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3994 3
2006-09-26

对于现有(西方经济学)的效用概念只是用从消费某种物品所得到的主观心理满足程度来解释,是从主观的角度衡量的.是一种思想精神或显意识效用.因此,只有使用消费该物品的主体能清楚认识被选择的物品中那个对他()的比较有用,而这种认识也只能是思想精神或显意识效用,可见这是一种当事人的心理效应;但其未被当事人感知的生理效应与及个人整体效应因此所引起的社会优化效应算不算效用呢?当代主流经济没有给出答案,在这里我认为它应该包含此两者,研究生理健康的医学、生物学等学科早己着手这方面,因此,主体与环境系统整体性优化效应或整体增值,才是我们追求的。只有这样一个人的幸福和健康.个人健康与社会健康统一,社会以及自然才能得以统一!这就是我提倡的泛系统优化效应或``大我``效用,也是广义效用,而此种理论就是广义效用论.

另一个关于效用基数和序数的问题的混乱,应该在于经济学没有把神经系统分折、比较输入主体的物质、能量、信息引起的效用量或社会、自然客观环境系统输给主体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实际功用的量分开;由于具体的个人效用具有主观性,旁观者不能代以感知和感受,只有当事人的神经系统能分折比较,而这种神经系统分折比较只不过是神经系统对身体所产生的效应的描述(或身体感应器编码、神经系统译码和反馈过程),但由于人在吸收消费某物品的过程中,受到自身的生理、心理以及环境原因(主要是心理原因)会有选择性地将某些信息加以扭曲或干扰,对吸烟和吸毒所引起的神经效应就是这种心理效用,但对于生理效用(健康)则有损害,显然这种主观心理的价值选择比较或评估是序数产生的根据。可以说这种主观心理效用就是我们感受到幸福感。

而基数则是从社会及自然角度客观的价值比较或评估,但这种价值只能通过主体系统的外在显示的功能(功用)及其结构来比较或评估,因此只能用控制黑箱方法,从其输入的物质、能量、信息经身体感应器编码、神经系统译码最后反馈输出物质、能量、信息,自我神经系统和意识以及其它观察者只能通过反馈输出物质、能量、信息进行检测、判断。具体向人体生理效应可以用各种检测仪器客现进行比较或评估,事实上医学界己做到这一点,只是对于衡量人的整体的效用有序量的单位还有待确榷;而由整个人类社会意识系统的统计平均出来的数值即平均效用,马克思的劳动 (人的平均功用) 价值也是这样得出的!

以上以人为参照主体,只论述人的整体效用;社会系统较高层次的组织、集团、国家等参照主系统的效益、收益等概念则是个人的整体效用的推广,属于同态优化效应,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相似性,也完全符合我认为泛系统相似性和同态原理,只是两者的区别在于微观经济学以人或组织为参照主系统,从个人心理效用和企业组织的效益角度出发,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家为参照主系统,此不一一说明,我只为大家提供一个视角窗口,以使根据我上面的论述举一反多!那么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以上仍个人肤浅之言,望众位学者专家指教和讨论,仁者见仁!这样算是对我的支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8 14:18:3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9-28 13:11:00
以下是引用lhyhqh88888在2006-9-26 23:23:00的发言:

对于现有(西方经济学)的效用概念只是用从消费某种物品所得到的主观心理满足程度来解释,是从主观的角度衡量的.是一种思想精神或显意识效用.因此,只有使用消费该物品的主体能清楚认识被选择的物品中那个对他(她)的比较有用,而这种认识也只能是思想精神或显意识效用,可见这是一种当事人的心理效应;但其未被当事人感知的生理效应与及个人整体效应因此所引起的社会优化效应算不算效用呢?当代主流经济没有给出答案,在这里我认为它应该包含此两者,研究生理健康的医学、生物学等学科早己着手这方面,因此,主体与环境系统整体性优化效应或整体增值,才是我们追求的。只有这样一个人的幸福和健康.个人健康与社会健康统一,社会以及自然才能得以统一!这就是我提倡的泛系统优化效应或``大我``效用,也是广义效用,而此种理论就是广义效用论.

另一个关于效用基数和序数的问题的混乱,应该在于经济学没有把神经系统分折、比较输入主体的物质、能量、信息引起的效用量或社会、自然客观环境系统输给主体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实际功用的量分开;由于具体的个人效用具有主观性,旁观者不能代以感知和感受,只有当事人的神经系统能分折比较,而这种神经系统分折比较只不过是神经系统对身体所产生的效应的描述(或身体感应器编码、神经系统译码和反馈过程),但由于人在吸收消费某物品的过程中,受到自身的生理心理以及环境原因(主要是心理原因)会有选择性地将某些信息加以扭曲或干扰,对吸烟和吸毒所引起的神经效应就是这种心理效用,但对于生理效用(健康)则有损害,显然序数是一种主观效用价值比较或评估,

而基数则是从社会角度客观的价值比较或评估,但这种价值只能通过主体系统的外在显示的功能(功用)及其结构来比较或评估,因此只能用控制“黑箱”方法,从其输入的物质、能量、信息经身体感应器编码、神经系统译码最后反馈输出信息,神经系统以及观察者只能通过信息进行判断。而这种由整个人类社会意识系统的统计平均出来的数值即平均效用评估,马克思的劳动 (人的平均功用) 价值也是这样得出的!

以上仍一家之言,望众位指教!


有一定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9-28 14:41:00

请各位再提意见!

大家好!我对2楼刚评价过的文章又作了补充,请大家指教和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8 14:43:1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21:33:00

  

“五发兄”,我在基本立场上与你一样。估计你也可能受中国国学影响很大,你所提的许多观点是典型的中国哲学观即天人合一观。我的思考在内容上与你有很大类似之处,只是表述上可能不同。

你这里的广义效用当然有意义。

但是我的分析却主要是这样一个思路,佛教与市场营销对于欲望的处理是两个极端,市场营销强调无限发展人的欲望,并设法满足人的欲望。当人们没有欲望时,市场营销还不断开发人的新欲望。而佛教却主张克制人的欲望,并认为欲望是人类痛苦的根源,求不得苦是最大的痛苦。

  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经济学显然十分靠近市场营销对于欲望的处理,而你在上面所展示的观点可能更接近佛教的观点,但是与佛教的观点仍然相去甚远,你的观点仍然是一种心理科学的观点。

  在欲望与满足欲望的资源的这二元关系中,从逻辑上讲有三方面值得考虑。一是市场营销与经济学所考虑的,即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更好地满足人的欲望。二是考虑如何更好地提高生产力,相对地减少资源的稀缺性,这在亚当斯密与杨小凯的经济学中是中心任务。三是考虑如何使得欲望更好地与资源条件相配合,适当管理与控制欲望,把欲望本身纳入到管理之中,从而真正提高人的快乐与幸福;即通过适当抑制人的欲望来相对减少资源的稀缺性。

   这里着重讲一下第三个方面,我认为,佛学作为最高级最科学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它考虑问题的方式实在值得借鉴。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如果人的欲望不进行适当抑制,人的欲望是不可能完全满足。最为要紧的是,人的欲望在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当然,欲望的满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但是如果无限扩展人类的欲望,这里主要指扩展那些需要通过外在对象才能满足的欲望,那么将使得我们这个世界不可避免在面临着资源争夺的困境。当今世界,自911之后,我几乎每天都听到各种自杀性袭击、爆炸性事件、恐怖性事件、游行、上访、政变等事情。这些事情说到底是欲望满足争夺战,是所谓利益之争。

经济学致力于如何用稀缺资源更好地满足人类的欲望,但主要关心资源配置,这主要是一个生产效率上的概念;政治哲学主要关心如何对资源进行正义地分配,从而使得稀缺资源在满足人类的欲望时,更为正义、公平、公正,即在道德上更为合理。道德上合理不完全同于经济学上的资源配置效率,二者为交叉关系。

而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两难冲突之权衡折中的学问,至少从目前来看,其研究所涉及的层次是比较低级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考虑既定历史文化既定信仰、既定效用函数、既定制度、既定分工组织结构下的资源配置中的权衡折中问题,新兴古典经济学则考虑上专业化分工发展与交易费用的权衡折中,考虑了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生产力上升相对减少稀缺性的问题。新制度经济学考虑到了制度对于资源配置的意义。但是这些经济学都没有真正考虑人的终极关怀,没有考虑人的终极幸福从何而来的问题。

本来,从经济学产生的目的来看,它是要达到人类社会的利益增进的。但是自从新古典经济学成为主流经济学之后,主流经济学甚至连古典经济学所考虑的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力来相对减少资源稀缺性的问题都抛弃了,把关注的核心放在资源配置上面,并把资源配置绝对化为经济学本身的目标。而实际上,资源配置仅仅是达到社会最优化的一个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类幸福。新古典经济学似乎忘记资源配置仅仅是达到人类幸福的初级手段。

从根本上讲,如果人类欲望无限扩展,资源稀缺性问题不可能解决,即使有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力相对资源稀缺性。那么在人类无限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有两个问题是显然的。一是人类内部为了争夺资源,而发生各种战争等,导致人本身的生命都可能不保,还谈何幸福、效用。二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其欲望扩展的速度必须有一个适当控制,从而才能够从根本上使得欲望与资源能力相配比,从而达到人类的根本和平与幸福。

因此,真正的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两难冲突权衡折中的学问,必须要研究欲望与资源之间的两难冲突之间的权衡折中。这可能应该是最抽象,但也最具体的两难冲突之间的权衡折中。现代经济学总是把欲望偏好关系看成既定,没有想到从欲望管理学出发,“两头抓”,一方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适当抑制欲望,研究人对自身的欲望进行管理,对自身欲望进行选择,对自身欲望本身进行决策,对自身的效用函数的形式本身进行选择,从而使得人自身与环境资源,与社会,与他人,都有一个合理良性的相互关系,从而真正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新古典经济学通过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学问”,完全把经济学真正的研究目的忽略了,也把经济学的各种研究路径给屏敝了。

不过,完全没有经济学之荣耀的佛学理论,却作为真正的经济学,早就在考虑人类欲望无穷性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两难冲突了,而且提出了系统的权衡折中的方法。当然,佛学理论的权衡折中方法偏向于抑制人的欲望,从而相对减少资源的稀缺性。这种办法,加上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所提倡的专业化分工,才可能真正解决地球资源稀缺性问题。

经济学方法(各种两难冲突的权衡折中)的真谛在于,我们既要看到欲望对于人类进步的积极意义,也要看到欲望无限扩展对于人类的毁灭意义,从而对人的欲望本身进行合理的管理(修行是一种典型的欲望管理行为,因此应当纳入到管理学研究范围之内)。

目前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也提出,人类在物质欲望达到一定的满足程度时,必须及时地转向自身内部,通过寻求精神价值,调整世界观来达到真正的幸福。200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欧文-拉兹洛编辑的《意识革命——跨越大西洋的对话》一书表达了这种观点。如果采用我们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可以说就是要及时地把自己的效用函数调整为有物质需要上具有厌足点的情形。而在许多发言中,版主jerryliu与sungmoo均表达了如果效用函数有厌足点,经济学将不复存在的观点。显然这种观点是把新古典经济学对于经济学的理解绝对化了。真正的经济学,其核心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两难冲突的权衡折中,这个经济学的定义可以在杨小凯的经济学原理里面清楚地看到。

  由于本人还有其它事情,这个话题今天就讨论这里,以后有时间再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