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910 44
2005-05-25

如果您觉得在下讲的还有点道理,请支持一下原创劳动。同时欢迎评论和批评

后劳动价值论初探(价值部分)—— 之二:后劳动价值论的提出

万军

电话:13549853217 电子邮箱:heling_001@163.com

三、后劳动价值论简述。

(一)、对传统劳动价值论的修正和发展

后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人类为进行生产和交换而付出的真正的劳动代价,是社会经济财富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个经济社会总矛盾下的产物,即人们在这个总矛盾中,必须要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付出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财富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这样,劳动耗费就“凝结”在了产品当中。在商品交换条件下,人们要获得满足自身需求的财富,就要以耗费一定劳动的产品用于交换,即甲用耗费一定劳动代价的商品来交换乙耗费一定劳动代价的产品,这样就产生了价值的概念,而且价值的度量就是劳动量。因此价值是度量交换比例的需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可以说没有交换就没有提出价值这个概念的必要。而后来交换的中介物如货币等出现以后,价值对交换比例的决定逐渐发生了偏移,当然本文在这里不讨论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偏移,而是要指出在货币等中介物出现以后又出现了一个劳动代价即价值的货币度量问题。这就引出了价值的两个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价值的绝对性是指生产交换某种商品所付出的代价即劳动量是一定的,不变的,因此固定的价值是不会出现所谓增殖的。比如在相同的技术条件下,甲生产某种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在中国生产需要三天,在美国生产也需要三天,在今年生产需要三天,在明年生产也需要三天,即是说凝结在商品中的必要劳动量是一定的,不变的,这就是价值的绝对性;而价值的相对性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代价的货币度量值又是相对的,可变的。同样是甲生产某种商品劳动三天,在中国可能是50元,而在美国可能是500元,在今年可能是50元,而在明年可能是80元,这都是对同样的劳动量,对同样的价值,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的货币度量值却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后劳动价值论中所指的价值度量的相对性。事实上在现实经济中价值的货币度量值因各种原因总是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的,即是说相同价值的价格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的,如商品价格不稳定性的普遍存在。而在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前后相同价值价格的变化只不过是众多相同价值价格变化中的一种而已。但这种变化是相同价值价格变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关系,因此笔者把这种特殊的商品生产前后相同价值的价格变化定义为价值的扭曲。所以,在现实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所谓生产过程中商品价值的增殖,所出现的只不过价值的货币度量值的上涨,即价值价格的上涨,价值还是原来的价值,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剩余价值了。资本家也正是利用了价值的相对性来促成相对涨价(价值扭曲),造成所谓“剩余产品”的出现,从而实现了自己的利润,这才是他们发家致富的秘密。 既然现实经济中商品价值的货币度量值在总是在不停地发生着相对变化的,那么要进行研究就必须要确立一个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视为不变的参照物,在本文中将市场条件下劳动的价格作为固定的基准参照物,即认为劳动商品的市场价格就是基准价值。这样,商品的劳动成本就等于商品的基准价值,而商品的价格就高于其价值了,这高出部分就是利润,因此利润是相对高出基准价值的部分,即是相对涨价的产物。本文中将它定义为货币化的虚价值,即是没有价值对应的货币。但从价值绝对性的角度来看,价值是生产商品的劳动量,即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成本,凡是商品价格中超过这一成本的部分都是虚价值,都是利润。因此从价值的绝对性来看,现实中大部分的商品都是包含有大于零的虚价值的,比如劳动商品,人们出售劳动商品后,并不是将所有的收入都用于劳动商品的简单再生产(即全部用于现有的生活开支),而是往往有一部分的节余,这部分节余就是劳动商品的利润,其他商品也是一样,只要商品销售后,除去简单再生产的开支还有盈余,这个盈余就是利润。 那为什么价值会有相对性即价值的价格会发生相对的变化从而出现盈余呢?在传统劳动价值论中认为价值决定交换价值,即价值决定了商品的价格,而传统劳动价值论中所指的价值是一定的,不变的,因此是指价值的绝对性属性,即绝对的价值。但上面已经说明,由于价值度量的相对性,绝对价值的价格是可能发生变化的,这是因为需求等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效用的影响等等,这在本文一(一)中已经用土地等例子作了具体的说明,因此可以看出,价值的价格并不完全取决于价值本身,它还受一个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价值度量的相对性并不表明价值的价格可以任意决定,也不表明价值决定价格,而是说价值的价格是由价值和另一个影响价格的综合因素(利润)共同决定的,即价格一定包含有价值和利润这两个因素,这是后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而如果将劳动成本定义为商品的价值,那么商品利润就是其他因素影响价格的表现形式,即其他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就表现为商品的利润,所以商品的利润是由使用价值等其他因素所决定了的。 因此,在商品的价格中应该既包含有商品的价值,又包含有商品的利润。价值就是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成本(有时为了方便在微观分析时应用,也近似地认为价值就是商品的生产成本),而商品利润则是货币化的虚价值,它的实质是其他因素导致价值相对涨价的产物。当然,由其他因素所决定的利润量,并不一定总是大于零的,也可能小于或等于零。 上面叙述了价值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属性,笔者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品的丰富,劳动价值还会表现出一个价值内涵跳跃的特性。由于决定价值的劳动总是劳动者在一定的劳动、生活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劳动者进行价值创造时的劳动、生活条件就构成了价值的内涵。因此,价值内涵就是指劳动者劳动时拥有的劳动条件及生活消费品的情况。而价值内涵的跳跃就是劳动者劳动生活条件的改善,这是因为效率提高后会使社会产品变得丰富,在理论上劳动者用于劳动、生活产品的数量就会出现增加,从而出现劳动、生活条件的改善,而现实中影响较大的生产效率提高往往都是跳跃性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理想状态下(完全等价交换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应该使跳跃的,所以将这种改善称为价值内涵的跳跃。而在价值内涵跳跃后,劳动者生产商品单位劳动时间的绝对劳动价值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这是因为劳动量即劳动时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绝对价值量也不会发生变化。 但是,在生产效率提高、社会产品增加时,只有在一个完全等价交换的经济系统中才会出现价值内涵的跳跃与效率提高同步,而现代经济体系由于利润这个虚价值的广泛存在,实际上是一个不公平的交换体系,在这样一个体系中,由于价值度量的相对性,商品生产前后相同的价值出现了不同的价格,这就出现了价值的扭曲,这种扭曲并不是价值真正发生了变化,而正是价值相对性的体现,即价值扭曲是由同一价值具有不同的价格造成的,正是这个不同的价格,使劳动者不能完全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价值内涵的跳跃,而是出现了一个与利润对应的“剩余产品”。因此,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也正是这一种扭曲造成价格差才形成利润,所以价值扭曲是利润出现的前提原因,资本家正是通过促成价值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扭曲,利用相对涨价阻止了劳动价值内涵的跳跃,从而出现了所谓“剩余产品”,才实现了他们的利润。

(二)后劳动价值论的定义表述

所谓后劳动价值论,就是认为劳动决定价值,而必要劳动成本就是商品的绝对价值,凡是价格中超过这一成本的部分都是相对于必要劳动成本这个价值的涨价部分,都是虚价值,属于虚化货币――即利润。而利润的量的大小是由效用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这就是说在后劳动价值论中承认利润在价格中独立于价值的存在性和现实性,但同时认为利润是相对于基准价值的虚价值,是没有价值对应的虚化货币,它的直接作用就是导致物价虚高(高于基准价值),然后就造成经济体系内的货币堆积(货币储蓄)。也正是利润形成的这种货币堆积,才造成了现实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总量远远大于了商品的价值总量。 而根据价值度量的相对性,我们既可以将必要劳动成本定义为商品的价值,也可以将劳动成本定义为商品的价值,也可以将生产成本定义为商品的价值,但为了方便应用,笔者偏向于将劳动成本或生产成本定义为商品的价值。 以上的叙述包含这样一些观点:一、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因为劳动而产生的,即劳动创造了价值;二、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劳动的数量一旦确定,就不会因商品的生产或交换而发生变化,因此也并没有所谓的价值增殖即剩余价值的存在,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只是价值的传递,因此商品的价值就是投入到商品中的各生产要素的价值的总和,除此之外商品再也不会有其它任何的多余的价值;三、承认利润相对于价值的独立存在,即认为利润并不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而是独立于劳动价值的一个单独的部分。利润是效用等其他因素影响下相对涨价的产物,是相对于基准价值的虚化货币,因此价格中除去基准价值以后,就再也没有价值与利润相对应了,这就是说利润是通过相对涨价凭空产生出来的不包含价值的货币;四、既然利润是不包含价值的货币,那么利润的出现就导致了原来社会货币总量与价值总量的相等关系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原来货币与价值的一一对应关系,使社会货币总量多于价值,造成社会货币储蓄增加,从而出现货币的堆积,这就是现代经济体系中可流通货币总量远远大于价值总量的根本原因;五、商品的价格总是由价值和利润共同组成的,因此商品的价格既不会单独由价值决定,也不会单独由利润决定,而是由两个因素共同决定,即所有的价格都同时包含有价值和利润这两个因素。 通过以上的叙述,相信读者对本文中关于价值的观点已经有所了解,但在后劳动价值论中还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利润。这在后劳动价值论体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是后劳动价值论中一系列复杂经济现象的焦点,比如它和社会再生产理论、经济增长周期理论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都有紧密的关系,但这里由于篇幅的限制,就不能展开讨论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 22:27:3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5-25 18:35:00

我想真的教皇也许比假的假的教皇要真实得多吧,他应该不会故弄玄虚,也许他就和普通人一样,而并不扮什么神秘。况且,你不觉得马克思就是个教皇吗?而且象是个假的。

另外,有什么批评异议请直接说出来。当然,笑也是你的权利,即使是布鲁诺在被火刑的时候,围观的人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在耻笑他吧,因为权威的假教皇都认为他是可笑的。何况是我呢,被人笑一下又有什么关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6 18:13:0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6 00:36:00

路过,顺便评论一下:

一,科学永远从假设出发,依据逻辑规范,推导必然结论。在科学的假设与结论之间存在简单的、必然的逻辑关系。而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偶然的。科学的理论所描述的总是被复杂的、偶然的关系所包裹的简单的、必然的关系。

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两条假设:(1)加速场与引力场等效;(2)光速独立于光源。前者指出力的共性,后者否定绝对时空。同样,在经济关系中,劳动与资源等效,价值判断独立于价值实体。并且,一般说来,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中,以更简单的理论包含更多复杂性,也就更接近现实。

三,除了所耗费的资源是否相同外,现实生活中,彼此不同的劳动是因为技能或技巧不同。如果说,劳动=生命+技术,那么,在人与人之间,只有生命彼此相同。但耗费等量的生命,例如用时间计量,所创造的价值量彼此不同。区别就是劳动的技能与技巧,以及所耗费的资源不同。当人类积累财富,满足自身需要时,生命、技术和资源都是等效的。只要是合理的耗费,彼此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xiaowan ,您认为“劳动决定价值”,但是,既没有分析劳动,又忽略了劳动与资源在积累财富,满足人类需要时可能有哪些共性,因而忽略了它们有没有可能共同构成价值源泉。所以,您的后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价值”,仍然是并且仅仅是一个陈旧的假设,是早已被类似相对论的假设所否定的假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6 1:39:2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6 13:43:00

回阿名:

你说:“但耗费等量的生命,例如用时间计量,所创造的价值量彼此不同。” 你的观点确实有点问题。价值就是劳动,因此“耗费等量的生命”应该说成是:“耗费等量的劳动”。如果是耗费等量的劳动,在后劳动价值论中,他们创造的价值只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交换价值,即价格。为什么会有价格的不同呢?是因为他们经营各自的劳动商品所获取的利润不同。

至于你说资源有没有可能和劳动共同构成价值的源泉?因为价值只可能是劳动,所以不包含劳动的资源是不可能成为价值的源泉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6 18:14:3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6 15:28:00

xiaowan 您好

您以为,需要用十五万字才能解答的问题,我在 5 楼仅用数百字就已经解决了。当然,对您来说,假如这个解释您无法接受,您要另寻答案,不妨试一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6 18:48:00

回阿名:

呵呵你一说用几百字就能说清楚,我赶紧把那十五万字删了。于是又研究了一下你在五楼的问题,其实也没看出什么名堂来。你的问题我在六楼都基本回答了,下面再补充两点吧:

一,关于假设。在后劳动价值论中没有特别说明的,一般都沿袭经典劳动价值论的前提和假设。

二,关于技能和技巧。它们的价值都已经包含于劳动力的价值当中,因为劳动力要学会技能和技巧,是要付出代价(学费)的,而这个代价将会转嫁到他将来的劳动力的价格当中。也就是说不同的技能技巧的劳动力将获得不同的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