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面分析投资乘数理论的错误中,采用了盯紧一枚硬币、一张钞票、或一捆钞票不许拆开(即不得进行拆分和组合)的分析方法,可以同样分析货币乘数理论。我懒得写了。
银行的账单是整个经济体在银行的投影,存款、贷款的操作都与经济整体运行相关,以基础货币总量为基数,银行平均每年过手的资金量对比基础货币量的比值不会太大,货币的流通速度是有限的,且年度之间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即使没有准备金率的规定,商业银行也会自我约束,自留准备金备提,另外任何人或机构的贷款,都会被审核信用、资产、抵押物、经营状况等,不可能想贷就贷,想贷多少就贷多少,其次各种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都有特定的速度,所以经济体中货币的流通速度不是可以随意增加的,也大致会保持稳定,只会有小幅度的波动。
6、“单笔存款可以直接按10倍扩增”的错误
本文我曾请群里的“我来自东”(据说是邓新华老师),他同意后文中认为投资乘数理论的错误,但关于货币乘数理论,他说现在银行已经不按如教科书中所说的,存入1000,贷出900这样子操作了。而是可以存入1000,直接贷出10倍即10000,但需要设法让资金不要转出本银行。本人认为这种方式不可行。这段本来就到这里了,没心思去想这个问题。但最近(2021年6月)本人所在的一个微信小群,有人分享了孙国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的几篇文章,其中《真相与谬误:传统货币银行理论的思想根源》一文中,也有同样的观点。部分引文为:“银行和钱庄运行机制的区别在于,实物货币时代的货币(黄金)对于钱庄来说是资产,而信用货币时代的货币(存款)对于银行来说是负债。这个区别产生了一个显著的结果:钱庄贷款时是贷款资产增加,货币资产减少;而银行贷款时是贷款资产增加,货币负债增加。在这个过程中,钱庄的总资产不变,而银行的总资产增加了。这就是说,银行能够创造资产,而钱庄不能创造资产。......因此,在传统理论者看来,如同钱庄有100两黄金存款只能发放不超过100两黄金的贷款一样,银行有100元存款,也只能发放不超过100元的贷款,存款的扩张只能靠存款转移到其他银行再去实现。而实际上,一家银行完全可以一次性发放超过其存款量或持有的准备金数量的贷款,将传统理论中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在一瞬间完成。换言之,如果法定准备金率是20%,一家银行持有100元超额准备金,这家银行可以一次性发放500元贷款。这500元贷款直接对应同时(不是大概的有前有后的同时,而是真正的没有一秒钟时间错位的同时)产生的500元存款,本身是自求平衡的。”(而在孙国锋《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一文中,该文有如下引文:“一笔存款以及与之金额相对应的存款准备可以派生出几倍于初始存款的存款总额 ,这是过程整体运行的结果;而就其间的每一笔存款和每一笔贷款来观察 ,都是有实实在在的货币金额 (或如我们习惯所说的实实在在的‘资金’ ) 为内容的经济行为 ,没有任何凭空‘创造’的意味。 ” “总 之 ,从银行与顾客的关系上看 ,任一笔存款行为与任一笔贷款的行为都未‘造’出货币。 ” (黄达 , 1998),我当然同意这种观点)。我连货币乘数理论都不认同,更不会认同所谓存入1000就可以直接贷出10000(准备金率为10%)的这种理论。如果存1000,贷出1万,1万再存入(一般不是直接存入,否则会有利息损失,而是贷款者通过购买将货币交换给别人,再由别人存入,有些人持一种“贷生存”的理论,这里应该看得出,应该是“存生贷”),再贷出10万,10万再存入,再贷出100万......很快地球都爆掉了。商业银行不能印钞,银行放贷必须以持有现钞实物为基础,否则如果可以凭空给个数字就贷出去,那也不用存1000贷10000这么小脚女人了,直接存1000,贷出1000亿亿亿好了,反正就是数字嘛,甚至存款都不用了,直接放贷,直接给个数字就放贷了,这样怎么可能?在网上搜索,可搜到:“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多少?答案是75%。在商业银行法第39条第2款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遵守下列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一)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八;(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我搜了一下《商业银行法》,2003年版的是这样,但2015年版的,删掉了75%规定这条,但存1000直接贷出10000这种操作肯定是行不通的。网上还可以搜到“从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看福建比上海差多少?”的文章,文中有:“2019年,福建的存款余额为49836.41亿元,上海的存款余额为13.28万亿元。......2019年,福建的贷款余额为52640.82亿元,上海的贷款余额7.98万亿元。”,可得,2019福建的贷款余额比存款余额的比率是1.056,上海的比率是0.6,两者差别还挺大,福建的甚至大于1,我认为数字的统计可能有问题,或者由于跨区域经营的影响。但不管怎么说,银行存1000直接贷出10000这种操作肯定是行不通的。前面说过,“按貌似“乘数理论”算出来的,其实是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的理论上限”,“银行的正面的作用仅仅从中介的角度就可以完全解释清楚”,银行就是货币的中介,把银行和房产中介类比,存钱、贷款就是出租和承租。房产中介不能创造房屋,银行也不能创造贷币。
7、资源的重复使用的常态及“货币创造”应在什么意义下使用
再举个例子。我向我哥借10万元,仅仅是购买力的转移。我通过我爸,向我哥借10万元,也仅仅是购买力的转移。我钱用完了,想还给我哥时,我弟要用钱了,通过我爸,把这10万元又借给了我弟,还是购买力的转移。如果通过我爸,这10万元在二十个亲戚之间不断地这样借来借去,仍然是购买力的转移,并且产生了貌似二十倍的购买力,其实是使用了二十次而已。为什么如果把我爸换成银行,大家就都糊涂了呢?因准备金率导致每次资金转移量的缩小,造成了一个收敛级数的貌似“高大上”的算法,只不过是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已。但估计还会有人会强辩,这增加了的使用次数,正是货币“创造”的含义,因为如果闲置的货币不通过银行或“中间人”,就只能闲置,不能产生购买行为和购买力。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所谓货币“创造”,就是指凭空生成,例如我前面说的,我哥的10万元,借给了我,只是购买力的转移。如果我哥用复印机把那10万元复印一遍,并把复印的钱拿给我,并能正常流转且不再消失,这才是货币“创造”。经济体中的任何资源,都在努力寻求“不被闲置”,前面主要是拿房屋和车辆的出租进行类比,实际上,在工厂里,一台机器每天可以生产成千上万的零件,一条生产线每年可以生产几十万台汽车,一次性口罩的生产速度简直就象是机关枪扫射,电场的发电机持续运转,甚至不能说清什么叫“使用了一次”,是转一圈、转一分钟、转一天、还是转到停止?这些机器的千万次的使用,相比货币的使用次数,可是频繁太多了。日常生活中,路、桥、车、房、电视、空调、冰箱、手机、电脑等各种电器,桌、椅、锅、灶等,都会被大量、多年重复使用。另一方面,家里的灭火器和汽车上的安全气囊,大概率一辈子都不会被“实际”使用,但它放在那里,就起到了降低事故概率和可能的损害程度的作用,算不算“实际”使用呢?货币的“创造”,必须在导致基础货币量增加的意义上使用,否则没有任何意义。一个国家,基础货币量是30万亿,经银行“创造”后,变成了所谓的M2之类的数字,但这是没有意义的说法。经“创造”之后的M2,假设是180万亿,即6倍于基础货币量,这180万亿是不具备“再创造”的能力的。即,在30万亿基础货币量的情况下,M2变成180万亿,但这与基础货币量就是180万亿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如果基础货币量是180万亿,则其M2经“创造”之后,也可以达到6倍的基础货币量即1080万亿元,这个1080万亿元不具备“再创造”的能力。
假设30万亿基础货币,一万年不增加,经济是可以运行的。那么,通过货币乘数,货币“创造”或“扩张”能到多少?最高到300万亿(实际6倍多),这个300万亿是不再具备扩张能力的,也就是说,一万年都不会突破这个数,不可能30万亿扩张到300万亿后,还可以继续扩张到3000万亿,然后继续扩张到30000万亿,以至无穷。这和基础货币是300万亿完全不同,如果基础货币是300万亿,这是有“创造”、“扩张”的能力的,最高到3000万亿。这个3000万亿不再具备“创造”、“扩张”能力,不可能十倍之后再百倍再千倍再万倍再亿倍,以至无穷。这样能看出乘数理论的本质是存款余额的理论上限。但是,重复使用的累计值是不受这个乘数理论的约束的,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每年3次(应以基础货币量M0为基准,而不是M1、M2),那么一万年,货币流通次数将是3万次。
我们常在媒体、网络上看到关于M2已经增长到多少、年增长率多少的新闻,这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让人以为这是靠所谓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扩张”造成的M2的增长,但这不可能。在特定的准备金率下,商业银行的所谓“创造货币”的能力是有限的,M2与基础货币量的比值会维持一个大致稳定的值。网上资料,2019年6月末发行了31万亿多元基础货币,广义货币高达192万亿多元,192/31=6.2,那么M2大致是M0的6倍左右,这应该是一个变化幅度不大的数(还看到几个数字,一个说2020年2月末,M0为8.82万亿元,M2为203.08万亿元,203.08/8.82=23.0。还有,2020年1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202.31万亿元,流通中货币(M0)余额9.32万亿元,同比增长6.6%,202.31/9.32=21.7,当月净投入现金1.61万亿元,1.61/9.32=17.3%,即当月投入即高达相当于现有全部的17.3%,但却说同比增长仅6.6%,数字明显不对。本人认为M0为8.82万亿和9.32万亿这两个数字不可信。)。即使没有准备金率的规定,商业银行也会自我约束,自留准备金备提,另外任何人或机构的贷款,都会被审核信用、资产、抵押物、经营状况等,不可能想贷就贷,想贷多少就贷多少,其次各种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都有特定的速度,所以经济体中货币的流通速度不是可以随意增加的,也大致会保持稳定,只会有小幅度的波动,M2与基础货币量的比值也不会比没有准备金规定的情况下大很多。 M2的数字连年大幅增长,原因只能是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发投放,而不可能是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扩张”的结果,但媒体上一般不说新印钞票的数量。总的来说,就是谈论经“创造”之后的货币量没有意义,只有基础货币量才有意义。如果说银行的货币“创造”会造成通货膨胀,那房屋、汽车的出租(或自用),机器的千万次的使用还造成了通货紧缩呢,为什么偏偏不去提?货币的流转、借贷和重复使用,就如房、车、机器的重复使用一样,是经济体运行的基本状况,不需要更不应该把货币的重复使用单独拿出来进行研究,如果要研究,也应该把其他资源的重复使用一起拿出来进行研究,最后就会发现毫无意义。
所谓商业银行通过“货币乘数”创造货币,根本就是一个幻象,只要他们不印钞,就不能增加哪怕一张钞票、一枚硬币。
向银行存款10万元(或100万元)一个月(收利息),与出租一辆价格为10万元的车(或出租一套100万元的房)一个月(收租金),是一回事;从银行贷款10万元(或100万元)用一个月(付利息),与从中介租借一辆价格10万元的车(或租用一套100万元的房)一个月(付租金),是一回事。都是闲置资产的出租与承租,只是资产的形式(货币、车辆、房屋)不同而已,只是货币可以拆分组合的特性,容易把人绕晕而已。这里可以看出,租和利息是一回事。如果想象把10万元捆住不许拆开,就和一辆车没什么区别;如果想象把100万元捆住不许拆开,就和一套房没什么区别。如果观察某一张钞票或硬币,因其不可拆分,也不会被绕晕。对于房屋、车辆以及其他任何通过中介的出租,我们从来不说“创造”了某物,偏偏通过银行出租货币,要说“创造”了货币,是错误的。担心商业银行“创造”货币造成通货膨胀是不必要的,就像担心房屋和车辆出租造成房屋和车辆泛滥不必要一样。银行使货币流通效率提高,使得貌似用较少的货币生成了更多的交易和GDP。但房屋和车辆(或其它实物资产)的出租也使得房屋和车辆的使用效率提高,其实也是用较少的资产生成了更多的交易和GDP。
资金的出租与实物资产的出租,都提高了效率,对经济有利,而且会很可能刚好重合,并互相替代,即,某人贷款100万一个月,其实就是想用100万买房住一个月然后卖房还贷款(暂假设买房卖房手续很简单,交易费用很低),但明显直接租房更方便,于是租房,替代了贷款100万的操作,付租金替代了付利息,贷款(租房)期间,资金(房屋)的使用权转移;某人贷款10万一个月,其实就是想买辆车,用一个月后卖车还贷款。但明显直接租车更方便,于是直接租车,替代了贷款10万的操作,付租金替代了付利息,贷款(租车)期间,资金(车辆)的使用权转移,如此等等。这里也可以看出,利租和息是一回事。或者,某人贷款100万,建(或买)厂房开工厂,两年后用赚的钱还贷款,可以理解为他租了两年资金,也可以理解为租了两年厂房。一个人存钱100万拿利息,和把100万买成房子出租收房租,是一回事。前文中说的三者“都是将闲置的资源(钞票、房屋、车辆)暂时租给需要的人,钞票的购买力1000美元每年365天、房屋的服务能力每年365天、车辆的服务能力每年365天,都是不变的。任何一张钞票,或一套房,或一辆车,一年最多租出365天(闰年366天)”,至此可以说是完全解释清楚了。
8、从分析货币乘数理论引出的租与利息小论
在这里也可以顺便说一下从分析货币乘数理论引出的租和利息的问题。
在《谢作诗的经济学课》音频课文本中,关于租,“教科书说,租是成本以上的收入,也可以这样讲,租是其大小变化不影响供给的收入”,谢作诗教授说,“实际上,一切要素的收入都是各自的租值。”,“所有的收入都是成本,租必须为零。”,“有人说租是资产的定价,这话令人费解,难道还有不是资产定价的收入?”。
在《谢作诗的经济学课》音频课文本中,关于利息,“人们对于今天的消费和明天的消费,偏好程度是不一样的。按照费歇尔的说法,人们对消费有一个时间上的偏好,对今天的消费评价高,对明天的消费评价低。这种倾向叫做不耐(impatience),人们急于享受,急于消费。”,“为什么会有不耐呢?这是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因此有时候经济学家也喜欢称不耐为“确定性偏好”。”,“资源是稀缺的,都想早一点消费,要想让人放弃掉现在的消费,那么就得给人补偿。......(这个补偿)我们叫它利息。”,“利率是价格。利率不是物品之价,而是物品的时间之价,是提前消费、优先享受的价格。”,“费歇尔讲利率反映人性的不耐程度,利率低,反映人们的不耐程度低,不那么急于提前消费、优先享受;利率高,说明人们的不耐程度高,急于提前消费、优先享受。”,“费歇尔的利息理论尽管非常富于洞见,但实际上并不完整。”,“实际上,资源有自然增长的趋势。一粒稻子,种下后,秋天会收获多粒稻子。于是也有人为了获取资源增长的收益,愿意延迟消费、进行储蓄和投资。这是利率决定的供给方面。”,“价格既是成本,又是收益,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利率是延迟消费的报酬,是投资的成本,利率又是提前消费的代价,是投资的收益。”,“好的利率是市场决定的利率。”,“费歇尔的利息是纯利息。”,“纯利率是由人们的时间偏好和国家的生产效率决定的,政府是不可能人为干预的”,“费歇尔有句名言: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income is a series of events)。”,“费歇尔又说,凡是能够带来收入的都是资产,机器、厂房、劳动、知识技能、动听的歌喉、漂亮的脸蛋、美丽的身姿,等等,都是资产。而资产的市值就是资本。”,“这市值等于未来收入流得现值之和。”,“利息不是收入的局部,而是收入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