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再学习漫笔(27)——谈谈潜劳动与钱劳动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劳动;潜劳动;钱劳动
论坛上有人说我“发明了社会钱劳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我只是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应将“潜劳动”概念引入劳动价值论中》提出了“潜劳动”概念的[详见郑怡然:应将“潜劳动”概念引入劳动价值论中[J],长白学刊,2006,(1)。76—79。]!我只是“发现”现实中“潜劳动”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发明”!网友们一定知道“发现”与“发明”之间的区别,这就不多说了。
有人把“潜劳动”说成是“钱劳动”虽然带有某种人所共知的“贬义”,但对于活到老学到老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我来说,却受到了某种启发!“潜劳动”原意含有可以表现为大量值钱的“劳动”!因而的确也可以称之为“钱劳动”!推而广之,在现实中,各种“劳动”在表现为“钱”的程度上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有的劳动表现出“一文不值”;有的劳动表现出“有所值”;有的劳动则表现出“很值钱”……。这和马克思关于劳动与价值关系的观点非常吻合!下面我又要引用某些人非常反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文版原文,向根本就没有时间阅读《资本论》等马克思著作的快餐式的年轻网友提供想讨论的马克思观点出处,让他们有比较判断鱼目混珠的观点的差异之处!我曾自作多情的认为这是在做好事?!如果能有几个网友回复点醒我,完全没有必要引用原文。我将非常感谢!
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23,65]恩格斯也说:“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尺度,但是它本身是没有价值的。”[20,208]“对于要把人的劳动力作为商品的地位解放出来的社会主义来说,极其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劳动没有任何价值,也不能有任何价值。”[20,218]
2、“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同样,劳动要被看作抽象意义上的人的力量,人类劳动的耗费,首先必须是有用劳动。”[49,186]
“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23,55]
“因为耗费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数。”[23,103]“但是,这种劳动对别人是否有用,它的产品是否能满足别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得到证明。”[23,103—104]
马克思很明确:“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23,54]
3、“社会并不把一个人的偶然的不熟练性变为价值”。[20,331] “价值是私人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的表现”;[20,335] ]“马克思曾经第一个彻底研究了劳动所具有的创造价值的特性,并且发现,并非任何仿佛是或者甚至真正是生产某一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都会在任何条件下使该商品具有与所消耗的劳动量相当的数量的价值。”[22,236]……马恩其实并不认为劳动与商品价值是直接的、绝对的发生关系!而是必须通过交换才发生关系!劳动到底能值多少“钱”是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得到评价的!
当然,有人实际上是不同意我引进“潜劳动”概念的!我完全欢迎他写成反驳文章去发表(至今我尚未见到商榷文章,所以我欢商榷论文章)。当然,也欢迎论坛上讨论。
“潜劳动”概念的引入是源于对马克思所说的“对脑力劳动的产物——科学——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26(1),377]的思考:这句话肯定了三点:第一、生产科学的脑力劳动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可以表现为科学的商品价值;第二、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对生产科学的脑力劳动来说,只有一小部分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得到社会承认和评价并在市场交换中表现为商品价值;第三、商品价值量是社会对生产商品所谓的“耗费”劳动的一种评价值,并不与“耗费”劳动直接相关。但是因为马克思当时只有两种劳动时态概念——现在时态的活劳动和过去时态的死劳动或物化劳动,对于没有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剩余的生产科学的脑力劳动何去何从这个重大理论问题就无法,也没有做出任何说明。我试图引进“潜劳动”概念来说清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的生产资料在现实生产中所起的巨大作用问题。(论证待续)
欢迎挑错补漏质疑。
有人把“潜劳动”说成是“钱劳动”虽然带有某种人所共知的“贬义”,但对于活到老学到老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我来说,却受到了某种启发!
如果能有几个网友回复点醒我,完全没有必要引用原文。我将非常感谢!
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23,65]恩格斯也说:“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尺度,但是它本身是没有价值的。”[20,208]“对于要把人的劳动力作为商品的地位解放出来的社会主义来说,极其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劳动没有任何价值,也不能有任何价值。”[20,218]
2、“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同样,劳动要被看作抽象意义上的人的力量,人类劳动的耗费,首先必须是有用劳动。”[49,186]
“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23,55]
“因为耗费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数。”[23,103]“但是,这种劳动对别人是否有用,它的产品是否能满足别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得到证明。”[23,103—104]
马克思很明确:“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23,54]
3、“社会并不把一个人的偶然的不熟练性变为价值”。[20,331] “价值是私人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的表现”;[20,335] ]“马克思曾经第一个彻底研究了劳动所具有的创造价值的特性,并且发现,并非任何仿佛是或者甚至真正是生产某一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都会在任何条件下使该商品具有与所消耗的劳动量相当的数量的价值。”[22,236]……
我试图引进“潜劳动”概念来说清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的生产资料在现实生产中所起的巨大作用问题。(论证待续)
欢迎挑错补漏质疑。
钱”……。这和马克思关于劳动与价值关系的观点非常吻合!下面我
劳动是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信息、物质以及能量的有机统一的互动过程,是劳动者作为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运用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科学、技术、知识和经验等)和自身的能力(体力+智力)以及自然力来认识、利用或改造自然,以提供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的、精神的和服务的)产品的活动。也就是劳动是人类在意识与思维支配下的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是精神和物质相统一的信息、物质以及能量相结合的活动,这是其他任何动物都不具备的;
人类的过去将来时态的劳动是客观存在的:
(1)、人类通过消费生活资料维持生命并充实自身的体能形成了劳动能力中的体力组分;人类通过实践以及学习先人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等充实了劳动能力中的智力组分(这是人类劳动社会性的重要标志)。人所具有的这些劳动能力首先是以自身为载体将其冻结在本人身体内(冻结这只是形象化用语,实为“体现”!以后用“冻结”一词皆为形象化用语。欢迎提供更科学的用语)。人的劳动能力并非即时形成就即时去发挥作用,而是在相对的将来才去发挥作用的,因而人本身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就是一种潜劳动。可以把劳动者的活劳动本身看作是劳动者将“冻结”(体现)在自身体内的社会性潜劳动(劳动能力)解冻复活为现在时态的流动状态的活劳动过程。
(2)、人类的劳动能力(一种社会性潜劳动)还能够以其他对象为载体而“冻结”(体现)于其上。最重要的载体就是语言文字和劳动资料(工具、手段)。在人类初级阶段,人的劳动能力只能是和人的生命共存的。人一死亡,其劳动能力也就消失。幸而人类发明了语言文字和劳动资料,使得人类已有的劳动能力,特别是其中智力组分能够得以保存、积累、传承并可反复使用等特点。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字,能够将先人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所获得的科学技术知识保存下来(科学技术知识“冻结”(体现)有大量的社会性潜劳动,是智力组分的构成要素),使后人能够很容易通过学习来掌握自人类产生以来所不断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充实自己的智力组分。它也使每一代的人在其暂短的一生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