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环境经济学
2961 2
2011-05-24
摘要:低碳消费是指以消费低能耗产品和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消费行为,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性消费。低碳消费有穿衣、饮食、居住、出行、家用、娱乐休闲和办公低碳化等多种途径可供选择,而实现低碳消费需要**宏观调控、市场自发调节、行业协会自律、企业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文化引导等五大机制共同协作。    关键词:低碳消费,低碳化,路径选择,实现机制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助推了低碳消费时代的来临。中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前夕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低碳消费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是指以消费低能耗产品(劳务)和低排放(主要是CO2)、低污染为特征的消费行为。它是继绿色消费、生态消费、可持续消费之后提出的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是人类消费方式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最佳形式,也是应付全球气候变暖的迫切要求。低碳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低碳消费是指低碳生活消费,广义的低碳消费包括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生活消费,这里指狭义的低碳消费。本文试对低碳消费的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一、低碳消费的路径选择
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来看,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也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人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对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大力推动低碳消费,对于实现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最终消费包括居民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性消费,而居民的消费包括衣、食、住、行、用、娱乐等基本形式,因此,低碳消费的路径选择包括居民穿衣、饮食、居住、出行、家用、娱乐休闲和办公低碳化等多种途径。
  1.穿衣低碳化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购买服装的数量增加,而且服装制作加工的工序也增加,从而生产服装伴随的碳排放也随之增加。首先,从服装的面料来看,棉、麻等天然织物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相对较少,而化纤面料的服装因需从原油中裂解、提炼、加工而成,耗能较多。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表明,大麻布料对生态的影响比棉布少50%,用竹纤维和亚麻做的布料也比棉布在生产过程中更节省水和农药。其次,从生产过程到使用过程来看,一件衣服从原材料的生产到制作、运输、使用再到废弃后的处理,都在排放CO2。根据环境资源管理公司的计算,一条约400克重的涤纶裤,假设它在中国台湾生产原料,在印度尼西亚制作成衣,最后运到英国销售。预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共用50-C温水的洗衣机洗涤过92次,洗后用烘干机烘干,再平均花两分钟熨烫。这样算来,它“一生”所消耗的能量大约是200千瓦时,相当于排放47千克CO2,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据英国剑桥大学制造研究所的研究,一件250克重的纯棉T恤在其“一生”中大约排放7千克CO2,是其自身重量的28倍。研究表明,一件衣服60%的“能量”在清洗和晾干过程中释放。因此,实现穿衣低碳化,一是要多穿天然面料少穿化纤面料的服装;二是要用温水而不要用热水洗衣服,而且一定要把洗衣机塞满再洗,衣服洗净后,尽量让其自然晾干,这样可以减少90%的CO2排放量;三是要少买新衣,改造旧衣,多穿可循环利用的服装;四是解下领带,应季穿衣。
  2.饮食低碳化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鼓励吃五谷杂粮,多吃果蔬、豆腐,辅之肉蛋的饮食结构,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饮食的低碳化。但是,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出现了粗粮越吃越少,动物性蛋白和油的摄入量越来越多的趋势。这种饮食结构的变化,蕴含着饮食的高碳化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人吃1千克牛肉后,所排放的CO2为36.5千克;而吃同等分量的果蔬后,所排放的CO2量仅为该数值的1/9。因此,如果改吃蔬菜不吃肉,每人每天就可以减少4.1千克的CO2,等于180棵-360棵树一天的CO2吸收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报告:全球10.5亿只牛,是温室效应气体的最大元凶,牛群排的气和排泄物所排出的CO2,占全球总排放量约20%。牛群排的气和排泄物会排出100多种污染气体,其中氨的排放量就占全球总量的65%;其热能上升效应是CO2的296倍,而氨正是导致酸雨的原因。养牛业,在牧草种植、肥料制造、运输处理等过程中,释放的CO2又占了9%,较汽车、船舶、甚至飞机等的总排放量还多,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比高于交通部门的13%和工业部门的19.5%。因此,在饮食结构上,应提倡多吃素食少吃荤食。另外,应提倡吃粗加工或不加工的食品,如多吃新鲜水果,少吃果汁和碳酸饮料,因为,把水果制作成果汁,撇开果汁含量不说,从果实到工厂处理、灌装、运输、销售,消耗了很多不必要的能源,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容器还可能是不可降解,造成污染。
  3.居住低碳化
    从茅草屋到土坯房再到现代大都市高楼大厦的变迁,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和居住条件的极大改善,但同时也伴随着CO2排放量的增加。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统计,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800千克CO2,而且越是现代建筑,耗能水平越高。比如100多年前建的清华学堂,一年每平方米能耗34度电;20世纪90年代初建的中央机关办公楼,每平方米能耗113度电,增加了3倍;上海金茂大厦,每平方米能耗215度电;美国办公楼每平方米能耗356度电。目前中国城乡民用建筑面积约为400亿立方米,建筑能耗占总能耗20.7%。
    与国外建筑相比,我国建筑的保温能力较差,造成大量能量损失。中科院院士吴硕贤指出,如果推行生态住宅设计,一栋节能建筑和不节能建筑相比,空调能耗差4倍-5倍。建筑若合理采用节能设计,可获得50%-60%的节能效果。按生态住宅标准建造的节能建筑,可让一个三口之家一年节能58%,节水25%。因此,如果从现在开始严格推行生态住宅标准,预计20年后,在总建筑面积增加150亿平方米的情况下,与不搞生态住宅相比,可节约建筑用电3,500亿度,相当于4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实现居住低碳化,应从住房的设计开始,按生态住宅标准进行设计、建造和管理。
  4.出行低碳化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交通的大发展和人们出行的极大方便,但是,交通工具尤其是汽车消耗大量液体燃料,不仅加剧了宝贵石油资源的快速消耗,而且带来了CO2大量排放。根据有关资料:汽车平均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千克CO2;公共汽车每百公里的人均能耗是小汽车的8.4%,电车是小汽车的3.4%-4%,地铁是小汽车的5%。可见,目前中国3,501.39万辆私人小汽车是交通运输业中的能耗大户。统计资料表明:中国交通运输石油消耗量占全国的48%,而中国50%的石油依靠进口,相当于全部进口的石油,特别是石油、煤油、柴油都用于交通运输。据测算,交通运输一辆车一公里的能耗,公路是铁路的18倍,集装箱卡车高速公路运输是铁路的18倍,是水路的22倍。因此,出行低碳化的方向是大力发展铁路和水路交通,城市要大力发展公交和轻轨,要严格限制小汽车的发展规模。
  5.家用低碳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的普及到升级换代再到个人电脑、手机的普及,家用电器消费出现了电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趋势,但这一趋势的背后伴随着用电量和能源消耗、CO2排放的大幅增加。据统计,家庭中75%的用电都耗在电视、电脑和音响等保持待机状态上。如果一台电脑每天使用4小时,其他时间关闭,那么每年能节省约500元人民币,且能减少83%的CO2排放量;因为电器关机不拔插头而导致全国每年待机电量浪费高达180亿度,相当于3个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在同等条件下,节能灯的发光效率大约是普通白炽灯的3.5倍-4倍,假如全国都不使用白炽灯,改为使用高效照明产品,那么,一年可节电600多亿度,接近于三峡电站现在一年的发电量;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为1,200万千克标煤,减排31,000万千克CO2;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每天可以减少48克的CO2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3千克的CO2排放量;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可减少48克CO2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千克的CO2排放量;改用节水型沐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把3分钟热水沐浴所导致的CO2排放量减少一半。家庭节能有很大的潜能,因此家庭消费品低碳化势在必行。
  6.娱乐低碳化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娱乐休闲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加。但是,娱乐休闲的许多项目却是高耗能的,如网吧、KTV、酒吧、迪吧都是高耗能的场所,洗浴、足疗等则是高耗水的场所,因此,开发低碳娱乐休闲项目,是娱乐低碳化的发展方向。
 7.办公低碳化
    从普通的办公到办公自动化,从油印、铅印公文到针式打印机再到个人电脑、激光打印机的普及,从办公用纸少量消耗到大量消耗,从全国各地进京开会到电视电话会议再到互联网办公,应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办公条件不断改善,办公效率不断提高,但同时办公用纸和用电也在不断攀升。因此,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将这些电器的CO2排放量减少1/3。夏天空调设定温度升2度,可以节省不少电;用过的打印纸背面重复使用,可以减少树木和草的砍伐(割)量,进而可以吸收更多的CO2。办公低碳化要从点滴做起。
  二、低碳消费的实现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居民的消费是基于工业化的成果,即产品的生产主要建立在高碳能源消耗基础上,产品的消费又带来CO2的大量排放,因此,要实现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巨大的复杂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重大任务,需要**、市场、行业协会、企业、居民共同努力,发挥宏观调控机制、自发调节机制、协会自律机制、低碳消费品生产机制和低碳消费文化引导机制的积极作用(见图1)。

  1.市场自发调节机制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交换关系的总和,不仅低碳消费品(产品、劳务)的获得需要通过市场,居民对低碳消费品的需求也是通过市场传递给生产企业的,因此,市场是低碳消费品的交换场所和低碳消费需求的媒介,市场机制通过需求诱导、价格导向、竞争助推来调节低碳消费。(1)需求诱导。居民的低碳消费需求属于最终需求,最终需求会派生出中间需求,因此,人类需要什么种类和需要多少低碳消费品,决定了企业生产什么样和生产多少低碳消费品。换句话说,人们对低碳消费品的需求结构决定着低碳消费品的生产结构。随着人们对低碳消费品需求的增加,生产结构必然随之发生改变。(2)价格导向。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都要通过市场来配置,所有的低碳消费品也要通过市场来实现“惊险的跳跃”,而价格是引导资源配置和低碳消费品流动的方向标,哪个行业需要资源,哪个地区、哪种低碳消费品供不应求,则该要素或低碳消费品的价格就上扬,反之则下跌。
  要素或低碳消费品价格的这种变化引导要素或低碳消费品的流动。(3)竞争助推。竞争有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在竞争中,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因而市场竞争对企业形成压力,不断推动企业开发出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品。
  2.**宏观调控机制
    市场机制本身有缺陷,因此,大力发展低碳消费需要**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弥补,而在当前人们习惯于工业化时期高碳生产与高碳消费的条件下,推动低碳消费的主要动力和主要责任落在**身上。从图1可以看出,**宏观调控实际上是对生产行为、交易行为和消费行为进行控制,以实现低碳消费。为此,**宏观调控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制定低碳消费的扶持政策。一是对购买低碳消费品的消费者给予财政补贴,针对目前市场上低碳消费品比相同功能的普通消费品价格要高出许多的现实,**应出台低碳消费品的补贴政策,使得消费者更愿意购买低碳消费品;二是对生产低碳消费品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政策优惠,并鼓励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从而降低低碳消费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使低碳消费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三是建立低碳技术研发基金,支持企业开发低碳技术,突破低碳生产的瓶颈。(2)实施惩罚性措施。一是对排放CO2企业或个人征收碳排放税,碳排放税实行从量计征,多排放多交税;二是实行差别化的能源税,对能耗大的企业征收较高的能源税,以降低能耗;三是实行阶梯电价制度。对不同用电量实行不同的价格,用电量越多,价格越高。(3)建立有序的低碳消费市场规则。建立包括低碳消费品的国家标准和认证制度、高碳消费品的退市制度等,严禁高碳产品进入市场,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4)构建良好的低碳消费环境。良好的消费环境有利于扩大低碳消费,为此,**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件事:一是抓好生态环境治理,严控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二是大力发展低碳物流,促进低碳消费;三是抓好低碳消费制度体系建设,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诚信的低碳消费氛围;四是抓好低碳基础设施建设。
  3.行业协会自律机制
    行业协会属于中间组织,是除了**、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它能够做**不能做、做不好而企业又无能力做的事情,对于弥补市场与**双失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表现在:一是制定行业规范。通过制定低碳行业公约、行业标准、行业规则或惯例等规范企业行为,实现低碳生产。二是进行行业监督。通过成立监督机构,及时进行行业性的检查、验收、认证、资质审查,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质量检查与抽查,督促企业节能减排,严厉打击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为,限制企业生产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三是保护消费者利益。通过消费者协会来保护消费者低碳消费的合法权益。
  4.低碳消费品生产机制
    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低碳消费能否真正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生产并提供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低碳产品。低碳生产的实质,是贯彻节能减排和循环再利用原则,从生产设计、原材料选用、工艺技术与设备维护管理等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低碳化控制,从生产源头减少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低碳生产机制包括低碳设计、低碳工艺、低碳生产、低碳包装和资源回收利用五个方面。低碳产品设计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从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生产时如何节约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如何做到节约能源和减少CO2排放,以及如何有利于产品使用后的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低碳工艺是在产品生产前预先设计好节能的工艺流程与设备,选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选用节能原材料,以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和CO2排放;低碳生产是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强振动等;低碳包装是在保证商品安全和美观的条件下,尽量节省包装材料或者使用可回收利用的包装材料;资源回收利用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渣、废气及余热的回收利用和利用回收材料作为原材料,以节约资源投入。因此,通过实施生产全过程的低碳化控制,从生产源头和生产各环节减少能源消耗和CO2排放。
  5.低碳消费文化引导机制
    低碳消费文化是只看不见的手,它通过建立低碳消费的价值观体系、低碳消费的行为规则和低碳消费物质文化(文化标识、口号等)来引导人们实现低碳消费。
  (1)树立低碳消费的价值观。首先,树立低碳消费是一种高级消费的理念。从原始社会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态消费,到农业社会的传统消费,再到工业社会的高碳消费,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内容不断丰富,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但在工业社会,人们更注重物质形态的消费和消费的便捷性。这种消费方式,一方面造成了化石能源的加速消耗和CO2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另一方面,大量消费工业品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进而对人类自身造成伤害,使消费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理念应运而生。从本质上讲,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都是强调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都是高级的消费形式,不过,低碳消费是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理念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消费理念。它不仅要求消费上实现代际之间和代内之间的公平,而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键是提出了减少有限的化石能源消耗和CO2的排放,具有更好地可操作性。其次,树立低碳消费是一种美德的理念。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历来是中华民族的高尚美德。从某种意义上说,低碳消费是一种节约型的消费,是一种美德。当然,低碳消费提倡适度、节俭和清洁的消费,反对“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并不是说要降低生活质量和水平,而是要通过改变消费结构来提高生活质量。
  (2)自觉养成低碳消费的行为习惯。生活中的小事,看似不起眼,但却在不经意间浪费大量的能源,并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大量的CO2。因此,实现低碳消费,需自觉养成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从小事一点一滴做起。
  (3)积极宣传倡导。要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低碳消费的意义和方式,培育民众的低碳消费意识,做生态文明的使者,做低碳消费的实践者。同时,通过各种标识、徽章、口号来提醒民众的消费,形成低碳消费的良好氛围。



作者:吴文盛 吕建珍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第2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5-25 08:56:22
不要进行无意义的回帖,这也是低碳生活的一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5 16:45:17
这篇文章很低碳,内容有启发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