杯信息水,虽然可能味道可以与现实一样,但是现实中生理上的肉体依然还是一样干渴;你去上厕所,虽然感觉上可以与现实一样把屎尿拉撒到便盘里,但是现实中生理上的肉体依然还是把屎尿拉撒到裤裆里。
有网友说“人是(一段)程序”。但是,这种说法我总觉得有点不妥,我认为应该说“人这种东西一定有其内在的程序(比如DNA排列顺序)比较合适吧?”就是说“人是(一段)程序”这种说法妥当,不同的(一段)程序之间也有相对自动程序与相对或者完全被动程序之间的区别吧?比如,作为自然生物的人与网络游戏中被人看到才会动的“怪”就是有区别的嘛!
当然,如果是像《黑客帝国》电影中那样,电脑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把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接上了这个虚拟世界,这些人从一出生就在虚拟世界中。在这些人以为这个虚拟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因为它和真实的世界完全一样,无法区别。人所有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痛觉等等都是电脑模拟的。我们假设模拟是完美的,没有办法发现破绽的。那么,那个代表虚拟世界中的“个人”信息符号的确应该都是虚拟世界中的程序,但是,这些代表张三、李四“个人”符号的程序背后也是有一个现实中的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来操作的呀!就像我们用着不同的ID在网络上聊天、玩游戏,现实中我们互相之间却可能彼此不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