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6月 13日 星期一 16:50 BJT
* 银行家的痛: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下的银行经营转型
* 达摩克利斯之剑:地方ZF融资平台
* 市场化转型之苦:监管标准提高和利率市场化
* 变相吸储:风光的理财产品
* 提升中间业务:创新如行蜀道
作者 毕晓雯/谢衡/赵红梅/张胜男
路透北京/香港6月13日电---在金融圈摸爬滚打了逾20年的戎先生,在地方ZF融资平台兴起之初,就给它起了个很生猛的名字:"哥发威"(Government Funding Vehicle),称其与当年美国的"房利美"和"房贷美"有的一拼.
他并预言,随着中国刺激经济的政策退潮,"哥发威"可能有三种死法:一是利率上涨後,"哥"体力不支,被利息压垮;二是本金到期时资金链出问题,被本金压垮;三是宏观调控後,将被半拉子工程拖垮.而未来几年中国最赚钱的生意,也许就是"哥发威"打捞业务--处理坏帐.
很不幸,去年还看似玩笑的预言,正在中国加快经济转型、严格银行风险监管的双重压力下,逐步成为影响中国银行业经营稳定的暗流.而投资者今年以来也不断从银行板块中撤离.目前,中资银行业平均市盈率仅在8倍左右,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同时也远远低于美国、印度等国家银行板块的平均市盈率.
"能跑多远,就跑多远."一名在香港市场投资的私募基金经理如此强调自已远离中国银行股的决心.
他指出,真正影响银行股业绩表现的还不仅仅是中国经济转型和风险监管标准提高,中国将要开始推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将为银行业的估值刻下印记.
"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加速发展,令银行传统的以存贷差为主的增长模式,以贷大、贷长、贷集中为主的信贷资源配置方式将难以为继,国内商业银行将面临阶段性的生存危机."工商银行(601398.SS:
行情)(1398.HK:
行情)董事长姜建清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称.由于他的这一讲话是不对媒体开放的午餐会主题演讲,因此并未被广泛报导.
所谓金融脱媒,是指企业、个人等对资金的需要,不再以银行为中介,转而采取股票、私募基金、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这样以来,银行存款资金的占比将大幅度降低.
的确,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後爆发的各类问题及经济转型的如火如荼,正悄然改写着中国银行业的"不倒神话".而房地产贷款、地方ZF融资平台贷款、信贷减速、利差缩小以及巴塞尔III实施後严格的全面监管,在经济增速放缓後,考验着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盘根错节,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改变了银行业监管者、从业者和投资者们原有的运行轨迹.
一位国有银行的资深银行家表示,"中国银行业可以不这麽快速的增长,可以只增长个位数甚至不增长,但中国的经济能否承受只增长3%或4%"?
显然,中国经济增长在相当长的未来,都不可能降至3%或4%的水平.按中国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在加大经济转型的力度下,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目标为7%.因此可以说,银行家们现在所承受的痛苦,并不是经济增长有多少,而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期下的经营转型之痛,以及风险监管提高和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的市场化转型之苦.
中资银行现时的利润增速居全球首位.今年一季度全行业整体盈利增长约30%,大部分国内券商预计其中期盈利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