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十年内将负增长,现在不放开生育政策更待何时”
http://www.dfdaily.com/html/113/2011/5/11/603107.shtml
专访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妇产科科学家易富贤:
  早报记者 肖中洁 
  
美国(易富贤注:应为“旅美”)科学家易富贤认为,即便只要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每年多出生不超过170万人口。CFP 资料


刘建平 制图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4月28日出炉,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人口的总量为13.397亿人。和很多专家之前所预测的一样,人口保持着低增长。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中国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年均增长率是0.57%,也就是5.7%。,同时,伴随着的是老龄人口比重增加,以及少儿年龄的结构缩小的趋势。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坦言,中国已呈现未富先老的趋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随之而来的矛盾和挑战。
  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再次成为焦点。多年呼吁停止计划生育政策、并著有《大国空巢》一书的中国湖南籍美国科学家易富贤接受了早报记者的专访。
  易富贤的履历显示,其1988-1999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习,获临床医学学士、药理学硕士、药理学博士学位;1999-2002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医学院做博士后;2002年起为威斯康星大学妇产科科学家;育有一女两儿;2000年起零星研究中国人口问题,2002年起系统研究中国人口问题。他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提出“(中国)不停止计划生育更待何时?”
  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易富贤说:“
人口普查前,停止计划生育需要政治勇气。人口普查后,不停止计划生育需要政治勇气。”他提出,十年之内,中国人口将面临负增长,为此需要放开计划生育政策,而不能仅局限于“单独政策”(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夫妻双方只要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的政策)的推行。他说,如果全国允许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二胎,每年只多出生30万孩子;即便只要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每年多出生不超过170万人口。因此,允许独生子女生二胎只是杯水车薪。
  但来自政策层面的声音似乎并不符合易富贤的期待。马建堂在发布人口普查数据时表示,由于人口总量还是很大,因此中国要坚持基本国策,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
 
 1.8假设生育率严重失实
  人口负增长时间也不可能等到2033年,人口顶峰也不可能有15亿人。
  东方早报:根据你(之前)的测算,中国目前的生育率为1.2-1.3,而不是1.8,是怎么测算出来的?1.2-1.3的生育率这个指标意味着什么?
  易富贤:我并没有生育率资料,我是采纳人口普查和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资料。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发达国家生育率(妇女平均生孩子数)需要维持在2.1。由于婴幼儿死亡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都比发达国家要高,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应该在2.3以上。
  但1990年代中期以来所有的客观资料都认为生育率只有1.3左右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生育率只有1.22,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生育率只有1.33。但是国家计生委和主流人口学家认为存在超生漏报,给出的生育率为1.8,从而有效阻止了人口政策调整。由300多位专家组成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根据1.8的生育率预测中国人口会在2010年达到13.7亿人,并将在2033年达到15亿人顶峰。但是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总人口只有13.397亿人(其实由于存在重报,实际人口只有12.7亿人到12.9亿人),说明生育率根本不可能有1.8,人口负增长时间也不可能等到2033年,人口顶峰也不可能有15亿人。
  2011年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的人口控制目标是13.9亿人,即便这次人口普查的13.397亿人口不存在重报,那么从2010年到2015年这五年间,需要增加0.503亿人,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人。而这次人口普查显示近年平均每年只增加400多万人,并且每年死亡人口在不断增加,意味着每年增加人口将在目前400多万人的基础上不断下降,今后5年怎么可能每年增加1000万人口?
  国家统计局这次并没有公布确切的生育率数据,不过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粗测生育率:
  1、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6.60%,粗略地假设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为25岁,那么2.22亿0-14岁(1996-2010年出生)人口的母亲是1971年到1985年出生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该年龄段出生的女性共1.54亿人),那么1996年-2010年的平均生育率只有1.44左右。
  2、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0-4岁人口平均每年为1369万人,2005年1%抽样调查显示0-4岁人口平均每年为1380万人,1996年-2005年这10年之间,大致平均每年出生1374万人。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2010年每年出生人口与1996年-2005年每年出生人口大致相当。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0-14岁(1996年到2010年出生)人口为22246万人,平均每年1483万人。那么2000年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低年龄组就只有7.9%的漏报(1483÷1374=1.079)。即便2000年出生人口用夸张的10%漏报率计算,那么生育率只有1.34(1.22×1.1=1.34),2001年开始的“十五”规划就应该停止计划生育了。
  3、还可以用另一种更为精确的方法粗测。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人口手册》第四版的定义,总和生育率(TFR)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总和生育率将特定时点上全体妇女的生育率综合起来,以一个数字来表示。实际上,它就是假设一个妇女在整个育龄期(即15-49岁)都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生育,她所生育孩子的总数。
  依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0-14岁人口占16.60%,那么1996-2010年平均每年出生14826288人。我们不知道年龄别生育率,但是可以从上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得出35年生育妇女总数,比如2005年15-49岁育龄妇女是1956年到1990年出生的女孩,共有368171308人,过去15年育龄妇女总数平均357948206人,35年平均每年10227092人(357948206/35=10227092)。生育率=每年出生孩子数/每年平均生育妇女数=14826288/10227092=1.45。
  这种算法比实际生育率要高,比如上面美国人口咨询局《人口手册》附例以色列的总和生育率用这种算法为2.93(1994年以色列出生孩子数为113731,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为1356400,生育率=113731/1356400×35=2.93),但是用年龄别生育率精确计算的总和生育率为2.88;根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用这种方法计算的2000年、1999年、1998、1997年的生育率分别为1.38、1.16、1.43、1.49,但是用年龄别生育率精确计算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23、1.23、1.31、1.31。意味着1996-2010年中国平均总和生育率没有1.45,扣除重报的影响,那么实际生育率只有1.35左右。说明以前国家统计局关于生育率的数据是基本准确的。
  这次人口普查在防止漏报方面做得相当不错,漏报率只有0.12%。从这种角度看,这次人口普查还是相当成功的。下一步是尊重人口普查关于超低生育率的权威性,根据普查数据尽快停止计划生育。
  
农村人口正在为城市养老
  农村生育率高,但生产出的人口却帮城市人口去养老去了。
  东方早报:根据你文章中的观点,中国已经进入未富先老的阶段。对此,有经济学家认为,应该把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人口分开来看,城市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农村,从农村人口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出现未富先老的状况,你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易富贤:虽然1980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时候说不用担心老年化,老年化社会最快也要等到2020年才会来到,但是事实上中国人口早已于1999年就进入老年化社会(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及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在5000至1万美元,而中国只有1000美元。比如日本在1967年进入老年化社会的时候,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用来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为0.8,中位年龄为28岁;但中国2010年左右人类发展指数才达到0.8,而中位年龄为已经是34.5岁了(相当于美国1990年代后期水平,但美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却比中国要先进100年左右)。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刚好处于世界中游,可以说代表世界平均水平,但全球2010年中位年龄为29.1岁,相对于中国1999年的水平。中国绝对是“未富先老”,这种老化速度是没有先例的。
  中国农村老年化程度远远高于城市!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20.6%上升到1990年的26.3%、2000年的36.09%、2010年的49.68%。进城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也就是说年轻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农村成了老弱病残的基地。比如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表数据,65岁及以上老人比例,城市、镇、农村分别为8.7%、8.12%、9.55%; 60岁及以上老人比例,城市、镇、农村分别为12.3%、11.7%、13.7%。换句话说,农村生育率高,但生产出的人口却帮城市人口去养老去了,导致农村老人老无所养!从某种角度讲,这是城市对农村的一种掠夺。
  
明年适婚男性将大超女性
  2012年:初婚年龄男性将大幅超过女性人口。2022年之后将有近4000万光棍。
  东方早报:你撰文说,2009年中国19岁-22岁人口数量达到历史顶峰(1亿人),然后快速减少,到2019年将只剩下0.58亿人,10年下降43%。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新增劳动力严重不足,大量企业可能将撤离中国;对于大学意味着生源不足,2009年高考报考人数减少40万人,2010年减少74万人,今后大量高校将破产;对于国防来说,意味着兵源数量和质量下降,男孩中服兵役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0%提高到今后的19%;也意味着房地产的好日子快要走到尽头了。这是否意味着经济拐点会在2019年出现?
  易富贤:具体哪一年并不明显,但今后五年肯定是转折点。多种人口学数据表明人口危机即将全面爆发:
  2009年:19-22岁年轻劳动力达到顶峰、开始快速下降。今后5年左右15-64岁总劳动力达到顶峰,然后负增长。劳动力是国力的支柱,劳动力下降标志着国力的下降。比如日本在1948年的时候,出口只占全球的0.44%。但1950年代在年轻劳动力的推动下,开始经济腾飞,出口占全球比例快速增加到1953年的1.52%,1963年的3.48%,1973年的6.4%,1983年的8.0%,1993年的9.9%,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日本在1980年代豪气万丈,人均购买力超出美国,1989年索尼买下了美国文化标志哥伦比亚公司,三菱买下了美国地标性建筑群洛克菲勒中心。但是1990年代日本15-64岁总劳动力开始减少之后,老年抚养比快速增加,经济上升势头嘎然而止,国力开始“日”薄西山,出口占全球比例下降到2009年的4.8%,今后更将是“日”暮途穷。
  2011年: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达到顶峰,然后开始快速减少。2012年:15-49岁总育龄妇女开始减少。育龄妇女减少,意味即便停止计划生育,出生人口也将快速下降,说明中国早已错过了停止计划生育的最佳时机。
  2012年:初婚年龄男性将大幅超过女性人口,到2016年男性人口超过女性人口30%以上。2022年之后将有近4000万光棍。2010年:老年抚养比开始快速上升。2015年:总抚养比开始快速上升。十年之内,中国人口将面临负增长。
  二胎政策无需再局部试点
  中国内部在800多万人口的地区进行了二胎试点,已经不需要在中国局部再进行所谓的调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