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11-5-21 23:32:27
关于成本函数,重新说说自己的看法:

对于给定的成本函数,仅仅意味着投入与产出这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给定,当然还可以说成技术不变,生产函数给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产出的水平也是给定 的,在给定的市场需求下,产量多少是可以选择的,你选择MR=MC时的产量,这是一个产量的选择,当然,你也可以选择MR=MC那个亏损最大的产量,只要你钱多愿意或无知,我说钱不会扯上改变什么条件吧?自然还可以选择如我强调利润率最大化的产量,也可以选择如计划经济年代总产值(即总产量)最大化的产量。在那年代,同样的完全一模一样的企业,在美国,他们也许选择了如微观理论所说的利润最大化的产量,而在俺们可爱的祖国,却选择了产量最大化时的产量(此时,MP=0,MR<MC,假定在短期)。
我就不知道,完全一模一样的企业,仅仅因选择的产量不同,怎么就有不同的成本函数?或怎么就变成本函数的改变或不同?我是真的不明白!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这样想!是需要有人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1 23:33:50
180# hhgxyzp


是啊  你发帖的口气倒真是不小啊   其实任何一个合格的西经老师都能轻而易举的解决你这个疑问

靠一个初学者常犯的错误   想颠覆微观     呵呵   等你自己明白之后都会觉得好笑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1 23:50:15
guyingjin 发表于 2011-5-21 23:33
180# hhgxyzp


是啊  你发帖的口气倒真是不小啊   其实任何一个合格的西经老师都能轻而易举的解决你这个疑问

靠一个初学者常犯的错误   想颠覆微观     呵呵   等你自己明白之后都会觉得好笑啊
你先解释我181楼的提问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1 23:57:12
181# hhgxyzp

你别想那么多无用的东西   你的问题其实非常简单   和那些东西无关


还是成本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把精力往这两个变量上用!  我给你个提示

比如一个函数吧   当x=a 时y=b    当x=c时  y=d   这个好理解吧?  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而且是一条单调的曲线   那么请问  什么时候当x=c时 y=b呢?自己在纸上画图看看  答案很简单  就是这条曲线移动了的时候

而你还把那个已经移动了的函数当做原来的函数在看     你说看吧 x=c时y=b了  原来那个y=d不如现在这个好   要重新组织生产!

明白点了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2 00:02:02
guyingjin 发表于 2011-5-21 23:57
181# hhgxyzp

你别想那么多无用的东西   你的问题其实非常简单   和那些东西无关


还是成本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把精力往这两个变量上用!  我给你个提示

比如一个函数吧   当x=a 时y=b    当x=c时  y=d   这个好理解吧?  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而且是一条单调的曲线   那么请问  什么时候当x=c时 y=b呢?自己在纸上画图看看  答案很简单  就是这条曲线移动了的时候

而你还把那个已经移动了的函数当做原来的函数在看     你说看吧 x=c时y=b了  原来那个y=d不如现在这个好   要重新组织生产!

明白点了么?
谢谢你这么费心的解释,的确是很清楚了!但我也真的明白你的错误所在了!你根本不明白我说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2 00:05:21
guyingjin 发表于 2011-5-21 23:57
181# hhgxyzp

你别想那么多无用的东西   你的问题其实非常简单   和那些东西无关


还是成本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把精力往这两个变量上用!  我给你个提示

比如一个函数吧   当x=a 时y=b    当x=c时  y=d   这个好理解吧?  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而且是一条单调的曲线   那么请问  什么时候当x=c时 y=b呢?自己在纸上画图看看  答案很简单  就是这条曲线移动了的时候

而你还把那个已经移动了的函数当做原来的函数在看     你说看吧 x=c时y=b了  原来那个y=d不如现在这个好   要重新组织生产!

明白点了么?
如果你真的明白和理解我181楼的提问,我认为,你就不会坚持自己的看法了,但恐怕不可能了!

选择产量的不同,居然会导致成本曲线的移动!闻所未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2 00:09:04
我真的让你失望了,但我真诚地感谢您,感谢您的不辞辛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2 00:12:48
186# hhgxyzp


算了  反正当面说才能说清楚   这个问题要画图你才明白   因为你不知道问题的所在

至少目前回复来看  还有几个真明白的    不过大多数回复都不明白这个问题的实质  令人遗憾

建议你赶快把这个帖子撤了吧     没弄懂之前就这么叫嚣    后果我就不说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回复    祝你早日领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2 00:22:19
guyingjin 发表于 2011-5-22 00:12
186# hhgxyzp


算了  反正当面说才能说清楚   这个问题要画图你才明白   因为你不知道问题的所在

至少目前回复来看  还有几个真明白的    不过大多数回复都不明白这个问题的实质  令人遗憾

建议你赶快把这个帖子撤了吧     没弄懂之前就这么叫嚣    后果我就不说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回复    祝你早日领悟
问题不在图上。说实在的,图我画了千百次,了然于胸!
如果我错的话,我也不会撤的,因为错误的东西也是有助于大家学习和理解正确东西的!

非常感谢您的耐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2 00:29:32
睡觉了!有问题天亮再交流讨论!谢谢各位的参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2 10:46:32
You should allow others to share their opinion other than posting your ideas consecutivel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2 11:46:39
会员和版主给楼主的一些评分,并不代表楼主的观点多么正确,只是对其善于思考的一点鼓励。
希望楼主的思维能够严密起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2 13:36:30
楼主高手!极为佩服。建议写出英文论文,投到TOP JOURNAL 上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2 14:13:24
nlm0402 发表于 2011-5-22 11:46
会员和版主给楼主的一些评分,并不代表楼主的观点多么正确,只是对其善于思考的一点鼓励。
希望楼主的思维能够严密起来。
不要总是个人以哗众取宠的感觉。
不知道版主说的“总是”是啥意思?
我深刻地知道,人们说到严密,大概基本上就是指用数学表表示了!我也曾尝试过!目前我做不到!在前面也曾说过。但愿有人能够做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2 20:27:45
  关于决策要素的概念与经济效率的概念,请大家参见人大经济论坛: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56662-1-1.html
  本贴涉及到的问题,请大家先读过本人的下贴之后 再来讨论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52788-1-1.html
  本人在上面两贴中已经详细列举了利润率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等价的条件,即
  1.有约束条件的决策:利润率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等价。
  2.无约束条件的决策,利润最大化决策的利润显然大于利润率最大化决策的利润。
  
  关于决策的完整命名方法,是{决策主体在约束条件下的决策目标的决策变量决策},比如“消费者的支出一定,效用最大化消费品组合决策”,“厂商的成本一定,产量最大化要素组合决策”,“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组织结构决策”(即企业组织结构是决策变量,利润是决策目标),“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多产品组合决策”,“厂商的成本一定,利润最大化产量决策”,“厂商的成本一定,利润最大化企业生产技术组合决策”(即以企业生产函数为决策变量,这是一个泛函极值),“厂商的产量一定,利润最大化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决策”等等。
  理解楼主所提问题实质的关键是明确决策要素的概念,任何一个决策,包括决策主体、决策目标、决策变量、决策参数、约束条件、制度环境、决策方式方法等要素。
  而理解楼主的逻辑错误的关键在于比较下面两个决策: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环境下:
  (1)Max 利润=PQ-TC(Q),s.t. Q=利润最大化产量Q2
     Q
  其中产量Q是决策变量
  (2)  Max   利润=PQ-TC(Q),s.t. Q=利润最大化产量Q2
     Q、TC(Q)
  这个决策是泛函极值问题,其中决策变量包括两个,一个是产量Q,第二个是自变函数即成本函数TC(Q)。因为不同的企业组织方式,其成本函数不同,因此所谓选择最优的企业组织方式,在新古典经济学范畴之内,可以简化为选择不同的成本函数。因此,决策(2)是一个泛函数极值。
  
  比较,(1)是一个普通的函数极值问题,(2)是一个泛函数极值问题。因此,两个问题是不同的决策问题。
  一个决策是一个集合,即
  决策={决策主体、决策目标、决策变量、决策参数、约束条件、制度环境、决策方式方法}
  只要任何一个决策要素不同,那么决策就不同。理解楼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一点。
  
  如果大家还不明白,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允许任意改变企业成本函数即任意选择要素组合重新选择企业生产组织方式,那么为什么楼主所谓的利润最大化厂商不可以进行上面的决策(2),而非要进行上面的决策(1)呢。楼主的意思是说,限定利润最大化厂商的决策变量的选择范围或者用数学术语描述叫作决策的可行区域为产量变化,即产量空间而不是企业组织形式集合空间,而故意给所谓利润率最大化厂商开优惠的后门,让其决策变量的选择范畴或者可行区域不仅包括产量空间,而且包括企业组织形式集合空间,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要是用到楼主的两个儿女身上,定会产生极大的歧视效应( )。
  楼主的目的在于比较利润率最大化决策与利润最大化决策到底哪个更优。那么根据一个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常识,在有多个因素影响一个事物的时候,分析某个因素对这个事物的影响如何时,应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就是所谓的偏导数思维。在数学上,你要分析一个多元函数比较说W=f(X,Y,Z)中X对于W的影响如何,即比较X1与X2对于W的影响,你必须得保持Y、Z都不变才行。这种比较研究的偏导数思维,在逻辑学上也称为求因果关系的“求异法”或“共变法”。
  楼主的目的在于比较决策方式——利润率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请大家一定注意,楼主要比较的是决策方式而并不是决策目标,因为楼主要证明的是,通过利润率最大化的决策方式所得到的最大目标利润大于通过利润最大化决策方式所得到的目标利润。
  根据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比较研究方法或偏导数思维方法,或求异法,或共变法,那么必须保持决策中的其他要素不变,特别是要保持决策变量以及决策变量的可行区域不变。但是楼主在比较利润率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这两种决策方式时,决策变量不同,这显然也同时意味着决策的可行区域的不同。楼主所犯逻辑错误的实质如下:
  要比较X1与X2这两个值对于函数值W=f(X,Y,Z)的影响,他用W1=f(X1,Y1,Z1)和W2=f(X2,Y2,Z2)来比较。其中W指利润,X指决策方式,Y指产量,Z指企业生产组织方式。X1=利润率最大化决策方式,Y1=在既定完全竞争生产组织方式下的利润率最大化产量,Z1=除既定完全竞争企业组织方式之外的任意生产组织方式;X2=利率最大化决策方式,Y2=在既定完全竞争生产组织方式下的利润最大化产量,Z2=完全限定为既定完全竞争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实质上,楼主在多处提出的观点,其所犯错误在逻辑学本质上完全相同(Failure to hold other things constant),即在分析一个因素对于一个事物的影响时,没有保持其它因素不变。楼主对于偏导数思维(或逻辑学上求因果联系的共变法、求异法)的抵制根深蒂固。
  因此,我建议读者们在学完形式逻辑学,经济学,科学研究方法论之后再来理解楼主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2 21:33:29
195# witswang

是啊,利润率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两者在成本一定的条件下本身就是等价的,所以文献中没有出现利润率最大化的。
另外到底最大化什么,已有文献里面出现的本身就不止利润,还见过销售额最大化的,并且可以用新实证产业组织的方法检验到底是什么最大化什么的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3 01:53:53
witswang 发表于 2011-5-22 20:27
  关于决策要素的概念与经济效率的概念,请大家参见人大经济论坛: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56662-1-1.html
  本贴涉及到的问题,请大家先读过本人的下贴之后 再来讨论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52788-1-1.html
  本人在上面两贴中已经详细列举了利润率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等价的条件,即
  1.有约束条件的决策:利润率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等价。
  2.无约束条件的决策,利润最大化决策的利润显然大于利润率最大化决策的利润。
  
  关于决策的完整命名方法,是{决策主体在约束条件下的决策目标的决策变量决策},比如“消费者的支出一定,效用最大化消费品组合决策”,“厂商的成本一定,产量最大化要素组合决策”,“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组织结构决策”(即企业组织结构是决策变量,利润是决策目标),“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多产品组合决策”,“厂商的成本一定,利润最大化产量决策”,“厂商的成本一定,利润最大化企业生产技术组合决策”(即以企业生产函数为决策变量,这是一个泛函极值),“厂商的产量一定,利润最大化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决策”等等。
  理解楼主所提问题实质的关键是明确决策要素的概念,任何一个决策,包括决策主体、决策目标、决策变量、决策参数、约束条件、制度环境、决策方式方法等要素。
  而理解楼主的逻辑错误的关键在于比较下面两个决策: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环境下:
  (1)Max 利润=PQ-TC(Q),s.t. Q=利润最大化产量Q2
     Q
  其中产量Q是决策变量
  (2)  Max   利润=PQ-TC(Q),s.t. Q=利润最大化产量Q2
     Q、TC(Q)
  这个决策是泛函极值问题,其中决策变量包括两个,一个是产量Q,第二个是自变函数即成本函数TC(Q)。因为不同的企业组织方式,其成本函数不同,因此所谓选择最优的企业组织方式,在新古典经济学范畴之内,可以简化为选择不同的成本函数。因此,决策(2)是一个泛函数极值。
  
  比较,(1)是一个普通的函数极值问题,(2)是一个泛函数极值问题。因此,两个问题是不同的决策问题。
  一个决策是一个集合,即
  决策={决策主体、决策目标、决策变量、决策参数、约束条件、制度环境、决策方式方法}
  只要任何一个决策要素不同,那么决策就不同。理解楼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一点。
  
  如果大家还不明白,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允许任意改变企业成本函数即任意选择要素组合重新选择企业生产组织方式,那么为什么楼主所谓的利润最大化厂商不可以进行上面的决策(2),而非要进行上面的决策(1)呢。楼主的意思是说,限定利润最大化厂商的决策变量的选择范围或者用数学术语描述叫作决策的可行区域为产量变化,即产量空间而不是企业组织形式集合空间,而故意给所谓利润率最大化厂商开优惠的后门,让其决策变量的选择范畴或者可行区域不仅包括产量空间,而且包括企业组织形式集合空间,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要是用到楼主的两个儿女身上,定会产生极大的歧视效应( )。
  楼主的目的在于比较利润率最大化决策与利润最大化决策到底哪个更优。那么根据一个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常识,在有多个因素影响一个事物的时候,分析某个因素对这个事物的影响如何时,应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就是所谓的偏导数思维。在数学上,你要分析一个多元函数比较说W=f(X,Y,Z)中X对于W的影响如何,即比较X1与X2对于W的影响,你必须得保持Y、Z都不变才行。这种比较研究的偏导数思维,在逻辑学上也称为求因果关系的“求异法”或“共变法”。
  楼主的目的在于比较决策方式——利润率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请大家一定注意,楼主要比较的是决策方式而并不是决策目标,因为楼主要证明的是,通过利润率最大化的决策方式所得到的最大目标利润大于通过利润最大化决策方式所得到的目标利润。
  根据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比较研究方法或偏导数思维方法,或求异法,或共变法,那么必须保持决策中的其他要素不变,特别是要保持决策变量以及决策变量的可行区域不变。但是楼主在比较利润率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这两种决策方式时,决策变量不同,这显然也同时意味着决策的可行区域的不同。楼主所犯逻辑错误的实质如下:
  要比较X1与X2这两个值对于函数值W=f(X,Y,Z)的影响,他用W1=f(X1,Y1,Z1)和W2=f(X2,Y2,Z2)来比较。其中W指利润,X指决策方式,Y指产量,Z指企业生产组织方式。X1=利润率最大化决策方式,Y1=在既定完全竞争生产组织方式下的利润率最大化产量,Z1=除既定完全竞争企业组织方式之外的任意生产组织方式;X2=利率最大化决策方式,Y2=在既定完全竞争生产组织方式下的利润最大化产量,Z2=完全限定为既定完全竞争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实质上,楼主在多处提出的观点,其所犯错误在逻辑学本质上完全相同(Failure to hold other things constant),即在分析一个因素对于一个事物的影响时,没有保持其它因素不变。楼主对于偏导数思维(或逻辑学上求因果联系的共变法、求异法)的抵制根深蒂固。
  因此,我建议读者们在学完形式逻辑学,经济学,科学研究方法论之后再来理解楼主的观点。
你自己的观点都处于不稳定增长之中!怎么去评价别人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3 02:48:31
ghzstudio 发表于 2011-5-22 21:33
195# witswang

是啊,利润率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两者在成本一定的条件下本身就是等价的,所以文献中没有出现利润率最大化的。
另外到底最大化什么,已有文献里面出现的本身就不止利润,还见过销售额最大化的,并且可以用新实证产业组织的方法检验到底是什么最大化什么的行为。
你既然见过这么多最大化的,你比较他们吗?到底哪个与资源稀缺假设和经济人假设最相容?
注意:资源稀缺假设和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中最最基本的假设,其他假设若与此矛盾冲突,就得取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3 07:18:32
197# hhgxyzp 你看不到别人观点的任何可取之处。
这正是很多高手懒得和你讨论的原因。
自己多看看书去,还是不错的选择,在这里论来论去,不知道你有什么进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3 09:32:47
别人告诉你地球是圆的,你说我看不到,所以应该是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3 12:24:43

多层决策模型与决策要素结构

      

一、引言
  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楼主的表述方式所误导,以为楼主讨论的仅仅是厂商决策目标的问题,就连楼主自己也被自己搞糊涂了。因为楼主不明白决策要素与多层决策框架的概念,因此楼主在讨论问题时,混淆了决策目标与决策方式两个决策因素。也就是说,楼主不仅混淆了两个决策问题,一个是普通的函数极值问题,另一个是泛函极值问题,而且楼主还混淆了决策的两个要素,一个是决策目标,另一个是决策方式。
  相关内容请参考本人另贴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52788-1-1.html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56662-1-1.html。这里强烈建议仍然是经济学学生的同志阅读这两贴,有助于明确决策的概念。
   本人在195楼已经解析了楼主所混淆的两个决策,这里主要解析楼主所混淆的两个决策要素。本来在195楼我已经指出楼主所要比较研究的是决策方式而不是决策目标,但之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对这个问题重点分析,原因在于,楼主把决策目标与决策方式这两个要素混在一起,并且试图在一个决策层次中解决多个决策层次才可能解决的问题,给许多经济学方法论功底不深的莘莘学子们造成了很大的误导。  
  本人在这里有关多层决策方法论的论述具有原创性,至少本人没有在其他经济学方法论书籍与文章中看到类似的分析。因此,请各们读者在质疑之前先读完并正确理解我所说的思想。
二、决策的层次性——超边际分析以及决策目标与决策方式的相对性
  决策方式与决策目标是两个不同的决策要素。决策目标是决策主体决策所指向的目的,而决策方式则是如何对决策变量进行选择的方式,或者说选择最优决策变量的方式。
  决策目标与决策方式具有相对性,厂商的最终决策目标应该是厂商所有者的效用最大化(当然,为了分析这一点,厂商所有者的效用函数中必须包括利润或货币这样的自变量),而利润最大化或利润率最大化仅仅是决策方式,即厂商所有者或管理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决策手段或决策方式。
  但是如果我们总是以企业所有者或管理者的效用最大化作为决策目标,问题研究起来通常非常复杂,而且这样实际上也就把生产技术问题与效用最大化问题联系在一起了。这通常是杨小凯所创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才这样做,对于新古典经济学模型,通常都是把厂商所有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与利润最大化问题区分开,即所谓生产者-消费者两分的新古典分析框架(参见杨小凯《经济学》2003)。
  但是为了理解楼主提出问题的实质,我们这里不得不全面地了解决策目标与决策手段的相对性原理。
  在我们以厂商决策者的效用最大化为决策目标时,利润最大化与利润率最大化仅仅是决策手段,即到底是选择利润率最大化产量使得厂商所有者(或管理者,下同)的效用最大化还是选择利润最大化产量使得厂商所有者的效用最大化,就得根据哪个产量使得厂商所有者的效用更大来选择。这里的分析方法称之为超边际分析方法,即先计算厂商按照利润率最大化产量生产所得利润,然后将这个利润代入厂商所有者的效用函数,看其效用为多少;再计算厂商按照利润最大化产量生产所得利润,然后将这个利润代入厂商所有者的效用函数,看其效用为多少;最后再比较这两个效用哪个更大。前面两步是边际分析,第三步比较是超边际分析。经济学功力浅者并不明白所谓超边际分析方法的实质,甚至楼主就把杨小凯在《经济学》或《经济学原理》中所叙述的超边际分析摆一摆就以为自己真正领会了超边际分析的实质。超边际分析的实质决不仅仅是杨小凯在《经济学》中所讲的用于比较不同分工结构的方法,而是指对于决策手段的分组讨论。象上面,为了比较利润最大化与利润率最大化这两种决策手段,不可能使用边际分析,也就是说,你不可能用效用函数对于决策手段(决策手段也可视为一个决策变量,其值这里有两个,一是利润最大化,二是利润率最大化)这个离散变量求导数来看哪个决策手段对于效用目标来说是最优值点(驻点中的极值点),因此只能采取计算两个决策手段下的决策目标值来对决策手段进行选择,而由于每个决策手段的效用值的计算是用边际分析方法,因此最后对于决策手段的选择的比较方法才称为超边际分析方法。又比如说,为了比较不同制度,先计算制度IN1下面的社会福利W1,再计算制度IN2下面的社会福利W2,…,制度n下面的福利Wn,这里计算制度Ink下面的福利Wk时使用边际分析,但是由于制度IN这个变量不是连续变量,因此没有办法直接用社会福利函数WIN)直接对于IN求导数来求得最优制度,因此才不得不采取所谓的枚举法计算每个制度IN下的目标函数值,最后直接比较哪个福利目标函数值最大,所对应的制度IN即为最优制度。或者我们可以再说清楚点,决策手段可以说是离散的决策变量(还包括定类数据与定序数据),就象上面的制度选择问题。在决定哪个决策手段(类似于哪个制度好)时,不可能对这些离散决策变量求导数来求得驻点或极值点,只能采用枚举法。但是每一个离散决策变量却可以作为决策分类的依据,在离散决策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其他连续的决策变量就可以采用边际分析方法了。超边际分析的实质就是这样的了。估计我这里对于超边际分析的解释,杨小凯老师在天之灵也应该会同意的。超边际分析的本质是对于决策变量进行分层分类,然后分层计算,分层选择。我提出的所谓高阶或多层超边际分析,就是将超边际分析的思想完全一般化,即对于决策变量进行分层,每层的数学最优规划方法不同,但是通常最底层是边际分析,上面各层是直接枚举计算。关于多层超边际分析的概念见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52788-1-1.html。超边际分析以及多层超边际分析仅仅是多层型决策分析的特例,是说在最底层决策采取非线性规划的边际分析。对于一般的多层决策分析,任何一个层次的最优化决策的类型都没有限定。
  这所以会对超边际分析与多层超边际分析的思想进行详细介绍,原因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楼主所提问题的实质。大家一定得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以效用最大化作为决策目标时,利润率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既是下层边际分析决策的目标函数,又是上层超边际分析的决策变量或决策对象。
  图示如下:
第一层决策目标:厂商所有者的效用最大化
  第一层决策变量或选择对象:利润率最大化还是利润最大化
第二层的决策目标=第一层决策变量:
  分别计算(1)利润最大化产量和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决策 (2)利润率最大化产量和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决策

  虽然从概念理解上讲是先进行第一层决策,再进行第二层决策,但在计算时顺序却刚好相反,即计算第二层中的两个决策(1)与(2);第一层决策只是比较(1)与(2)中所得利润对于效用值的大小哪个大,如果(2)大则表示利润率最大化决策优于利润最大化决策,这即是说,在第二层决策中,分别以利润率最大作为决策目标和以利润最大作为决策目标,但根据它们对于第一层决策目标的值,第二层决策中以利润率最大作为决策目标优于以利润最大作为决策目标。请大家千万弄清楚这里的两层决策结构,这对于理解楼主的逻辑错误至关重要。
  (接下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3 12:25:05
三、楼主对于偏导思维根深蒂固的抵制

楼主有关“利润最大化与利润率最大化”的比较,其观点的实质如下:

楼主为了证明完全竞争厂商以利润率最大化产量点生产,优于完全竞争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产量点生产,其证明的根据在于,完全竞争厂商以利润率最大化产量点生产所得到的利润比完全竞争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产量点生产所得到的利润更多。也就是说,楼主要比较的并不是决策目标,而是决策方式,即产生最优决策变量(这里暂且以产量为决策变量)的方式,到底是以利润率最大化产量点生产,还是以利润最大化产量点生产。楼主比较这两种决策方式的优劣的根据仍然是利润的大小,这个利润大小是真正的决策目标。读到这里,读者应该可以看出,楼主实际上也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因为既然楼主自始自终都是以利润的大小作为比较的最终标准,那么显然就应该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最优决策方式,怎么可能又以利润率最大化作为决策方式呢。因此,楼主在这里犯了好几个逻辑错误,把一些对于数学与逻辑理解不深、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理解不深的经济学莘莘学子搞得是一踏糊涂。

请大家再次注意,楼主比较利润最大化决策方式与利润率最大化决策方式的最终标准仍然是利润最大化。这种本来绝不可能的事情之所以能够发生,原因就在于楼主混淆了两个决策。因此,对于两个决策要素的混淆与对两个决策要素的混淆是纠缠在一起的。

事实上,对于厂商决策目标的分歧——一个厂商到底应该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还是追求利润率最大化——这既是一个规范问题,也是一个实证问题。作为实证问题,当然就可以调查了解一下企业家们在做决策时,其最终目标到底是利润最大化还是利润率最大化。许多读者在楼主的误导下,又陷入到厂商现实中可能追求销售额最大化等目标的争论中去,这种争论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楼主所得的问题,因为楼主的目的绝对不是要解决现实中厂商的决策目标是什么,而是要解决利润最大化与利润率最大化这两种决策方式。因此这里只是给有些读者指出来而不再讨论。作为规范问题,最终标准应该是看厂商所有者的效用水平。当然,从社会角度来看,终极标准应该是社会福利函数或道德终极标准(当本人在阅读王海明的《新伦理学》时悟出,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与道德终极标准就是一回事情时,本人深感伦理学与经济学这两门学科的本质联系,也由此本人彻底打通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这就是佛家所谓的顿悟吧!)

这时在不涉及社会福利最优化问题的情况下,只讨论厂商的决策问题。因此,作为规范问题,厂商到底应该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决策方式还是以利润率最大化作为决策方式,应该以厂商所有者的效用最大化决策为标准。但是遗憾的是,楼主在这里自相矛盾,不是以一个超越利润率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决策目标——效用最大化作为标准来选择这两种决策方式或下层决策目标哪个更优;相反,楼主的第一层决策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第一层的决策变量是利润最大化方式还是利润率最大化方式,即第二层决策目标分别为利润率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这就使得自相矛盾出现了:利润率最大化的决策方式使得利润更大。

利润率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既可以作为不同的决策目标,也可以作为不同的决策方式。楼主正是通过混淆这两个问题来使许多读者头脑糊涂起来的(在应用逻辑学中,混淆问题是让对方头脑糊涂的主要手段之一,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正是通过混淆问题混淆概念来达到幽默与喜剧的效果,请读者参见金庸《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

楼主本想证明在底层决策中,利润率最大化目标优于利润最大化目标,或者说在高层决策中,决策变量应该取利润率最大化才会使高层决策目标函数达到最优。但是遗憾的是,楼主并没有在一个多层决策(这里主要可视为一个两层决策)的框架中来考虑和分析这个问题。而是试图在一个决策层次中来论证,结果就出现了“按利润率最大化方式生产所取得的利润超过按利润最大化方式生产所取得的利润”这样的谬论。



因此,综合195楼与本楼上面的叙述,楼主的逻辑推理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混淆了函数极值问题与泛函极值问题。

第二,混淆了决策目标与决策方式。

第三,在一个决策层次中试图解决本应由多层次决策框架解决的问题。造成自相矛盾。

第四,Failure to hold other things constant,在分析一个因素对于事物影响的时候没有保持其他事物不变,对于偏导数思维方式具有根深蒂固的抵制。



但是我这里除了批评楼主之外,更要大力表扬楼主。因为楼主虽然犯了一系列逻辑错误,但是这些错误却是难得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例子,对于经济学莘莘学子提高经济学研究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在通常的逻辑学教程与经济学方法教程中,很难看到如此精妙的例子,楼主能够构建这些模型,即使错误,也可以看出楼主对于经济学的思考是很深刻的。

如果一个学生能够仔细研读楼主的三句话,以及楼主在其他地方的贴子,并同时仔细研读本贴195楼以及本楼,以及本楼所提供的本人的另外两篇论述经济效率与决策要素的贴子,那么就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偏导思想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多层决策分析的基本分析框架,以及决策要素构成的基本知识,从而对于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数理方法——怀有更大的信心,同时也厘清思维中的混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3 12:40:49
ls和lz都是连云港的,有空见面聊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3 19:41:28
l楼主把我上次的回复了行不,不然没法继续下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3 21:29:19
myth5141 发表于 2011-5-23 19:41
l楼主把我上次的回复了行不,不然没法继续下去了
你没看191楼的朋友说啊,我说的太多了!连微观版主都不高兴我说多。
不过,很感谢你光临和参与,你的贴子说的是什么呀?我找不到,请您提示,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3 21:34:20
夸克之一 发表于 2011-5-23 12:40
ls和lz都是连云港的,有空见面聊吧。
版主好细心啊!我和他见面聊有时不如在此聊,真的!这样可以爱理就理,不爱理就拉倒!面对面就不能如此了,你说是吧!?
另外,版主的好象叫什么ID吧,挺有趣,是上还是下,或者其它夸克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3 21:36:39
生产要素的完全流动性是有投入产生限制的.因为好像是生产要素分为资金、资源、人力和企业家精神,所谓完全流动是说这个行业的要素可以流向另一个行业也可以是公司间地区间的流动.其中人力是关技术的企业家精神是关于组织管理的,而这种技术和组织本身也是资金和资源的函数并不是可以对任意的资金和资源产生相同的效率,也就是说流动性不等于可以突破每个行业的最优投入产出比,一个说的是流动转移,而另一个说的是投入产出效率,后者是前四大生产要素的函数,而流动性只是改变生产要素的磨擦系数而已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民间原创经济理论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 ... &from^^uid=15596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3 21:51:19
myth5141 发表于 2011-5-23 21:36
生产要素的完全流动性是有投入产生限制的.因为好像是生产要素分为资金、资源、人力和企业家精神,所谓完全流动是说这个行业的要素可以流向另一个行业也可以是公司间地区间的流动.其中人力是关技术的企业家精神是关于组织管理的,而这种技术和组织本身也是资金和资源的函数并不是可以对任意的资金和资源产生相同的效率,也就是说流动性不等于可以突破每个行业的最优投入产出比,一个说的是流动转移,而另一个说的是投入产出效率,后者是前四大生产要素的函数,而流动性只是改变生产要素的磨擦系数而已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民间原创经济理论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 ... ge=9&from^^uid=155966
是看过,有印象!

不过,看你的话真的好费劲,不知是因为我的见识少,还是因为你说得比较令人难懂!有些话我不知道怎么读,没法读自然也就没法理解和分析,是吧?
能理解多少就说多少吧:
第一句话读不懂;
第二句好象说错了,生产要素分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的才能;
第三句话我赞同,但不限于此。完全流动指流动时不存在任何障碍,也不存在任何费用,如果有费用,但不存在流动费用的任何差别,并且,任何生产要素流向任何产品的生产,不存在任何效率上的差别。说到底,你就把完全流动理解为像现金一样的东西就行,你看,用现金换任何东西都行吧,不存在转换的障碍吧,现金换东西,相当于要素生产产品,即买=生产。
下面的话按第三句话你自己分析一下。
以上是我的理解,仅供您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3 23:08:12
简单说就是流动性仅仅是关于要素的转移,而要素的任意组合后的产出是一个定值,这些值形成产出对所有要素的函数值。流动性指的是要素的任意组合,改变的是函数值,而不是函数。就好比Y是X的单调函数,X可以任意取值,但任意一个X对应了一个Y,不能由一个Y得到两个X。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4 13:07:19
myth5141 发表于 2011-5-23 23:08
简单说就是流动性仅仅是关于要素的转移,而要素的任意组合后的产出是一个定值,这些值形成产出对所有要素的函数值。流动性指的是要素的任意组合,改变的是函数值,而不是函数。就好比Y是X的单调函数,X可以任意取值,但任意一个X对应了一个Y,不能由一个Y得到两个X。
  讨论生产要素流动性程度这个问题实际上并没有抓住楼主的重点。因为要素流动性不过是决定了厂商成本函数在泛函空间的变化范围而已。
  在下面的泛函数极值中
  Max   利润=PQ-TC(Q),s.t. Q=利润最大化产量Q2
     Q、TC(Q)
  (这个决策是泛函极值问题,其中决策变量包括两个,一个是产量Q,第二个是自变函数即成本函数TC(Q)。因为不同的企业组织方式,其成本函数不同,因此所谓选择最优的企业组织方式,在新古典经济学范畴之内,可以简化为选择不同的成本函数。因此,决策(2)是一个泛函数极值。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民间原创经济理论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102345&page=20&from^^uid=187681))
  
  讨论要素流动性程度不过是讨论上面的泛函极值问题中,作为自变函数的成本函数TC(Q)在函数空间的变化范围,即要素流动性大小在上述泛函极值中主要是起一个约束条件的作用。如果要素流动性大,那么自变函数的变化范围大一些;反之,如果要素流动性小,自变函数的变化范畴小一些。或者说,要素流动性大,那么企业组织方式的可能性更多,要素流动性小,企业组织方式的可能性更少,仅此而已。但是无论如何,只要要素有一定的流动性,上述泛函极值都不同于195楼的(1)中的普通函数极值问题。
  完全没有流动性,不过是说,泛函极值退化为一个函数极值问题而已。
  
  再次强调数学与逻辑学的重要性。其实,只要大家对于分析学、几何学、代数学、拓扑学、运筹学等数学学科和逻辑学有基本的理解,那么解决楼主提出的各种问题就容易得多。
  在进入21世纪以后,数学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运用相比于物理学更加广泛,然而中国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的数学课的难度与深度却远远小于物理学院,这不能不说是对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数学的运用情况的一种误解。从应用需要上讲,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的数学课程应该至少超过物理学院等理工学院的数学课,当然,从培养研究性人才的角度来看,经济学院开设的数学课程应该远远超过物理学院。因为物理学所用到的数学的难度、广度与经济学所乃至的数学难度、广度相比,已经越来越小。
  举例来说,通常情况下,物理学院的学生不必要学习数学分析课程,而只需要学一些初等微积分(中国的所谓高等数学课)就可以了。但是要研究经济学,却至少需要数学专业的数学分析水平。当然,经济学所需要的数学分析水平应该比数学专业的数学分析还要高。因为数学专业的学生的思维相对比较简单,纯粹数学研究的对象实际上都是较为简单的,就算较为复杂的比如说高维曲面、纤维丛等,与经济学所研究的人类社会相比,仍然是极为简单的对象。因此,数学专业的学生实际上对于数学的学习要求并不高,通常只要掌握七八门核心课程即可。但是对于一个经济学院的学生来说,由于经济现象是最为复杂的现象之一,它属于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经济学学生不仅应该掌握数学专业应该掌握的所有学科,而且还应该掌握数学专业没有必要掌握的经济学模型理论、伦理学理论及相关政治、社会学理论,而要掌握这些理论,所用到的数学工具,比如说动态最优化、偏微分方程、拓扑学与不动点定理等数学课程,有些连数学专业都可以不用学的。而且,要对经济现象建立越来越复杂的数学模型,以便更加深刻地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经济学家们对于数学工具的要求越来越多,于是经济学们不得不自行创造新的数学工具。也就是说,经济学是一个有必要自行创造新的数学工具的学科,或者说一个经济学家所掌握的数学工具应该比一个数学家掌握的数学多得多。因此,通常来讲,一个经济学家的数学水平与数学家的数学水平是交叉关系,有些纯数学领域,经济学家不必掌握,但是许多经济数学领域,更多的数学家不必掌握。因此,虽然经济学家的数学要求与数学家的数学要求是交叉关系,但是显然经济学家的数学知识的范围应该超过数学家的数学知识范围。
  目前中国的经济数学教学,可能只有邹恒甫老师所领导的学院才基本实现了上述培养目标。
  萨缪尔森说过一句非常极端的话,他认为不懂数学不可能研究经济学。他这句话显然过于极端而不正确。但是他这句话也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随着经济学水平的发展,萨缪尔森这句话的错误性将越来越小。象科斯那样,基本不用数学的经济学家也将越来越少。


  我们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写的经济学论文或在讨论经济学问题时,一定要使用数学符号。实际上,一个具有良好数学修养的人,可以不使用任何数学符号,但是他在思考经济学问题的时候,一定是在使用数学模型思考问题。但是他可以把思考的结果用自然语言表达出来。旁人一看,似乎数学对于讨论没有用处,但却不要忘记了,内在的思维中是有必要使用数学的。内在的思考过程是数学过程。因此,数学主要是帮助人们思考与计算的,帮助人们表达更清楚明确倒还算是其次的作用了。
  最后再说一句,虽然本人十分强调数学对于经济学的作用,但是本人的数学水平并不高,我连数学分析都没有学精通。只是我深深地知道,我离一个经济学家所需要的数学水平还有多远,从而才会不断地努力,即使永远达不到,但是这个过程却正是一个快乐的学习过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