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11-6-14 00:34:02
hhgxyzp 发表于 2011-5-20 03:50
第三句话:
根据第一、二句话推导第三句话:第二句话告诉我们厂商在不同的产出水平上有利润率的高低不同,那我们就有利用第一句话的可能,即用高利润率赚取比低利润率多的利润。但要实现高利润率比低利润率多的利润,一个判断可比性的前提条件就是支出的成本要相同,如果支出的成本不同,说赚取的利润多或少就不一定有意义(至此,第三句话所说的上述内容应不存在逻辑问题)。现在,如果我们能够有办法做到把厂商利润最大化时支出的总成本TC2按利润率最大化的要求重新组织生产,那么,就满足了支出成本相同的要求,如此,我们也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以利润率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可以赚取比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更多的利润。那么,我们有办法做到吗?当然有,这就是完全竞争市场要素的完全流动假设允许任意一个厂商任意的成本支出都可以按利润率最大化的要求或目标来组织生产。显然,只有能“任意”,厂商才能赚取比最大化利润还要大的利润(如果我们有分歧,那一定就在第三句话下半部分的内容上)。


就第三句话来说,其逻辑上正确或不正确的关键显然取决于对“把厂商利润最大化时支出的总成本TC2按利润率最大化的要求重新组织生产”或“任意一个厂商任意的成本支出都可以按利润率最大化的要求或目标来组织生产”的理解。


首先,就厂商目标和产量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性来说,尽管“生产技术固定(从而成本函数固定) (审稿人原话)或客观,但目标的选择却是可变的,既可以选择利润最大化,也可以选择利润率最大化,还可以如计划经济那样选择总产值最大化,这就是说,目标的选择是主观的、可变的,而不是必然地只能选择利润最大化目标。审稿人在此强调“固定”,虽没有明确说目标也是固定的,但其潜意识中的逻辑或批驳在下的潜在逻辑就是认为目标是唯一的,也是最优的,不能选择的。我们不知道自然有没有目标,以及自然是否会选择目标,但人是会选择目标的。如果厂商的目标可变、可选择,那么,自然地,实现目标的产量自然也是可选择、可变的。既可以按利润最大化目标选择和决定产量,也可以按利润率最大化目标选择和决定产量。既然目标可变,产量可变,投入的总成本当然也是可变的,随着目标和产量而变,“成本函数固定”丝毫不意味着投入的总成本必须在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上,它只不过是指投入——产出这两者间的变化关系固定而已。如果投入的总成本被固定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那它还是什么函数吗?看审稿人意见,其潜意识似乎在认为总成本的投入是固定的。


其次,对“重新组织生产”的理解又取决于对完全竞争市场含义的理解,特别是对生产要素具有完全流动性含义的理解。在我看来,在其一般含义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为:


第一,可以任意组织很多条生产同样产品的生产线或生产工厂,也就是我文中说的“生产单元”。如,我们既可以按利润最大化目标组织N个生产工厂或生产线,也可以按利润率最大化目标组织M个生产工厂或生产线。这是由目标的可选择性决定的。


第二,任何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任意数量的生产要素,都可以通过借贷、合作、参股、合伙等任何方式,投资于完全竞争市场进行产品生产。在完全竞争市场含义下,这些方式不存在任何效率上的差别。而且,任何单个的要素所有者投入的要素数量并没有任何的固定性(现实中有,但完全流动的要素在逻辑上不应该存在数量上的限制,如果有,这一假设条件就不满足),虽然单个生产工厂在目标确定后投入总量有限制,被固定,但你可以投资于别的新建的生产工厂。


显然,由于TC2大于TC1TC2的成本按利润率最大化目标组建一个生产工厂后有剩余,但厂商可以把剩余的资源合作投资于另一追求利润率最大化的生产工厂 ,从而当然一定可以赚取比最大化利润还要大的利润。

简单地数学证明:

利润率最大化时利润=(TR1-TC1)

利润最大化时的利润=(TR2-TC2)

根据上述思想或分析 TC1=TC2(指重新组织生产后,单就某一AC曲线来说,有利润时,TC1与TC2是不相等的)

因此 ,   (TR1-TC1)-(TR2-TC2) =TR1-TR2=PQ1-PQ2(同样的产品价格)

因Q1=TC1/AC1(AC1指利润率最高时的平均成本,或AC曲线最低点时平均成本)

      Q2=TC2/AC2 (AC2指利润最大化时的平均成本)    又AC10

即同样的成本支出,按利润率最大化组织生产,比按利润最大化组织生产,赚取的利润要多.

我理解的楼主的意思是,我们按最小平均成本去生产,总可以生产出任何需要的产量,这样的产量的成本就是最小的,从而利润率是最大的,比教科书中的最大化利润更大。
我想这样的结论源于对完全竞争理解的偏差。首先,我们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里所说的竞争是厂商与厂商之间的竞争,这里所说的厂商就是有一定规模的厂商,它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或者说资产是固定的,现实中存在无数多或者说足够多数量的这种厂商;没有一个中央计划者要求该厂商去按照平均成本最小化去生产,如果所有厂商联合起来按照最小平均成本去生产,那就违反完全竞争的假设。其次,对于单个固定厂商来说,他只会考虑自己的生产,这是完全竞争假设暗含的厂商的行为模式,这就意味着他将去实现该规模下一个小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时候就不是平均成本最小化了,这是教科书中的结论,毋庸赘言。第三,按照楼主的意思,每个厂商都存在产能过剩,这是违反厂商追求利润更大的假设的。完全竞争好也好在它要求单个厂商不存在产能过剩,这对社会是有利的。第四,确实存在整体上比完全竞争市场更大的利润,还有更大的利润率,把所有厂商联合起来,构成垄断,这样利润上升,成本减少,利润率升高,但这跟完全竞争是两个问题。
所以,我认为,楼主的思想是错误的,是在误解了完全竞争的前提假设下得出的结论;楼主甚至误解了竞争的意思;楼主没有从厂商个人角度去考虑,而错误地假想有一个中央计划者。完全竞争市场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个人自由决策。
以上是个人看法,望批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4 15:05:29
  上楼的发言我基本同意。不过我还是坚持我在195、201、202楼的意见,楼主混淆了两个决策。一是仅仅是产量为决策变量的函数极值问题,二是以产量和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为决策变量的泛函极值问题。它不是在既定的条件下求解利润最大化决策,而是硬性规定厂商2的产量,这是不符合厂商2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假设的。
  本来我在195、202、202楼抽象地指出楼主的问题之后,并没有想到要具体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但是今天看到上楼的发言,我认为上楼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楼主的思想。
  楼主的基本问题可以用字母表示如下:
  设两个完全竞争厂商的成本函数完全一样,设为TC(Q),平均成本函数设为AC(Q)=TC(Q)/Q,设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最低点(短期均衡的一种情况),设厂商2按照MR=P=MC确定的产量为Q2,AC2=AC(Q2),总成本为TC2=TC(Q2)。现在也给予厂商1同样的成本TC2,厂商1先按照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Q1产量,其平均成本为平均成本最低点AC1=AC(Q1)=Min AC(Q),花费成本为TC1=TC(Q1)=Q1*AC(Q1)。由于这里假设P>AC1,因此有Q2>Q1、AC2>AC1=Min AC(Q),从而TC2>TC1。即厂商1按照平均成本最低点花费TC2的成本生产以后,其成本还有一定剩余TC2-TC1(>0),然后厂商1还可以将这个成本投入组织成一定的企业生产组织从而获得更多的产量,进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楼主的符号设定中,是把TC1看成厂商1的总成本,由于他设定的前提是两个厂商总成本一样,因此在他那里,TC1=TC2。从而他没有区分厂商1的成本的两部分,即生产产量Q1的成本与重新组织生产的成本部分,主要是他没有用一个符号表示生产产量为Q1部分的成本。我们这里区分了厂商1的这两部分成本,用TC1不是表示厂商1的总成本,而是表示厂商1首先在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Q1的成本,而剩余用于重新其它生产的投入为TC2-TC1。这里再次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厂商2的成本记为TC2=TC(Q2),厂商1生产Q1的生产记为TC1=TC(Q1)。这里只存在一个成本函数,TC后面的下标不表示不同的成本函数,而只是表示同一个成本函数TC(Q)上不同的点。
  下面完全按照楼主的设定情况清晰地分析楼主的问题所在:
  首先,厂商2的利润为Pai2=P*Q2-TC2=P*Q2-AC2*Q2=(P-AC2)Q2
  其次计算厂商1的利润Pai1:厂商1的利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厂商1花费TC2中的一部分TC1的成本先生产Q1产量之后,其所得利润为Pai11=P*Q1-TC1=P*Q1-AC1*Q1=(P-AC1)Q1。
    第二部分是厂商1花费投入剩余成本TC2-TC1重新组织企业或重新投资生产所获得的利润。由于重新组织生产并不一定是生产同样产品,因此其收益很难精确测算,事实上楼主也只是假设剩余成本可以重新投资,但是剩余成本投资生产其它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是多少,他也没有具体指出来。设厂商1重新投资生产的收益为TR12,则这重新投资的第二部分利润为Pai12=TR12-(TC2-TC1)。
  现在来比较厂商1与厂商2的利润大小。楼主想当然地断定厂商1的利润大于厂商2的利润,但是事实上这并不是必然的。
  厂商2的利润Pai2=P*Q2-TC2=P*Q2-AC2*Q2=(P-AC2)Q2
        厂商1的利润Pai1=Pai11+Pai12=[P*Q1-TC1]+[TR12-(TC2-TC1)]=P*Q1-TC1+TR12-TC2+TC1=P*Q1+TR12-TC2。
  从而厂商1与厂商2的利润之差为
   dPai=Pai1-Pai2
                    =[P*Q1+TR12-TC2]-[P*Q2-TC2]
     =P*Q1+TR12-P*Q2
           dPai =P*(Q1-Q2)+TR12
  由于Q1<Q2,因此上述厂商1与厂商2的利润之差的第一项P*(Q1-Q2)为负,而第二项TR12显然为正。楼主想当然地认为
       dPai =P*(Q1-Q2)+TR12>0
  即TR12>P*(Q2-Q1)
  其中TR12是厂商1投入成本TC2-TC1重新组织生产所获得的收益。那么这个收益是否能够想当然地认为就大于P*(Q2-Q1)呢,显然不能够。因此,楼主断定这一点没有任何依据。
  而我看了其它许多读者的发言之后,发现他们都陷入一些根本无关宏旨的问题的讨论中去了。实际上,楼主需要证明的是,投入TC2-TC1的成本重新组织生产所获得的收益TR12要大于厂商1由于先生产的产量Q1小于厂商2的产量Q2所失去的收益P*(Q2-Q1)。其实我们只要指出,楼主并没有证明这一点就足以推翻楼主的论断了。但是我感到奇怪的是,许多读者竟然都无视这一点,反而去与楼主讨论完全竞争市场的性质等无关宏旨的问题。
  投入TC2-TC1的成本重新组织生产所获得的收益,不一定能够大于P*(Q2-Q1)。如果重新组织生产同类产品,那么其产量应该小于Q2-Q1,这是由AC(Q)函数先减后降,且Q1是AC最低点的性质决定的。因为重新组织生产,即使能够以原来厂商的平均成本AC(Q)函数进行生产,那么TC2-TC1生产的产量显然要小于Q2-Q1,因为重新组织生产时,其产量是从0开始算,而Q2-Q1这一段可以认为是从Q1开始算,而AC(Q)在Q1附近要远小于在原点附近的值。
  因此,即使在楼主假设P>AC1的情况之下,他的论断也不一定成立。当然,我说的是不一定成立。因为情况实在不清楚,谁能说清楚重新组织生产的情况呢。这正是我所谓的泛函极值,即重新组织生产的方式有无限多种,重新组织生产的成本函数可以为任意合理的成本函数形式,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成本函数来重新组织生产呢。这正是泛函极值的含义(参见本贴195、201、202楼)。

  同时,楼主并没有看到,如果P<AC1,即市场价格低于平均成本最低点的平均成本,此时厂商2仍然按MR=P=MC生产,那么此时Q2<Q1。那么这时候,保持厂商1与厂商2的成本相同,到底保持在哪一个成本点呢:是保持在TC(Q1)=Q1*AC(Q1)还是TC(Q2)=Q2*AC(Q2)。
  如果保持在TC2=Q2*AC(Q2),那么这时厂商1根本无法生产Q1的产量,更遑论重新组织生产了,楼主的结论不具一般可见一斑。
  如果保持在TC1=Q1*AC(Q1),那么这时厂商1生产Q1之后,成本刚好用完,这时需要考虑的是厂商2即楼主所谓的利润最大化厂商利用剩余成本TC1-TC2重新进行投资重新组织生产了。而这就完全推翻了楼主想要证明的前提与结论,即利润率最大化厂商用剩余成本重新投资组织生产,利润率最大化厂商所得利润大于利润最大化厂商所得利润。这时反而是楼主所谓的利润最大化厂商重新投资组织生产了。此时,我们也可以提出与楼主观点的镜像观点——即按照利润最大化产量进行生产的厂商,能够生产组织生产,以获得比利润率厂商更大的利润。
  因此,可见,楼主的问题根本不具有一般性。楼主的问题,只有在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最低点的情况下才存在,而楼主的问题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低于平均成本最低点时,根本不可能存在。
  这样,我们就既详细以传统方式(即异于195、201、202楼)说明了楼主的问题,又在195、201、202楼从决策类型与决策要素的方式说明了楼主的问题。我在本楼与上述三处的论述,也指出了其他许多反对楼主观点的作者的不足。因为,我认为这些反对楼主观点的读者,都没有把楼主的问题真正说清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4 16:08:25
niras 发表于 2011-6-14 00:02
hhgxyzp 发表于 2011-5-20 03:20

三句话的核心思想:  
证明:
同样的成本支出,企业可以赚取比最大化利润还要大的利润
楼主这样说其实就犯了逻辑错误。你可能是找到了一个更大的利润,如果这个利润比现存微观经济学教材中求出的最大化利润大的话,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你的利润求导方法。但你不能说厂商可以赚取比最大化利润更大的利润。你知道了,厂商为什么不知道呢?
谢谢你的参与!
不过,我什么时候说过厂商不知道的呢?我从来都没说过。要说不知道,那也应该是那些非厂商人士,你说是吧?非厂商人士中,经济研究者要言说,那当然就有可能说得与事实不符,所以,要错,当然是研究人员,那些非研究人士咱们就不讨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4 16:19:27
301、302两楼的朋友,暂时实在没时间回复你们那么长的帖子。我只重申我的最基本的观点,
1、我的前提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有利润时。别先忙着扩展;
2、我着重论证的是,你利润最大化时支出的成本额,我按利润率最大化目标组织生产,总能赚取比你多的利润。千万不要忘记我这句话。要想批驳我,核心是先把我这两句话撂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5 15:56:55
顶上去供批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5 18:21:11
楼主的基本问题可以用字母表示如下:
  设两个完全竞争厂商的成本函数完全一样,设为TC(Q),平均成本函数设为AC(Q)=TC(Q)/Q,设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最低点(短期均衡的一种情况),设厂商2按照MR=P=MC确定的产量为Q2,AC2=AC(Q2),总成本为TC2=TC(Q2)。现在也给予厂商1同样的成本TC2,厂商1先按照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Q1产量,其平均成本为平均成本最低点AC1=AC(Q1)=Min AC(Q),花费成本为TC1=TC(Q1)=Q1*AC(Q1)。由于这里假设P>AC1,因此有Q2>Q1、AC2>AC1=Min AC(Q),从而TC2>TC1。即厂商1按照平均成本最低点花费TC2的成本生产以后,其成本还有一定剩余TC2-TC1(>0),然后厂商1还可以将这个成本投入组织成一定的企业生产组织从而获得更多的产量,进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楼主的符号设定中,是把TC1看成厂商1的总成本,由于他设定的前提是两个厂商总成本一样,因此在他那里,TC1=TC2。从而他没有区分厂商1的成本的两部分,即生产产量Q1的成本与重新组织生产的成本部分,主要是他没有用一个符号表示生产产量为Q1部分的成本。我们这里区分了厂商1的这两部分成本,用TC1不是表示厂商1的总成本,而是表示厂商1首先在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Q1的成本,而剩余用于重新其它生产的投入为TC2-TC1。这里再次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厂商2的成本记为TC2=TC(Q2),厂商1生产Q1的生产记为TC1=TC(Q1)。这里只存在一个成本函数,TC后面的下标不表示不同的成本函数,而只是表示同一个成本函数TC(Q)上不同的点。
  下面完全按照楼主的设定情况清晰地分析楼主的问题所在:
  首先,厂商2的利润为Pai2=P*Q2-TC2=P*Q2-AC2*Q2=(P-AC2)Q2
  其次计算厂商1的利润Pai1:厂商1的利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厂商1花费TC2中的一部分TC1的成本先生产Q1产量之后,其所得利润为Pai11=P*Q1-TC1=P*Q1-AC1*Q1=(P-AC1)Q1。
    第二部分是厂商1花费投入剩余成本TC2-TC1重新组织企业或重新投资生产所获得的利润。由于重新组织生产并不一定是生产同样产品,因此其收益很难精确测算,事实上楼主也只是假设剩余成本可以重新投资,但是剩余成本投资生产其它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是多少,他也没有具体指出来。设厂商1重新投资生产的收益为TR12,则这重新投资的第二部分利润为Pai12=TR12-(TC2-TC1)。
  现在来比较厂商1与厂商2的利润大小。楼主想当然地断定厂商1的利润大于厂商2的利润,但是事实上这并不是必然的。
  厂商2的利润Pai2=P*Q2-TC2=P*Q2-AC2*Q2=(P-AC2)Q2
        厂商1的利润Pai1=Pai11+Pai12=[P*Q1-TC1]+[TR12-(TC2-TC1)]=P*Q1-TC1+TR12-TC2+TC1=P*Q1+TR12-TC2。
  从而厂商1与厂商2的利润之差为
   dPai=Pai1-Pai2
                    =[P*Q1+TR12-TC2]-[P*Q2-TC2]
     =P*Q1+TR12-P*Q2
           dPai =P*(Q1-Q2)+TR12
  由于Q1<Q2,因此上述厂商1与厂商2的利润之差的第一项P*(Q1-Q2)为负,而第二项TR12显然为正。楼主想当然地认为
       dPai =P*(Q1-Q2)+TR12>0
  即TR12>P*(Q2-Q1)
  其中TR12是厂商1投入成本TC2-TC1重新组织生产所获得的收益。那么这个收益是否能够想当然地认为就大于P*(Q2-Q1)呢,显然不能够。因此,楼主断定这一点没有任何依据。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微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 ... &from^^uid=18768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5 18:50:11
hhgxyzp 发表于 2011-5-20 03:50
第三句话:
根据第一、二句话推导第三句话:第二句话告诉我们厂商在不同的产出水平上有利润率的高低不同,那我们就有利用第一句话的可能,即用高利润率赚取比低利润率多的利润。但要实现高利润率比低利润率多的利润,一个判断可比性的前提条件就是支出的成本要相同,如果支出的成本不同,说赚取的利润多或少就不一定有意义(至此,第三句话所说的上述内容应不存在逻辑问题)。现在,如果我们能够有办法做到把厂商利润最大化时支出的总成本TC2按利润率最大化的要求重新组织生产,那么,就满足了支出成本相同的要求,如此,我们也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以利润率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可以赚取比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更多的利润。那么,我们有办法做到吗?当然有,这就是完全竞争市场要素的完全流动假设允许任意一个厂商任意的成本支出都可以按利润率最大化的要求或目标来组织生产。显然,只有能“任意”,厂商才能赚取比最大化利润还要大的利润(如果我们有分歧,那一定就在第三句话下半部分的内容上)。


就第三句话来说,其逻辑上正确或不正确的关键显然取决于对“把厂商利润最大化时支出的总成本TC2按利润率最大化的要求重新组织生产”或“任意一个厂商任意的成本支出都可以按利润率最大化的要求或目标来组织生产”的理解。


首先,就厂商目标和产量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性来说,尽管“生产技术固定(从而成本函数固定) (审稿人原话)或客观,但目标的选择却是可变的,既可以选择利润最大化,也可以选择利润率最大化,还可以如计划经济那样选择总产值最大化,这就是说,目标的选择是主观的、可变的,而不是必然地只能选择利润最大化目标。审稿人在此强调“固定”,虽没有明确说目标也是固定的,但其潜意识中的逻辑或批驳在下的潜在逻辑就是认为目标是唯一的,也是最优的,不能选择的。我们不知道自然有没有目标,以及自然是否会选择目标,但人是会选择目标的。如果厂商的目标可变、可选择,那么,自然地,实现目标的产量自然也是可选择、可变的。既可以按利润最大化目标选择和决定产量,也可以按利润率最大化目标选择和决定产量。既然目标可变,产量可变,投入的总成本当然也是可变的,随着目标和产量而变,“成本函数固定”丝毫不意味着投入的总成本必须在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上,它只不过是指投入——产出这两者间的变化关系固定而已。如果投入的总成本被固定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那它还是什么函数吗?看审稿人意见,其潜意识似乎在认为总成本的投入是固定的。


其次,对“重新组织生产”的理解又取决于对完全竞争市场含义的理解,特别是对生产要素具有完全流动性含义的理解。在我看来,在其一般含义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为:


第一,可以任意组织很多条生产同样产品的生产线或生产工厂,也就是我文中说的“生产单元”。如,我们既可以按利润最大化目标组织N个生产工厂或生产线,也可以按利润率最大化目标组织M个生产工厂或生产线。这是由目标的可选择性决定的。


第二,任何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任意数量的生产要素,都可以通过借贷、合作、参股、合伙等任何方式,投资于完全竞争市场进行产品生产。在完全竞争市场含义下,这些方式不存在任何效率上的差别。而且,任何单个的要素所有者投入的要素数量并没有任何的固定性(现实中有,但完全流动的要素在逻辑上不应该存在数量上的限制,如果有,这一假设条件就不满足),虽然单个生产工厂在目标确定后投入总量有限制,被固定,但你可以投资于别的新建的生产工厂。


显然,由于TC2大于TC1TC2的成本按利润率最大化目标组建一个生产工厂后有剩余,但厂商可以把剩余的资源合作投资于另一追求利润率最大化的生产工厂 ,从而当然一定可以赚取比最大化利润还要大的利润。

简单地数学证明:

利润率最大化时利润=(TR1-TC1)

利润最大化时的利润=(TR2-TC2)

根据上述思想或分析 TC1=TC2(指重新组织生产后,单就某一AC曲线来说,有利润时,TC1与TC2是不相等的)

因此 ,   (TR1-TC1)-(TR2-TC2) =TR1-TR2=PQ1-PQ2(同样的产品价格)

因Q1=TC1/AC1(AC1指利润率最高时的平均成本,或AC曲线最低点时平均成本)

      Q2=TC2/AC2 (AC2指利润最大化时的平均成本)    又AC10

即同样的成本支出,按利润率最大化组织生产,比按利润最大化组织生产,赚取的利润要多.

       上述数学证明显然是错误的,但是我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么久一直没有人指出来。
  因为要证明利润率最大化时的利润>利润最大化时的利润,只需要证明
   (TR1-TC1)-(TR2-TC2) =TR1-TR2=PQ1-PQ2>0即可
  即要证明P*(Q1-Q2)>0
  而显然上式是不成立的。因为Q2>Q1,因此上式实际上 (TR1-TC1)-(TR2-TC2) =TR1-TR2=PQ1-PQ2<0
  即利润率最大化产量的利润<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利润
 
  事实上,楼主上述数学证明并没有真正表达楼主想要表达的思想。楼主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其实是本人在302楼所陈述的内容。即楼主的意思是说,厂商1也花费与厂商2同样的总成本TC2。但是厂商1先按照利润率最大化产量即平均成本最低点的产量Q1生产,此时花费的成本为TC(Q1)=AC(Q1)*Q1,而这一个成本用TC1来表示。但是楼主所犯错误在什么地方呢?原来他在这一句话“由于TC2大于TC1TC2的成本按利润率最大化目标组建一个生产工厂后有剩余,但厂商可以把剩余的资源合作投资于另一追求利润率最大化的生产工厂 ,从而当然一定可以赚取比最大化利润还要大的利润。”中的TC1实际上是指TC(Q1),它当然小于TC(Q2),即TC1<TC2,因为Q1是平均成本最低点,而P>平均成本最低点,从而Q2>Q1。
  但是楼主的这一句话“根据上述思想或分析 TC1=TC2(指重新组织生产后,单就某一AC曲线来说,有利润时,TC1与TC2是不相等的)因此 ,   (TR1-TC1)-(TR2-TC2) =TR1-TR2=PQ1-PQ2(同样的产品价格)”中,TC1却又等于TC2了。
  楼主通过混淆两个成本概念来使我们的读者们脑袋晕得至今还没有发现问题,还在与楼主讨论什么要素转移等无关宏旨的问题。楼主混淆的是哪两个成本概念呢,原来是下面的两个成本概念:
  第一:厂商1花费与厂商2同样的总成本来生产,这个总成本既是厂商1花费的总成本,又是厂商2花费的总成本。作为厂商2花费的总成本,用TC2=TC(Q2)表示不会引起歧义,不会引起混淆。但是楼主却用TC1来表示厂商1花费的总成本,楼主设定厂商1与厂商2花费同样总成本之后,当然有TC1=TC2=TC(Q2)。这就与下面的厂商1生产Q1产量的成本TC(Q1)相混淆了。
  第二:厂商1花费与厂商2同样多的成本TC2中的一部分成本来生产Q1的产量(即所谓生产较Q2更少的平均成本最低点的产量即所谓利润率最大化产量Q1)所花费的成本TC(Q1)。楼主又用TC1这个符号来表示TC(Q1)。
  请各位读者千万注意,TC1这个符号虽然表达厂商1的成本,但是却被楼主赋予了两个含义,TC(Q1)与TC(Q2),而TC是两个厂商的成本函数,楼主设定的前提条件是所有厂商的成本函数都相同为TC(Q)。即楼主用同一个符号TC1在不同的语句中表示了两个概念:TC(Q1)与TC(Q2)。
  最让我感到奇怪的不是楼主为什么在五行不到的句子中混淆了两个成本概念,而是竟然长达一个月时间,竟然没有人指出在上面五行文字之内出现的混淆。反而,许多人却与楼主讨论起了什么要素流动性这些问题,完全把问题的核心给转移了。
  我在302楼已经非常清楚地分析了楼主问题的实质,我指出,厂商1使用剩余下的成本重新组织生产所获得的收益不一定会大于其产量Q1小于Q2所减少的收益部分,因此厂商1的利润不一定大于厂商2的利润。
  我在195、201、202楼主指出了楼主问题实际上是混淆了两个决策,混淆了决策的两个要素。至此,我以为楼主提出的问题应该完全清楚了。后面的读者们可以通过阅读本贴的1、2、3、5、6、195、201、202、302这9个楼的文字而明确楼主问题的实质,并完全解决楼主的问题。
  恳请版主们将上述2、3、5、6、195、201、202、302、307楼设定为本贴精彩回贴,写在1楼,供读者迅速了解问题的讨论纲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5 19:23:08
  楼主的第一句话与第二句话是正确的,但是他这个第三句话却是错误的,前面两句推不出第三句,这一点前面有些网友已经指出来了。
  楼主利用第一句话与第二句话来证明第三句话时,还混淆了两个概念,第一句话成本一定,利润率高时的利润大于利润率低时的利润,当然绝对正确。但是在第三句话中的问题中,楼主犯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原来在于,第一句话中的成本一定,是以厂商2的成本TC2=TC(Q2)作为所谓相同的成本,但是第三句话中,厂商1生产Q1这个所谓利润率最大化产量,并非以TC2成本为既定约束条件下的利润率最大化,而是完全竞争厂商非约束决策时的利润率最大化产量。在完全竞争厂商非约束利润率最大化决策时,其利润率最大化产量点即平均成本最低点。如果楼主要比较在成本一定,为TC2=TC(Q2)时,利润率最大化产量与利润最大化产量,那么他应该比较下面两个决策:(其决策变量都是产量Q)
  Max   Pai1=(P*Q-TC(Q2))/TC(Q2)=(P*Q-TC2)/TC2=P*Q/TC2-1 s.t.   0<=Q<=Q2
  Max   Pai1=P*Q-TC2=P*Q-TC(Q2) s.t.   0<=Q<=Q2
       显然,两个决策的结果完全相同,即最优产量Q=Q2。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得到楼主的结论。
   楼主之所以轻松地就犯了上述看起来较为简单的错误,原因之一在于楼主在研究问题时,没有写出成本函数TC(Q),而是用TC1、TC2这样的很容易混淆的符号来说明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5 19:35:47
只听得又一人道:“乖乖小尼姑要见你,听话些,你也是乖孩子。”又一人道:“死了不好,你如自杀,我整得你死去活来。”另一人道:“他死都死了,你还整得他死去活来干么?”先一人道:“你要吓他,便不可说给他听。给他一听见,便吓不倒了。”先一人道:“我偏要吓,你又待怎样?”另一人道:“我说还是劝他听话的好。”先一人道:“我说要吓,便是要吓。”另一人道:“我喜欢劝。”两人竟尔互相争执不休。令狐冲又惊又恼,听他二人这般瞎吵,心想:“这六个怪人武功虽高,却似乎蠢得厉害。”当即叫道:“吓也没用,劝也没用,你们不放我,我可要自己咬断舌头自杀了。”突觉脸颊上一痛,已被人伸手捏住了双颊。只听另一个声音道:“这小子倔强得紧,咬断了舌头,不会说话,小尼姑可不喜欢。”又有一人道:“咬断舌头便死了,岂但不会说话而已!”另一人道:“未必便死。不信你倒咬咬看。”先一人道:“我说要死,所以不咬,你倒咬咬看。”另一人道:“我为甚么要咬自己舌头?有了,叫他来啊。” 只听得陆大有“啊”的一声大叫,显是给那些怪人捉住了,只听一人喝道:“你咬断自己舌头,试试看,死还是不死?快咬,快咬!”陆大有叫道:“我不咬,咬了一定要死。”一人道:“不错,咬断舌头定然要死,连他也这么说。”另一人道:“他又没死,这话作不得准。”另一人道:“他没咬断舌头,自然不死。一咬,便死!”令狐冲运劲双臂,猛力一挣,手腕登时疼痛入骨,却哪里挣得动分毫?立然间情急智生,大叫一声,假装晕了过去。六个怪人齐声惊呼,捏住令狐冲脸颊的人立时松手。一人道:“这人吓死啦!”又一人道:“吓不死的,哪会如此没用。”另一人道:“就算是死了,也不是吓死的。”先一人道:“那么是怎生死的?”陆大有只道大师哥真的给他们弄死了,放声大哭。一个怪人道:“我说是吓死的。”另一人道:“你抓得太重,是抓死的。”又一人道:“到底是怎生死的?”令狐冲大声道:“我自闭经脉,自杀死的!” 六怪听他突然说话,都吓了一跳,随即齐声大笑,都道: “原来没死,他是装死。”令狐冲道:“我不是装死,我死过之后,又活转来了。”一怪道:“你当真会自闭经脉?这功夫可难练得紧,你教教我。”另一怪道:“这自闭经脉之法高深得很,这小子不会的,他是骗你。”令狐冲道:“你说我不会?我倘若不会,刚才又怎会自闭经脉而死?”那怪人搔了搔头,道:“这个……这个……可有点儿奇了。” 令狐冲见这六怪武功虽然甚高,头脑果然鲁钝之至,便道:“你们再不放开我,我可又要自闭经脉啦,这一次死了之后,可就活不转了。”抓住他的手腕的二怪登时松手,齐道:“你死不得,你要死了,大大的不妙。”令狐冲道:“要我不死也可以,你们让开路,我有要事去办。”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7/1/53416.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5 22:34:26
非常感谢和赞同happy版主的举措!真诚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讨论。个人的对错在其次,更多人的讨论,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领会,并进而如果能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在中国的深入和发展,才是我们在论坛发帖更重要的目的和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5 23:07:15
另外,作为楼主,我也想先申明一下:到目前为止,我基本没有正面对witswang先生的回帖和发帖给予回应,原因大致归为两个方面:
一是在我个人的有限时间内,我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回复其他朋友的帖子,所以对witswang的长帖,特别是一些超出我的前提条件以外的内容,我基本没有那么充足的时间去回应他,所以,大家可能感觉我对他的帖子没有给予回复,因而也就可能不明白我对他的批判的态度。不过,我也在292楼、293楼,特别是在293楼间接地回复了他的直接与本帖相关的内容,至于他的整个决策理论或模型,虽然我有自己个人的看法,但因涉及太多的内容,特别是涉及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法,本人一概没有给予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回复。不回复他的这一部分内容一个理由是,本帖只是本人计划发帖的前奏,在众说纷纭的条件下,我不想也不能走得那么快、那么远,得慢慢地一步一步走。
二是我与witswang相互比较了解。担心过多的争论有可能引发一些其他不愉快,所以,这也降低了我对他帖子回复的积极性。不过,既然,既然happy_287422301 楼主这么鼎力地支持在下的帖子,我就没有理由再消极了。但是,大家要明白,他的帖子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要比本帖大得多,暂时,我只能回复与本帖直接有关的部分,其他部分看时间是否允许。
再次对happy_287422301 版主表示诚挚的感谢!
欢迎各位本着真诚批判和交流学习的态度参与我们大家一起的讨论。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6 09:03:12
302# witswang

回复:
“第二部分是厂商1花费投入剩余成本TC2-TC1重新组织企业或重新投资生产所获得的利润。由于重新组织生产并不一定是生产同样产品,因此其收益很难精确测算,事实上楼主也只是假设剩余成本可以重新投资,但是剩余成本投资生产其它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是多少,他也没有具体指出来。设厂商1重新投资生产的收益为TR12,则这重新投资的第二部分利润为Pai12=TR12-(TC2-TC1)。”
你的这段话完全是节外生枝!我一直强调某种产品的完全部分市场,难道同一种产品的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会不一样?你说完全竞争含义不需要讨论(他的原话:“反而去与楼主讨论完全竞争市场的性质等无关宏旨的问题。”),可你的问题很大部分就存在于此!

“投入TC2-TC1的成本重新组织生产所获得的收益,不一定能够大于P*(Q2-Q1)。如果重新组织生产同类产品,那么其产量应该小于Q2-Q1,这是由AC(Q)函数先减后降,且Q1是AC最低点的性质决定的。因为重新组织生产,即使能够以原来厂商的平均成本AC(Q)函数进行生产,那么TC2-TC1生产的产量显然要小于Q2-Q1,因为重新组织生产时,其产量是从0开始算,而Q2-Q1这一段可以认为是从Q1开始算,而AC(Q)在Q1附近要远小于在原点附近的值。”

重组(我说的重组只是为了对比,实际生产中不会有这样的重组的),我仍然是按照最低AC来生产,原因和前面一样,我是按利润率最大化目标重组生产的。你按照我的思想推导,怎么在此又脱离了呢?既然我生产的平均成本比你低,产量怎么能不比你大呢?也不知你是怎么推导你的逻辑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6 23:10:40
hhgxyzp 发表于 2011-6-16 09:03
302# witswang

回复:
“第二部分是厂商1花费投入剩余成本TC2-TC1重新组织企业或重新投资生产所获得的利润。由于重新组织生产并不一定是生产同样产品,因此其收益很难精确测算,事实上楼主也只是假设剩余成本可以重新投资,但是剩余成本投资生产其它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是多少,他也没有具体指出来。设厂商1重新投资生产的收益为TR12,则这重新投资的第二部分利润为Pai12=TR12-(TC2-TC1)。”
你的这段话完全是节外生枝!我一直强调某种产品的完全部分市场,难道同一种产品的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会不一样?你说完全竞争含义不需要讨论(他的原话:“反而去与楼主讨论完全竞争市场的性质等无关宏旨的问题。”),可你的问题很大部分就存在于此!

“投入TC2-TC1的成本重新组织生产所获得的收益,不一定能够大于P*(Q2-Q1)。如果重新组织生产同类产品,那么其产量应该小于Q2-Q1,这是由AC(Q)函数先减后降,且Q1是AC最低点的性质决定的。因为重新组织生产,即使能够以原来厂商的平均成本AC(Q)函数进行生产,那么TC2-TC1生产的产量显然要小于Q2-Q1,因为重新组织生产时,其产量是从0开始算,而Q2-Q1这一段可以认为是从Q1开始算,而AC(Q)在Q1附近要远小于在原点附近的值。”

重组(我说的重组只是为了对比,实际生产中不会有这样的重组的),我仍然是按照最低AC来生产,原因和前面一样,我是按利润率最大化目标重组生产的。你按照我的思想推导,怎么在此又脱离了呢?既然我生产的平均成本比你低,产量怎么能不比你大呢?也不知你是怎么推导你的逻辑的?
  我们现在假定厂商1利用剩余的成本TC2-TC1=TC(Q2)-TC(Q1)生产的产品仍然是与原来相同的产品,而且仍然是按照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那么其产量Q3=(TC2-TC1)/AC(Q1)=TC2/AC(Q1)-TC1/AC(Q1)=TC2/AC(Q1)-Q1>Q2-Q1。这样一来,就似乎证明了你的结论:厂商1利用剩余的成本TC2-TC1=TC(Q2)-TC(Q1)通过重组所生产的同种产品的产量Q3所获得的收益TR12=P*Q3会多于P*(Q2-Q1),它等价于Q3>Q2-Q1。但是这些细节你从第1楼到第311楼都没有任何证明。上面我帮你证明了。
  但是这个证明之所以有错误,原因在于以下:
  在重新组织生产时,如果其生产函数仍然为TC(Q),那么由于TC2-TC1可能不是AC(Q1)*Q1=TC1的倍数,比如可能TC2-TC1<TC1,即TC2<2*TC1,那么这时候就不可能按照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如果说剩余成本能够按照AC(Q)函数最低点来生产,那么其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TC2=n*TC1,即TC2是TC1的倍数。而这显然是一个偶然情况。
  只要TC2不是TC1的整数倍,那么楼主的结论就不可能成立。请各位读者仔细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也就是说,只有当厂商1与厂商2投入的总成本TC2是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的成本TC1的倍数时,楼主的结论才成立。但是这个结论显然不能说成是按照利润率最大化产量生产的利润大于按照利润最大化产量生产的利润,因为它根本就不具有一般性。
  如果是那样的话,这个问题又转化为厂商1的多工厂决策模式了,我曾经已经证明过那是错误的。而且TC2是TC1的倍数,这通常意味着市场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最低点许多。这些假设都离完全市场长期均衡的情况太远而不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上述,楼主的结论一直并未给出任何证明,其不严格的证明可以说还是我在上面给出的。但是这个证明也只能在TC2是TC1的倍数的情况下才成立。本质上,两个厂商投入的总成本必须是单个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成本与利润率最大化成本的公倍数。这一点我早已注意到。
  因此,楼主模糊的表达方式已经误导了许多读者。因此,如果楼主要想真正证明自己的结论,最好是使用公式严格表达,这样一来,是对是非一清二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7 15:20:32
313# witswang

是不是整数倍我在一开始就说过这问题的处理方式,你千万不要再说什么多工厂、又什么管理的问题,细细看了我前面的内容再说,不然,误导的人是你而不是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7 15:26:47
313# witswang

更重要的是,你说我的结论是什么偶然情况、要什么整数倍才成立,你不觉得你对我的批驳多么无力吗?对微观传统理论的维护又是多么地讽刺吗?传统微观理论什么喜欢你来弄个例外或偶然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7 23:07:34
请问,“厂商利润最大化时的利润率一定小于利润率最大化时的利润率,完全竞争市场的最大利润率在AC曲线最低点时的产量上”,这里的利润最大化和利润率最大化的约束条件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7 23:45:38
楼主的证明有问题啊,
“根据上述思想或分析 TC1=TC2(指重新组织生产后,单就某一AC曲线来说,有利润时,TC1与TC2是不相等的)”
这里,是按照两条AC曲线来说的;
“因此 , ……    又AC1<AC2”
这是又在一条AC曲线上做比较了。

这两者是无法统一的。

所以,witswang帮你改成TC2>TC1的思路,然后说多出来的成本投入生产会如何。
实际上,如果要保持利润率最大化,就必须在AC曲线最低点确定的产量上生产(否则规模不经济,平均成本上升),因而也就只能用掉TC1,用不了TC2。

所以,witswang在前面说了一堆泛函极值之类的问题,这个实际上是你出错的本质。
但是,witswang的思考确实很严谨,规模不经济了平均成本上升,可以分拆企业嘛。所以他说了整数倍的特殊情况,这个和微观经济里面经常被批评的那个简单的整数倍问题大不一样,而你又没有认识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7 23:57:42
witswang,你302楼的回复我是赞同的,即试图说明多出的那部分成本用来生产不一定得出更多的利润。但你的分析或符号表示中,TC2与TC1的含义与楼主不同,所以有些读者可能看起来不那么明显。另外,在给定成本约束条件下,利润率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结论应当相同,这一点我也赞同,因为是很直观的结果。整数倍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但这并不代表楼主观点的成立,因为如果分拆是可行的,原先的成本函数也要重新画成分段的那种了,或者理解为技术改变。
但是,这个帖子讨论了那么久,始终还在绕来绕去,最后还要用投票来表决,我们也是需要反省的——不能总是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论辩,而是要找出对方论辩思路中的问题。我一开始看到这个帖子,好像跟现在的不大一样,少了些数学推导。当时按照自己的想法,觉得楼主肯定是没有掐住约束条件,所以论断TC1=TC2不可能。今天上来看了数学推导,发现这是他思想中的一个假设,所以我当时的反驳显然无意义了。在这里谈泛函极值的概念,楼主未必能马上接受,所以还是会饶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8 13:35:05
hhgxyzp 发表于 2011-6-17 15:20
313# witswang

是不是整数倍我在一开始就说过这问题的处理方式,你千万不要再说什么多工厂、又什么管理的问题,细细看了我前面的内容再说,不然,误导的人是你而不是我!
  这个问题的实质确实与整数倍无关。但是如果不是成本有整数倍关系的话,那么楼主的结论根本不能成立。
  符号设定:设原先完全竞争厂商1与厂商2的成本函数为TC(Q),厂商1与厂商2都花费同样成本TC2=TC(Q2),P>平均成本AC(Q)最低点的值,Q2是单厂商利润最大化产量,单厂商无约束利润率最大化产量为Q1即平均成本AC(Q)最低点的产量Q1。显然第Q1<Q2,这即是楼主的第二句话。
  楼主的意思是说,厂商1花费总成本TC2=TC(Q2)的一部分TC(Q1)=TC1生产产量Q1之后,剩余一定成本TC2-TC1=TC(Q2)-TC(Q1),然后把这个剩余成本TC2-TC1=TC(Q2)-TC(Q1)再用于重新组织生产。重新组织生产,也可能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原来的成本函数TC(Q)组织生产,二是按照新的成本函数C(Q)重新组织生产。无论如何,厂商1的成本与利润都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成本为以原先成本函数TC(Q)组织生产产量Q1的成本,我们上面记为TC1=TC(Q1),其对应的利润为Pai11=P*Q1-TC1=P*Q1-AC1*Q1=(P-AC1)Q1; 第二部分成本是剩余成本TC2-TC1=TC(Q2)-TC(Q1),对应的收益设为TR12,对应的利润为Pai12=TR12-(TC2-TC1)。
  厂商2的利润总是Pai2=P*Q2-TC2=P*Q2-TC(Q2)。
  下面再列出剩余成本重新组织生产的两种情况:  
  (一)如果假定投入剩余成本TC2-TC1=TC(Q2)-TC(Q1)仍然按照原来的成本函数TC(Q)组织生产,那么其产量Q3可以通过解方程TC(Q3)=TC2-TC1=TC(Q2)-TC(Q1)解出来。此时,厂商1的第二部分收益与利润可以分别写成:TR12=P*Q3,Pai12=TR12-(TC2-TC1)=P*Q3-(TC2-TC1)
  于是厂商1的总利润
  Pai1=Pai11+Pai12=[P*Q1-TC1]+[TR12-(TC2-TC1)]=P*Q1-TC1+P*Q3-TC2+TC1=P*Q1+P*Q3-TC2。
       于是厂商1与厂商2的利润差为:
   dPai=Pai1-Pai2
                   =[P*Q1+P*Q3-TC2]-[P*Q2-TC2]
     =P*Q1+P*Q3-P*Q2
           dPai =P*(Q1+Q3-Q2)
  楼主的意思不过是断定:在通常的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假定下,上式 dPai =P*(Q1+Q3-Q2)>0,即Q1+Q3-Q2>0即Q1+Q3>Q2,即厂商1重新组织生产后,其两部分产量之和Q1+Q3将大于厂商2的产量Q2。
  作为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严格描述如下:
  设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成本函数TC(Q)满足以下假设:(1)存在一个固定成本FC(Q)=constant常数,即总成本函数在纵轴上的截距大于0。(2)TC(Q)函数在[0,+∞)上严格递增。(3)TC(Q)函数在[0,+∞)上先上凸后下凸。上述假设即目前地球村新古典经济学对于生产函数的标准假设。
  Q1是平均成本AC(Q)=TC(Q)/Q的最低点的产量,Q2是市场价格P>AC(Q)最小值的情况下的单厂商利润最大化产量,可以简单地认为Q2>Q1。Q3由方程TC(Q3)=TC2-TC1=TC(Q2)-TC(Q1)定义。
  上面的数学问题归结为:
  已知
   TC(Q3)+TC(Q1)=TC(Q2)
  证明Q3+Q1>Q2。
  那么楼主是否证明了上述数学问题了呢?显然,任何细心的读者可以从本贴第1楼找到第315楼,都没有发现楼主有过任何证明。他只是简单而又武断地断定:已知TC(Q3)+TC(Q1)=TC(Q2),那么有Q3+Q1>Q2。
  这个数学问题解决起来,也不算太简单。那么到底在新古典成本函数的标准假设之下,已知TC(Q3)+TC(Q1)=TC(Q2)时,Q3+Q1与Q2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去证明的问题。这里先指出来,有时间再另行研究。
  
  (二)如果假定投入剩余成本TC2-TC1=TC(Q2)-TC(Q1)重新组织生产的成本函数C(Q)不同于原先厂商1与厂商2的生产函数TC(Q),那么楼主就混淆了函数极值问题与泛函极值问题。因为剩余成本TC2-TC1重新选择生产组织方式时,其成本函数可能不同于TC(Q),这表明这是一个泛函极值问题,即厂商1的决策是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成本函数来重新组织生产,其在剩余成本TC2-TC1投入生产的决策中,决策变量不是产量而是成本函数或生产函数。因为当成本函数确定之后,只要这个成本函数C(Q)是一个单调函数,那么解方程C(Q)=TC(Q2)-TC(Q1)就可以确定新产品的产量Q3。这种情况下,显然问题较为复杂,因为新的成本C(Q)到底如何选择,是非常一般化的。即TR而楼主则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非常轻松地就把这个问题简化了,而且就在此不当简化的基础上,断定重新组织生产的收益TR12大于P*(Q2-Q1)。在可以任意选择成本函数的这种情况下,确实有可能出现楼主所说的情况,即TR12>P*(Q2-Q1)。只要新的成本函数C(Q)的固定成本足够少,而且在产量较小时,其斜率比较小,这样一来,一定的成本TC(Q2)-TC(Q1)就能够获得较大的产量,从而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但是新的成本函数C(Q)与原先的成本函数TC(Q)不同的假设是楼主为了断定其论点而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之上新加入的假设,这实际上已经背离了经典的完全竞争假设。这可能正是许多读者与楼主讨论完全竞争市场性质的原因。
  当然,与第(一)种情况一样,我们也可以严格描述第(二)种情况的数学问题,甚至可以求解在什么情况下厂商1的利润会大于厂商2,什么情况下厂商1的总利润会小于厂商2的总利润。由于这些情况很复杂,有很多种情况,这里先提出问题来,希望高手能够解决。
  
  总之一点,楼主在提出他的论点时,根本没有意识到他的论点的全部细节与其问题的严重性。他在提出他的论点时,根本没有想到要有上面的严格描述,遑论想到过要严格证明。而随着讨论的愈加深入,楼主可能自己也对自己的论点的合理性开始怀疑了。不然,楼主不可能对于上述严格描述视而不见。楼主可以试图重复上面的严格描述,只要严格描述问题,那么楼主就会发现自己的论点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作为一个一般化的普适性的结论,显然是不可能成立的。在第(二)种情况下的某些特殊情况下当然可能成立。但是即使这样,楼主也应该找出使自己的观点成本的范围是什么,即描述新的成本函数C(Q)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时,厂商1的利润才必然大于厂商2的利润。
  请不要进行没有严格描述问题的讨论,这样会浪费大家的时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8 13:50:05
ghzstudio 发表于 2011-6-17 23:57
witswang,你302楼的回复我是赞同的,即试图说明多出的那部分成本用来生产不一定得出更多的利润。但你的分析或符号表示中,TC2与TC1的含义与楼主不同,所以有些读者可能看起来不那么明显。另外,在给定成本约束条件下,利润率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结论应当相同,这一点我也赞同,因为是很直观的结果。整数倍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但这并不代表楼主观点的成立,因为如果分拆是可行的,原先的成本函数也要重新画成分段的那种了,或者理解为技术改变。
但是,这个帖子讨论了那么久,始终还在绕来绕去,最后还要用投票来表决,我们也是需要反省的——不能总是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论辩,而是要找出对方论辩思路中的问题。我一开始看到这个帖子,好像跟现在的不大一样,少了些数学推导。当时按照自己的想法,觉得楼主肯定是没有掐住约束条件,所以论断TC1=TC2不可能。今天上来看了数学推导,发现这是他思想中的一个假设,所以我当时的反驳显然无意义了。在这里谈泛函极值的概念,楼主未必能马上接受,所以还是会饶过。
  你说得没有错,我有302楼以及上楼中所用的TC1的含义与楼主的含义不同。但是你可以阅读第307楼,我已经详细分析了楼主对于两个成本概念的混淆。也就说,楼主在第5楼不到5行的文字中,混淆了两个成本概念,一是厂商1与厂商2投入的总成本费用TC2,二是厂商1生产平均成本最低点的产量所花费的成本。楼主在第5楼中,使用TC1这个符号既表示了TC(Q1),又表示了TC(Q2)。我在第307楼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这一点。
  我在302、313、319等楼使用TC1表示TC(Q1)。当然,可能更为合理的方式是用TC1表示厂商1的总成本,用TC11表示TC(Q1),用TC12表示TC1-TC11=TC2-TC11=TC2-TC(Q1)=TC(Q2)-TC(Q1)。但是无论如何使用符号,我想我的表述是非常清楚的。
  楼主作为混淆概念的高手,我现在可以总结一下,他混淆了下面的几对概念:
  1、函数极值问题与泛函极值问题
  2、决策变量与决策目标
  3、单层决策与多层决策
  4、厂商1生产Q1的成本TC(Q1)与厂商1的总成本TC(Q2)两个成本概念
  
  也许还有读者能够找到楼主混淆的其它概念。我之所以对于楼主提出的问题给予高度赞赏,就是楼主的问题可以作为逻辑学与经济学研究方法论课程的经典例子,因为在一般的逻辑学与经济学方法论教材上,很难找出如此精妙的例子,能够在一个问题上混淆如此多的概念。因此,如果把这个例子写入逻辑学与经济学方法论的教材之中,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了之后,不仅对于混淆概念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能够反过来,清楚认识上面四对概念的各自区别。
  
  各位读者,你能够举出同时混淆多对概念的例子吗?我自费1000论坛币奖励举出这样的例子的读者。请设计出一个问题上混淆两对概念以上的读者向我发送站内短信,我在提请版主审核之后,将自费1000论坛币奖励该读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8 15:32:47
回ghzstudio、witswang两位朋友:
1、成本的核算对象是对产品进行核算的,不是以人为核算对象的,即我们核算的是产品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和总成本,而不是以谁控制、管理这个企业,然后就以这个人来核算成本的,按照你们在前面的意思,感觉,企业只要换人、换管理者、换企业的控制人,成本函数就变了,就得重写成本函数,我不知道你们怎么产生这样的思想,但这样的看法很荒唐。 在我看来,你们根本就没有真正懂得了或理解了成本函数的本质。
2、我的什么函数都现有的理论一样,我重写什么函数呢?我是针对或面对与你们一样的函数,唯一的不同就是针对或面对同样的函数,你们选择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产量,而我选择了能实现利润率最大化的产量,仅此不同。
3、我数学所知不多,但这仅仅是指我对数学的详细推导过程不熟悉而已,对数学的本质、特别是对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条件我还是比较清楚的,我不会滥用数学,滥用数学的人实在太多,似乎写不出一个函数,就不是证明,我一直在问witswang先生,你能把我们之间的分歧写成函数吗?我是指思维的分歧。如果你要具体到目标为什么不同,这问题你应该清楚。我不会数学化,我只知道这样做更符合资源稀缺假设下经济人的本性要求。
4、ghzstudio朋友问约束条件,这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已包含在前面的话语中,就是和现有的理论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8 16:45:20
“成本的核算对象是对产品进行核算的,不是以人为核算对象的,即我们核算的是产品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和总成本,而不是以谁控制、管理这个企业,然后就以这个人来核算成本的,按照你们在前面的意思,感觉,企业只要换人、换管理者、换企业的控制人,成本函数就变了,就得重写成本函数,我不知道你们怎么产生这样的思想,但这样的看法很荒唐。 在我看来,你们根本就没有真正懂得了或理解了成本函数的本质。”

你混淆了成本跟成本函数的概念。成本是可以核算的,成本函数是依赖于产量等因素的对应关系。注意“对应”的意思,同样生产1件商品,如果对应的成本变了,成本函数就发生了变化。至于怎么变的,可以是换了机器设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等等。注意,这是高中数学中“函数”的概念!
楼主对这个问题也会发生质疑,说明对生产前沿、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技术可能集等许多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没有正确理解!你始终在一个理解有错误的框架下去容纳自己的逻辑,我们开始时指出你逻辑的问题,是假定你的理解正确,现在发现其实你的基本理论掌握得有问题!
大家陪你讨论了这么久,如果你始终跳不出这种有偏差的理解,对自己也是没有提高的。也许你会发现,我们的用词都是“错误”,而不是“争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8 17:04:29
  我想这个旷日持久的讨论就要结束了。因为如果楼主不能清楚地描述自己的问题,而又对于302、307、319楼的其实算不上数学化的分析视而不见,那么再讨论下去实属没有必要了。
  总结一下:
  第一,本贴第1、2、3、5、6、195、201、202、302、307、319楼基本上代表了本人与楼主的基本意思,因此任何一个读者只要读了上述回复,那么这场讨论就可以正式结束了。
  第二,感谢happy 发起的投票,但我敢打赌,无论投票结果如何,楼主都不可能认识到自己论证中的问题的。
  第三,这场讨论已经清楚地表明,利润率最大化并非厂商应该采取的最优化方法,平均成本最低点并不是一般性的最优决策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在利润最大化这个问题上并没有问题,是正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8 17:40:36
确实可以结束了。我想在这里再给读者们举一个简单的数字例子,并按照楼主设定的TC1和TC2,希望大家能仔细看出问题的所在。
我们比较的两个企业,一个利润最大化,一个利润率最大化。两者所处的技术环境相同,不是一个高科技生产,一个用烂包设备。
假定最初的平均成本曲线是U型的,最低点处,ACmin=5,此时Q=3。

1.png

有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选择P=MC=10来生产,此时有AC=5.5,由此决定的产量是5,即花掉成本TC2=5.5x5=27.5。
然后有一个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选择在AC=5的地方生产,此时Q=3,用掉成本TC1=15。
于是可以发现TC2>TC1(阴影部分是多出来的)。
接下来楼主的想法是,这部分多出来的成本再给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去用。
现在的问题是,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不管怎么决策,怎么重新组织生产,只要这个成本曲线不动,都得是AC=5那个点,都得是Q=3,只能花掉15。它只要把产量增加一点,就能多花掉些成本,但已经不是利润率最大化了。
有高手提出,我们让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背弃它的最优化原则,把那部分多出来的成本用了吧。但结果仍然是,即使用了这部分成本,也不一定能拿出更大的利润(306楼)。
为了让问题讨论继续下去,我们必须做一件楼主百般抵赖不肯承认的事情,那就是必须把成本曲线移动一下(假定右移2.5个单位)。这种移动的实质是技术的变化。原来生产3个单位就要进入规模不经济了,现在生产到5个才开始不经济,这就是技术使然。

2.png

换句话说,技术变了,必然成本曲线要移动。初级微观里面最强调的基本概念!这一移动,就变成了泛函问题(302楼)。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终于可以花掉27.5的成本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AC曲线移动了,MC曲线也要移动。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所做的决策也会发生变化。换句话说,利润最大化企业也享受技术变化的好处。否则,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是因为技术进步增加了利润,那显然没啥好说,也不与理论相冲突。
此时,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无约束最优结果应该是比5.5更大的产量,但它的成本也要比27.5更大,还是没法分析。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转变为约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利润最大化企业也得花27.5的成本。此时的优化结果也是Q=5.5,这就是约束条件下利润最大化与利润率最大化结果相同的直观含义。
有高手还提出整数倍的问题(313楼)。增加产量不是会导致规模不经济嘛,我们分拆企业,两个企业生产6个,一个企业生产3个,还是规模经济的。但如果是7个,一个企业得生产4个,就是规模不经济了。但这并不说明楼主的结论就正确了,原因同上,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也可以拆分嘛,此时的平均成本曲线就是波浪型的了,边际成本曲线也会变化。

用投票来结束这场讨论,有些悲哀。我也觉得楼主不可能认识到自己错误所在。只是希望讲授、学习微观经济学的人引以为戒,弄清楚基本理论,不要把自己错误之理解下的错误推断所得出的错误结论看作是理论本身的错误。理论本身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在批驳之前,请先弄清楚它在讲什么。

最后,关于数学,除了本帖以外,我本人发帖很少用数学,但少量地借助数学,可以使逻辑更加严密。数学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让表达更加简洁、清楚,背后的逻辑还是那个逻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8 20:51:29
ghzstudio 发表于 2011-6-18 17:40
确实可以结束了。我想在这里再给读者们举一个简单的数字例子,并按照楼主设定的TC1和TC2,希望大家能仔细看出问题的所在。
我们比较的两个企业,一个利润最大化,一个利润率最大化。两者所处的技术环境相同,不是一个高科技生产,一个用烂包设备。
假定最初的平均成本曲线是U型的,最低点处,ACmin=5,此时Q=3。



有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选择P=MC=10来生产,此时有AC=5.5,由此决定的产量是5,即花掉成本TC2=5.5x5=27.5。
然后有一个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选择在AC=5的地方生产,此时Q=3,用掉成本TC1=15。
于是可以发现TC2>TC1(阴影部分是多出来的)。
接下来楼主的想法是,这部分多出来的成本再给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去用。
现在的问题是,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不管怎么决策,怎么重新组织生产,只要这个成本曲线不动,都得是AC=5那个点,都得是Q=3,只能花掉15。它只要把产量增加一点,就能多花掉些成本,但已经不是利润率最大化了。
有高手提出,我们让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背弃它的最优化原则,把那部分多出来的成本用了吧。但结果仍然是,即使用了这部分成本,也不一定能拿出更大的利润(306楼)。
为了让问题讨论继续下去,我们必须做一件楼主百般抵赖不肯承认的事情,那就是必须把成本曲线移动一下(假定右移2.5个单位)。这种移动的实质是技术的变化。原来生产3个单位就要进入规模不经济了,现在生产到5个才开始不经济,这就是技术使然。



换句话说,技术变了,必然成本曲线要移动。初级微观里面最强调的基本概念!这一移动,就变成了泛函问题(302楼)。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终于可以花掉27.5的成本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AC曲线移动了,MC曲线也要移动。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所做的决策也会发生变化。换句话说,利润最大化企业也享受技术变化的好处。否则,利润率最大化的企业是因为技术进步增加了利润,那显然没啥好说,也不与理论相冲突。
此时,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无约束最优结果应该是比5.5更大的产量,但它的成本也要比27.5更大,还是没法分析。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转变为约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利润最大化企业也得花27.5的成本。此时的优化结果也是Q=5.5,这就是约束条件下利润最大化与利润率最大化结果相同的直观含义。
有高手还提出整数倍的问题(313楼)。增加产量不是会导致规模不经济嘛,我们分拆企业,两个企业生产6个,一个企业生产3个,还是规模经济的。但如果是7个,一个企业得生产4个,就是规模不经济了。但这并不说明楼主的结论就正确了,原因同上,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也可以拆分嘛,此时的平均成本曲线就是波浪型的了,边际成本曲线也会变化。

用投票来结束这场讨论,有些悲哀。我也觉得楼主不可能认识到自己错误所在。只是希望讲授、学习微观经济学的人引以为戒,弄清楚基本理论,不要把自己错误之理解下的错误推断所得出的错误结论看作是理论本身的错误。理论本身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在批驳之前,请先弄清楚它在讲什么。

最后,关于数学,除了本帖以外,我本人发帖很少用数学,但少量地借助数学,可以使逻辑更加严密。数学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让表达更加简洁、清楚,背后的逻辑还是那个逻辑。
 “只是希望讲授、学习微观经济学的人引以为戒,弄清楚基本理论,不要把自己错误之理解下的错误推断所得出的错误结论看作是理论本身的错误。理论本身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在批驳之前,请先弄清楚它在讲什么。”
  ghzstudio 兄这句话说得太牛了。我实在抑制不住赞赏的激情。因此在人大论坛上第一次以最大号字体对ghzstudio兄 表示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9 02:01:46
324# ghzstudio

谢谢您的热情参与!
但从您的帖子来看,我不得不说,您对成本函数理解怎么会如图所示那样的情况。我也不想多说什么了,我自己对成本函数的理解已经在帖中说过多次了。在292楼、293楼做了详细地分析和说明,您们真的要想批驳我的观点,说实在的,也应该从我在这两楼的观点批驳开始,但你们不是,你们有谁指出了我在两楼中观点的错误?没有!!你们在自说自话!
至于你说的我百般抵赖类的话,如果你真是一个公正的研究者,肯定会尽可能地去掉感情色彩的用词。否则,你又怎么认为自己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9 02:04:05
325# witswang

我们算是彼此了解的人了吧?你觉得 你激动有道理?那黑体字说的谁更适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9 02:13:04
witswang 发表于 2011-6-18 17:04
  我想这个旷日持久的讨论就要结束了。因为如果楼主不能清楚地描述自己的问题,而又对于302、307、319楼的其实算不上数学化的分析视而不见,那么再讨论下去实属没有必要了。
  总结一下:
  第一,本贴第1、2、3、5、6、195、201、202、302、307、319楼基本上代表了本人与楼主的基本意思,因此任何一个读者只要读了上述回复,那么这场讨论就可以正式结束了。
  第二,感谢happy 发起的投票,但我敢打赌,无论投票结果如何,楼主都不可能认识到自己论证中的问题的。
  第三,这场讨论已经清楚地表明,利润率最大化并非厂商应该采取的最优化方法,平均成本最低点并不是一般性的最优决策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在利润最大化这个问题上并没有问题,是正确的。
你是不是以为就你在我争论?如果不是版主搞了那事,你以前的和本帖有关的发帖我并没有给予回应。你怎么理解这开始和结束呢?就凭这一点,我上升到思维上讲,大概你也不够缜密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9 02:43:05
ghzstudio 发表于 2011-6-18 16:45
“成本的核算对象是对产品进行核算的,不是以人为核算对象的,即我们核算的是产品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和总成本,而不是以谁控制、管理这个企业,然后就以这个人来核算成本的,按照你们在前面的意思,感觉,企业只要换人、换管理者、换企业的控制人,成本函数就变了,就得重写成本函数,我不知道你们怎么产生这样的思想,但这样的看法很荒唐。 在我看来,你们根本就没有真正懂得了或理解了成本函数的本质。”

你混淆了成本跟成本函数的概念。成本是可以核算的,成本函数是依赖于产量等因素的对应关系。注意“对应”的意思,同样生产1件商品,如果对应的成本变了,成本函数就发生了变化。至于怎么变的,可以是换了机器设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等等。注意,这是高中数学中“函数”的概念!
楼主对这个问题也会发生质疑,说明对生产前沿、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技术可能集等许多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没有正确理解!你始终在一个理解有错误的框架下去容纳自己的逻辑,我们开始时指出你逻辑的问题,是假定你的理解正确,现在发现其实你的基本理论掌握得有问题!
大家陪你讨论了这么久,如果你始终跳不出这种有偏差的理解,对自己也是没有提高的。也许你会发现,我们的用词都是“错误”,而不是“争议”。
我就觉得奇怪:
1、你就根据我这几句话判断我混淆了成本和成本函数的概念。我这话不过是根据你以前的发言说的,强调我们是针对什么来计算成本的,我的话不过就是表达这样的意思,而你居然就能就此判断我这两概念不清。难道我不知道,根据成本函数,就可以知道相应产量上的TC、AC、MC。根据你前面的多次发言,我倒是认为你真的不理解成本函数。你能让成本曲线移动,我不知道怎么移动。在我的帖中,我也多次说过,技术不变,投入物不变。我的问题本身很简单,并不涉及这些问题,可你却扯了这么远!
2、你进一步推断说我对微观理论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我是知道得不多。但在微观版发起的有意义、有讨论趣味的帖子,我真的没见过几帖,这一点大概witswang先生比较清楚。如果我是什么都不懂的人,那我就会发直接请教的帖子。你说我基本东西这不懂,那不懂,我也不想多说什么,对你,以前我也不熟悉,只盼望你什么时候发一些显示你水平的帖子,让我见见!另外,在网站上以帖,在我看来,显示水平的不是仅仅高深,也要有趣味,要有普遍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9 02:51:28
用投票来结束这场讨论,有些悲哀。

版主的发起,在我看来,不过是为了进一步活跃论坛,活跃微观版块而已。难道学术争论问题真的可以用投票来解决?当然不可能,所以,投票表决的胜负只是论坛的一种活动方式, 并不必然具有判断谁对谁错的功能,它只能反映人们目前的认识状况存在差别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