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丑、善与恶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天下人(整个社会)的认知来说的,如果没有美与丑、善与恶相对的价值主体,世间本来就没有所谓美与丑、善与恶,的所以说,在美与丑、善与恶的区分之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的。世间许多东西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低)、前和后等等都是在相对比较之中显露出来的。
后一部分提倡“无为”与不争。以理想中完美的人——“圣人”为例子,来说明要想获得内心的效用最大化,做人应该有有所作为,但不是过分的强妄作为,就是说在付出这一方面上来说“圣人”的劳动或者行为,适可而止,不过分去强妄作为、付出、浪费成本投入,而是应该选择能够四两拨千斤、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以柔胜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方法和技巧来做事;另一方面在心理上不要把付出、投入后获得的回报过分追求的太多、太大、太高,以平常心看待,这样,即使获得的回报不多、不大、不高,也不会因此产生过分失望、失落的情绪,“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所以,能够使自己常常处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平常心状态。
以上这样做,不会因为过度的七情六欲而引起五脏六腑的气血循环混乱,而有序、和谐的气血循环。对于修道者来说,有利于打坐人静时进入更加深入的虚无之境界从而实现身体自身生理上的无为而为获得健康和幸福。
老子又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其实,这里所说的中,正是中正之道,与孔子儒家所讲的中正、中庸、不偏不倚是同一个意思,只是他们之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老子处处强调无过、无为——即不要过多作为;而孔子则是强调无不及,提倡人们应该对于必要、合理的追求有所作为,因此,就不难理解儒家学者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时会说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话,来诱导他们的儒家学生学习知识。
这其实也是它们对于
“道”
从不同角度的两个侧面各执一端的认识引起的不同观点。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125060&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