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眼中的世界、心中的世界以及客观的世界的区别与联系。
眼睛在接受信息图像的过程中,有一个变量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量就是信息量,申农博士在几十年前对于不含意义的纯粹符码传播中的研究,他将这个量称之为“负熵”。信息与物理科学中的熵非常相似,只有一个负号上的差异,它是对随机度的一种测量。熵是指一种情境的不确定性或无组织性。在信息理论中,它与一个人在组成信息时选择自由度的大小有关。通俗地说,熵就是不确定性的量度,用它的公式来看,就是在不含个性化因素的时候,信息所具有的信息量与它在客观世界中发生的概率成正比。也就是说,主体的眼睛在观某一个察客观事物时,接受到的客观事物作用于眼睛的图像信息越是接近这一客观事物本来的样子就越信息对称,其“负熵”(对于客观事物认识、理解的确定性)越大。动状态,如瞳
在眼睛接受信息图像的过程中,眼睛和大脑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
在人们的眼里,世界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一个单一镜头式的不可间断的线性组合。我们必须承认,不管我们是否注意到一件事物,但我们的眼睛作为一个监视器官,它总是在不停地试图将所有的客观世界都收入到自己的视野中来。人们的眼睛除了睡觉等因素稍事休息之外,所能够观察到的事物都是时空连续的,不可中断的。这甚至不以我们自己的头脑意志为转移:眼睛始终在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它如一个侦察兵一样尽量地将所有的有可能看到的客观世界的信息传达到中枢神经和大脑中来。在眼睛那里,信息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不管它看到了什么样的世界,它都不会按照自己的方式作以处理,而只能作出简单的记录和传达。
当然,人类的肉眼观察事物的过程也并不是如一个机械式的镜头那样简单,眼睛有上百万根神经通向大脑,这些神经是视觉信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通道。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又根据信息加工过程,通过实时反馈信息来控制眼球的运动状态,如瞳孔的面积、晶状体的曲率、眼球的位置与运动速度等,以便有效地采集视觉信息图像,它同时还是一个与大脑信息的交流和反馈过程。人眼将所观察到的连续不断的时间空间下的事物通过视网膜、视神经、中枢神经等组织不断地将信号发回到大脑当中。大脑迅速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再对眼睛和其它器官发出指令。可见,这个反馈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系统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球因而,大脑总是将所得到的信息经过处理之后才用它来形成“意义”,进行下一步的处理。那么,大脑在对于眼睛所传达的那些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已经消毁了信息的时空连续性特点,而将其化成为一个个的“断片”。然后通过确定性的“意义”将其联结起来。而那些不断产生的断片以及其间进行联系的“意义”不断地流动、更新,从而使大脑不断地对新的事物进行反映、学习、认识、推理、分析、判断、决策。。。。。。,由此可见,主体的认识不仅仅只是对于客观事实(真与伪)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前面这个基础上对于主体价值(美善与丑恶)相对性的认识,从而进行取舍和选择,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106218&page=2&from^^uid=717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