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982 0
2022-03-15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经济学脉络,揭示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可社会生产力只有一种,自身没法比较,只能停留在经济与社会的历史断面,反映不了连续、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解释不了过往,预测不了未来。

服务生产力理论细分了社会生产力,之间的此消彼长,决定之上的生产关系也此消彼长,展示出经济与社会的动态历史过程,揭开文明消失背后的秘密,将经济学拓展至历史与未来。

生产力具有唯一性,决定评价历史的基础与依据更加客观,用于辨识当下纷争的局势,具有拨云见日之作用,展望未来,就有了充分的准备。

一、文明的毁灭

四大文明已经毁灭了三个,剩下的一个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夹缝中求存,异常艰难。文明就是精华,最能展示社会进步的东西,却因历史的荡涤,留下一些符号,供人们凭吊,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文明依然会毁灭,新的文明又是如何产生的。

精美的建筑、可读的文字、丰富的艺术品等,无不展示历史的存在,毁灭的解释却很牵强。由盛入衰,看似历史规律,却仅仅是哲学的辩证,解释不了其中道理;外敌入侵,与民族融合相互矛盾,理由很不充分;文明转型,工业在其中有决定性的作用,却否定不了农业也是生产力的事实。同样是生产力,为什么就没有推动文明转型的能力,逻辑不通。

解释不了工业文明之前的文明,经济学出现盲区;辨识不清意识形态纠纷的根源,引导不了当下的世界乱局;找不到未来社会的基础,伪经济学就会兴风作浪,让世界在纷乱中走了弯路与错路。

将社会生产力概念一分为三,出现三种不同的生产力,分别与对应的历史进行重新的解读,历史思辨也就有了新的内涵,再对当下的世界困局比照,不难找到新的出路。

农业是生存的基础,没有基础一切免谈;工业是生产、生活的便利,没有便利失去存在的意义;服务业是精神的追求,没有追求的社会,如同僵尸一般,很难想象。

三大产业不可或缺,但发展的次序与历史文明高度契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历史都是依次展开的。当其中一种产业处于支配地位的时候,对应的意识形态也处于社会的支配地位。也就是说,每种产业都有对应的生产关系,按经济学逻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业的兴衰决定生产关系的兴起与消亡,而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出社会形态。

用产业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内在逻辑看待社会发展过程,经济学解读历史就有了用武之地。对照现实,纷乱的意识形态纷争得到了厘清,走出困局大有希望。看清社会形态变迁的决定力量,构建未来就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三种生产力可以决定出三种生产关系。三大产业此消彼长,决定出的生产关系也潮起潮落,从而演绎出社会形态的变迁历史。用这样的思路进行历史思辨,会有全新的内容与不一样的结论,值得人们深思;用生产关系之间争斗解释现实的纠纷,经济学运用的战场更为广阔。

三种不同的生产力混淆在一起,只能得出一种生产关系结论。大千世界只有一种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的变迁又与生产力又有何关系。

二、文明兴衰背后的决定力量

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都是农业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奴隶主强迫奴隶到土地上劳动,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都是人与土地结合的农业生产力模型。强制劳动与被迫依附于土地共同特征是强迫,不同的仅仅在于劳动成果的归属。全部归奴隶主还是在地主与农民之间分配,由此划分出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理由很不充分。

奴隶主强制奴隶到土地上劳动,而劳动成果与奴隶没有关系,注定其生产效率极端低下,经济能力弱,支撑社会的能力也弱,之上的社会形态不稳定。不论是奴隶造反毁灭,还是外敌入侵干掉,养活自己都困难的农业生产力,毁掉才是最好的理由。

当劳动与劳动成果挂钩,多劳动多受益,能够激发出劳动的热情,农业生产力进入相对稳定阶段。自己能够养活自己,没有额外负担,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外来入侵,只是变换了劳动成果的占有者,生产力依然稳定,不需要付出额外成本就可以收割,摧毁失去意义。当劳动者获得太少,又会回到不稳定状态,出现造反与外敌入侵。

所以,稳固的农业生产力是封建社会形态决定力量。四大文明毁灭三个,根源在于没有稳定的农业生产力基础,如果过渡到稳定的形态,则可以继续延续下来。

生产力划分社会形态,奴隶制与封建制都是同一社会形态,奴隶制是农业生产力早期的、不成熟的阶段,封建制是成熟阶段,两者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农业生产力决定的社会形态。

劳动成果的分配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权力、资本、自愿等等,任何一种方式都可以。不具有唯一性就不具有决定性,有多种解释方式,也就有多种结果,解读出来的历史,没严肃性可言。

劳动成果归资本家还是国家,划分出的资本主义与未来主义,同样不具严肃性。归资本家还是国家,对劳动者而言,听起来美好很多,但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国家资本主义与私人资本主义,不会因为概念不同就不发生罪恶,同样也避免不了与生俱来的经济危机。再加上否定了人的自私性,生产效率大幅度下降,削弱了生产力,导致之上的社会形态也不稳定。

私人资本主义在前,国家资本主义在后,看似后者比前者先进,实际是让工业生产力回到不稳定状态,开了历史的倒车。

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商品交换,先有生产力后有商品交换。资本的作用是组建生产力,将商品生产出来,然后通过市场商品交换,实现经济的目的。所以,资本仅是工业生产力的一种成就方式,组成的生产力才是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与决定力量。

资本的目的是占有劳动成果,多生产才能够多占有,间接促成了商品大规模生产,成为资本社会形态的支撑。换一种计划体制去成就生产力一样可行,只不过又是奴隶制与封建制度的翻版,低效率注定毁灭。一种生产力决定不出两种生产关系,按劳动成果划分出的未来主义,如天边的彩云,美丽而不接地气。

服务生产力思辨历史,生产力才是社会形态的决定力量。沿着这条线可以辨识历史的真伪,将认知历史的逻辑提升到新的高度,还历史真相。同样也可以按生产力发展趋势,预测出未来社会形态的走向,避免走弯路。能够完整解释过去、现在和将来,经济学才真正完整起来。

三、文明的对决形式

少部分人的精神追求,通过建筑、艺术、思想、文化等等保留下来,成为文明的凭据,并无时无刻影响到新生产力的崛起,通过文明的对决表现出来。

封建制灭亡了,但土地延伸出来的意识形态顽固不灭。大疆大域的思维定式,统一、民族复兴、生存空间、文化入侵等等,无不左右着每一个人的思维。骨髓里面的强权、专制、超越一般的特殊待遇,如永不熄灭的种子,无时无刻不在等待发芽的时机,阻止新生产力的崛起,让世界的工业生产力发展不均衡,从而有了文化对决的形式。

农业的生产力模型是,人到土地上劳动。土地的面积越大,产出的可能性就越高;驱赶越多人去劳动,产出越大。大土地面积,加上众多人到土地上劳动,经济容量自然就大。经济容量与版图直接挂钩,延伸出大版图、大经济、大民族的意识形态,就是农业生产力决定出来的封建文化。

开疆拓土的本事越强,国家的版图就越辽阔,经济容量就越大。阴谋、不择手段、无不用其极的所谓智慧,将权力推向极致,统治者也登上了荣耀的巅峰。反之,能力较弱,则出现版图缩小,人口减少乃至消失。

文治武功、盛世、中兴、开疆拓土、千年文明等等,填满了人们的思维,与工业生产力决定的意识形态冲突,文化对决就开始了。

工业生产力的模型是,人与机器的结合。机器不像土地,可以移动,自然可以移动到最适合的地方去生产。移动的前提是自由,没有自由移动不了。工业产品的种类远超农业,需要高度的自决权才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离开自决发展不了。交换的规模远超农产品,稳定的市场交换秩序必不可少,任何波动都会带来经济的损失,影响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力决定出来的意识形态是,以自由、民主与法制为核心的工业文化。

封建的大文化、大集权,适应不了工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然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为文化对决提供了前提。

再大的版图,容不下众多的工业产品,也就是无论多强的工业实力,通吃不了所有的工业。再小的版图,只要有竞争力的产品,经济表现同样不俗。也就是讲,富裕程度与版图大小无关,工业生产力才是决定因素。所有的产品都有市场容量的限制,支撑相应的版图也有限。表明,实现大版图的均衡富裕,根本走不通。

版图越大,工业生产关系的线条就越粗,同样的政策,东边版图内出现的效果可能不错,西边可能只有坏的结果。协调不了区域间的生产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就不会平衡。权力越集中,个性受到的制约就越大,极致的工业生产力现象很难出现。

(所谓极致工业生产力现象,指国家版图小,人口不多,生产关系健全,没有严重腐败问题的国家,大多具有某类产品、某项技术或某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地位。凭借这些优势进入发达国家行业,过上富裕的生活。版图越大、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就越大,注定其内部的不平衡。)

工业生产力的客观性决定,国家版图趋于小型化,更能够发育出精细的生产关系,以推动工业生产力向不同产业的极致发展。所以,小国之间的共同体,大国内部的联邦制,才是工业生产力决定出的最好社会形态。

单个、极致、富裕的国家,但在面对集权的时候,综合实力非常弱小,只有走联合道路,用全方位的极致碾压集权,封建残余的意识形态就离消亡不远了。

极端利己者利用封建文化,把“曾今的辉煌、现实的落差”归咎为外部环境的逼迫,制造出冠冕堂皇的理由,骗取人们信任,于是产生了大量伪民主。

贫穷想象为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实力不如当成安全受到了威胁,富裕看着是剥削的结果,创新视为掠夺的工具,落后鉴定为亡我的邪恶等等,都是极端利己者利用封建文化制造的借口,挑起国家、族群之间的纷争,以达到成就个人辉煌的目的。

对社会大众而言,鲜血换来的成功,经济发展不了,照样受穷;失败了结局更惨,流血泪流,悲惨无比。

农业生产力决定的意识形态不断泛滥,挑起社会的敏感神经,让社会纷争不已,波澜不断,把文化对决的大戏,不断重演。

当封建文化消失,共同体、联邦制失去存在的必要,世界将分化为更多小国,工业文明进入鼎盛,但不是社会的终结。新的服务文明产生,推动小国进一步分化为城市,进入大同世界,没有国界,只有城市的地球。

四、历史的思辨

细分社会生产力还原历史,文明消失背后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之上形成的生产关系,才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认知。历史在变,认知也应该变。人们把过去的认知当成是当下及未来的认知,无疑是社会的悲哀。

生产力为公正对待历史提供了客观评价的标准。历史都是统治者撰写的,带有典型的意识形态色彩,美化、奴化,都让大众陷入泥潭,欲罢不能。大众只有造反的历史,无论成功与否,最终受生产力的限制,产生不了新的生产关系,书写不了历史,成不了文明。

过上好的生活,受到的约束更少,虽然只是人们美好愿望,成不了历史,但可以选择。这个地方不行换那个地方,这区域不行换那区域,总有适合的地方。工业生产力为过上富裕生活提供了可能,但健全的工业生产关系才是工业生产力发展的保障。

农业生产关系过渡到工业的生产关系是历史的进步。看不到历史的进步,纠结于家国情仇,跳不出历史的怪圈,必然沦为历史的奴隶。

新地方有新的文化,过不了几代人,旧文化就消失了。人们的选择左右了文明的兴衰,再伟大的文明也会消失,这就是历史规律。决不会因为美化而变得美好,更不会有没落文化的复兴。

未来是服务生产力决定的时代,我们应该从历史思辨中作好准备,迎接新生产关系的到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