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国民经济管理
3076 6
2022-09-26

      今天在观网看到张维为先生的一篇文章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160期:谈谈GDP》。我赞成张教授关于谨慎使用GDP的观点。GDP不是新玩意儿,很早就用。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就经常使用“GDP”这个指标,过去我们一直称之为“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就是考察宏观经济投入总量。这个指标当然有用——可以考量经济投入的规模。但是这个指标单用是不科学的。因为GDP不考量投入的有效性:也就是经济学的费效比,即只看投入大小不考虑存量资源的实际效用。比如一个企业初始投入1万元,但如果是过剩产能,你再增加1万元投入,那么GDP总量规模就是2万元。而这个2万元仅仅是账面的数字,并不表示这2万元能够带来经济收益。当我们再用“资产收益率”来分析GDP数据,那么就可以看出GDP数据的可信程度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我们发展经济,除了规模,效率也是必须考虑的。所以,我们在使用GDP时,同时还要用“资产收益率(ROA)”验证GDP的有效性。实际上我们有些产业规模尽管名列世界前茅,但资产收益率(ROA)”并不理想。这一点想必大家都清楚。

       另一方面,张教授提出“购买力评价(PPP)”指标。我表示谨慎地赞同:因为PPP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而过去我们的计划经济都是指令性的安排,所以GDP有一定的单调性和可靠性。在当前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投入来源很大一部分是非国有资源。由此,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必然存在。也就是阿玛蒂亚·森所说的“理性和自由”,不是必然完全正相关的——不能自我审视的“理性的白痴”。稍微具体来讲,“消费偏好”、“边际效应”、“刘易斯拐点”以及“巴雷托最优”等等都会发生与“PPP”的关联影响。这是一个关于复杂大系统的问题,绝对不是单因素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计划和市场的交替作用下,前路的演化还有待观察和研究。也就是说不是简单的“是与非”逻辑关系。


      附:《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160期:谈谈GDP

      https://www.guancha.cn/ZhangWeiW ... 388.shtml?s=zwyzxs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2-9-26 19:34:38
ppp用不得,特别是现在,一用中国马上就全球第一了。

GDP使用的几乎唯一目的应该就是观察经济规模,研究就业状况,从而指导宏观调控。什么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用GDP完全就是多余。资源效率的长期趋势将从GDP的趋势中反映出来。而对中短期经济效率的监控,本来就有更好的指标:比如行业数据、比如资金流转速度,比如经理人采购指标等景气指数。

全球经济大危机的关键时刻,统计上还是维持数据口径的一贯性比较好。

而且,GDP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无法分清实物生产和服务业生产,无法定义什么算社会财富生产,大量炒房炒股甚至金融诈骗、黄赌毒活动都被算作正常的社会生产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9-27 00:31:40
rrllqq 发表于 2022-9-26 19:34
ppp用不得,特别是现在,一用中国马上就全球第一了。

GDP使用的几乎唯一目的应该就是观察经济规模,研究 ...
经济规模总量还是要考虑的,问题是这个经济规模总量究竟能产生多大的效益。或者说实际的规模效益的比例是多少:
1、过剩产能只有规模没有效益;
2、先进产能的高负债经营;
3、高精尖技术没有形成产业规模;
4、产业链完整技术含量不高;
5、科研技术投入增加,成果转化跟不上;
6、基础研究跟不上对应用技术的创新的影响以及能设计出来却造不出来等等。
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和内生动力实际上是一环扣一环,没有均衡的发展比例就很难做到均衡有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1-7 15:31:07
点个赞感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12-12 21:54:10
ldjdkj 发表于 2022-9-27 00:31
经济规模总量还是要考虑的,问题是这个经济规模总量究竟能产生多大的效益。或者说实际的规模效益的比例是 ...
1、过剩产能只有规模没有效益;
问题是:谁来定义过剩呢?
——狭隘的西方经济学显然是用资本利得和资本市场的繁荣,用各种商品能否给生产企业获得利润来定义各种商品是否过剩的。但例如本次危机一来,口罩的需求增加了几十上百倍,你说正常事情维持的两倍以上的产能算过剩吗?
——过剩应该是对社会需要,而不是对资本利得的需要。后者会认定美、英不需要制造业,而金融服务的产能反而是不足的,而事实并非如此。

2、先进产能的高负债经营;
按道理,先进产能的高负债经营意味着大量的风险投资,不会影响GDP或者其他指标的科学性。因为从来军工产品都是先进的、没有经济效益的,但从来没有影响这些指标的统计科学性。
——我也很难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什么先进技术和先进产能是真正的浪费?当年F117、图95和核武器浪费了吗?真的世界上有大量的红外线捕鼠仪吗?
——也许高技术的美容整形比较像?

3、高精尖技术没有形成产业规模
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这些高精尖技术还不够高。否则总会形成产业规模的。

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和内生动力实际上是一环扣一环,没有均衡的发展比例就很难做到均衡有序。
这个均衡有个很大的误区:当年90年代中国的发展速度最快,但恰恰是国内最不均衡的时候。中国的产业搞三来一补,大家都忙着和国际的产业链接轨和均衡去了。
——这个国内平衡和国际均衡真的比西经产业经济学说的复杂得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11-16 09:22:18
保持适当的品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