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3821000 发表于 2022-3-20 20:20 
1   两年后,母亲的“性”问题怎么解决???父亲呢??
2   如果母亲需要再次怀孕,是不是仍然找原来 ...
有别的父亲呗,有可能还是上次那个部落的男子,也很可能不是。
如果母亲需要再次怀孕,是不是仍然找原来的父亲??
不是
婚姻就是婚约,就是终生为伴  不离不弃的约定。站在婚姻的角度衡量这个走婚是不是婚姻??
问得好。谁规定婚约就是终身为伴的?我前面描述的就是一种很普遍的走婚制,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大同小异。它也是婚约呀,父亲要在母亲怀孕期间和小孩子年幼期间留在母亲的部落,劳作打猎,负责喂养母子。如果父亲难以履行,则要留下相应的财富。更有趣的是:有时父亲要随自己的部落迁移,父亲可先赊欠,让母亲部落的人帮忙照顾母子,或者委托自己部落中的其他兄弟帮助履行相应的义务。然后在下次有两部落相逢的时候,帮忙照顾母亲部落中的其他母子。
——注意到特征了吗?走婚制是一种群婚制和现代小家庭婚姻制度的过渡阶段,而且这种制度中,母亲和父亲、甚至孩子都不是私人的,都不是独立人格的,而是作为部落或氏族的一部分。孩子是母亲部落共同的孩子,父亲是也作为男方部落的一个部分去母亲部落入赘的,他的赊欠也好,他给予的财富也好,都是整个男方部落给予母亲部落的。
所以,如果这种描述是对的,不是今天这种婚爱方式,决定了其他生活方式、进而决定了私有制;而恰恰相反,是生产方式决定的人与人的联系方式,决定了人的私有制意识,进而塑造了今天的小家庭的婚爱方式。
因为,当年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业缘不能提供人与人联系的强有力纽带,而只有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的氏族和部落能提供足够紧密的联系,去从事当年的生产协作、克服当年的残酷的生存危机。
——一方面需要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大家庭去实现生产协作,一方面生产力又没有进步到主要进行小手工协作和个体农业,再加上走婚制存在的地区普遍是半农半牧,像候鸟一样来回迁徙,所以最后呈现出的婚姻制度就是走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