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再学习漫笔(1)——关于理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前提;适用性
理论是对现实世界的有限认识的表述。任何具体的科学理论都只有相对的真理性。建构理论时总有的一些假设(前提)就使得理论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有一个适用的范围。科学理论超出它的有效适用的范围,就会从真理转化为谬误;有时不正确的理论若回转到其适用的范围中,也可能会从谬误转化为真理。随着自然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的理论就不适用于新的更广阔的范围,就会被更新的理论所取代。通常新的更高级更一般的理论,并不都是对原有理论的简单否定,而是辨证的否定,即扬弃,也就是把原有理论降为新理论在特定范围内的特定形式,把原有理论降为新理论的特殊。当然,新建立的更高级的理论也有其适用的范围,最终也要发展到更高一级理论。一般科学正是通过这个无限发展过程而发展的。
各门学科都有一些基本假设作为构建自身理论体系的基础。假设的条件越简单严格,理论形式就可以构造得越完美,偏离现实也就越远,因为影响现实的因素是复杂的。经济理论的模型是用来解释经济现实的,并用于预测经济的未来发展的。建立模型时作者通常舍象掉自认为非本质的次要的因素,而抽象出本质的主要的因素。而这种抽象的正确与否是要由实践来检验的。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客观世界进行抽象的产物。抽象是为了让人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但是抽象的结果不应改变事物的性质,否则就是不正确的抽象。理论要为现实提供解释和预测,一种理论是否正确要通过证实和证伪的方式来鉴定。如果这个抽象是正确的,则能圆满地解释经济现实并预测经济未来的发展;如果这个抽象是不完全正确的或基本上是不正确的,则在解释经济现实或预测经济未来发展时,就会遇到困难与挑战,此时就要对原有的模型进行必要的修正,甚至完全放弃原来的模型而重新构建新的模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建立模型时,也是有两个重要的特殊的前提的(即供求一致与简单劳动。这一点有人不认同,以后专帖讨论)。同时,马克思还不是从社会化大生产的系统性、整体性出发,而是只着眼于系统整体的物质资料生产领域里的体力型活劳动,只着眼于重复性的直接物质生产劳动,忽视了系统整体的非物质资料生产领域里的劳动,特别是忽视了创造性的脑力型劳动对于系统整体的物质资料生产领域所起的巨大作用。又正是因为忽视了脑力型劳动而片面地着眼于体力型劳动,所以误把劳动的本质看成只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劳动力的耗费,而不是把劳动的本质看成是人类的有意识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是精神和物质相统一的信息、物质以及能量相结合的极复杂的高级运动,不能以低级运动来概括说明。所以马克思才会误用自然尺度的劳动时间来单方面计量劳动量,而忽视了脑力型劳动根本不能用自然尺度的劳动时间来计量其劳动量的现实。更为致命的是疏漏了极为重要的三足鼎立的劳动时态中的将来时态的劳动(包括过去将来时态的冻结状态的社会性潜劳动),这就使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解释经济现实时遇到了许多困难与挑战……。当然,为了突出人的劳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实际上弱化了“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更是一种失误!
欢迎挑错补漏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