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供给未能适应需求,那么就不能搞激进主义的改革。相反,如果供给已经适应了需求,那么就可以达到立即改革的条件。
唯需求主义特错大误!
如果企业只为自己营利一味扩大某些人的这种特定需求,而不考虑社会整体的成本,及社会各产业比例之间的关系。
均衡的价格是代表社会的成本以及各产业的一个比例问题,如果是唯需求主义就会发生经济危机。
企业必须遵循社会统一的一个经济核算(在“客观制约诂价”条件下进行核算,也就是进行线性规划),其次企业才是考虑独自的赢利问题,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的问题。
而这个经济核算是什么呢?苏联经济学家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那就是“客观制约成本诂价”(相于西方经济学所说的“影子价格”)。这个价格实际上是反映社会各项业、产业的周期性的比例关系。市场经济的危机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同时也是在满足特别人群某一方面的过度消费),而没有以这个“影子价格”来进行核算从而引发社会各行业的比例失调,引发经济危机,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本来理想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只存在于人口极少社会分工极少的个体农业手工业社会)有一种与“影子价格”接近的趋势,但是现在社会庞大的人口和复杂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个别劳动者或企业的决策者不能完全理解整个经济体系的时候,一切资源和人力的组合都需要用试错法和竞价来挑选。但如果你指望任何现代工业企业的全部成员通过自由的互相交易来完成分工合作,谈判时间可能会超过整个人类历史,甚至永远无法达成谈判。企业家要比经济学家清醒的多,为了最大程度的追求效率,他们不追求虚幻的“最优配置”,而是宁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人类智慧来分配资源而不去指望低效率的市场。这些企业家通常会一定程度上垄断生产资料配置环节(要素市场),而它们的垄断不是以社会整体为基础的均衡衡价格进行成本核算,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而就会引发经济危机。不过由于世界复杂的分工业链环,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可以把种危机转嫁给非工业化的后进国家,东南亚经济金融危机其实也就是这么回事。而现在的中国由于放弃自己的工业体系,也就成了这种转嫁对像,实际上的殖民的。其实现在相对全世界来说,只有一个消费国和消费品生产国,消费就是美国,消费品生产国则是中国。产业相对过剩,也只是相对美国人,中国的很多民众连这种低档消费品都消费不起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4 11:58:3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