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货币市场始终均衡(这是下面分析的基础),则m=M/P,其中m为实际货币余额(需求或供求),M为名义货币供给余额,P为一般物价水平。
在时间dt(dt充分小)内,dm=dM/P-(M/P)(dP/P)=(M/P)(dM/M-dP/P)=m(dM/M-dP/P)
按主楼中的定义,mdM/M=dM/P即“铸币税”,mdP/P即“通货膨胀税”。m取决于公众的意愿(即对“流动性”的需求,比如交易、投机等等需求,这又受产出、利率等等的影响)。如果公众持有实际货币余额的意愿下降(实际货币需求减少),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意义上,则必有dM/M<dP/P,即铸币税必小于通货膨胀税。
个人以为,将dm定义成铸币税(政府获得铸币税正是源于公众持有货币),将mdP/P定义成通货膨胀税,似乎更恰当一些,这样有mdM/M=dm+mdP/P,mdM/M是政府从dM中获得的全部好处,它等于铸币税与通货膨胀税之和。如果公众不愿意持有更多的实际货币余额,政府就无法以铸币税的方式获得好处,却可以从通货膨胀税中获得好处。
当然,这些只是个名谓的问题。定义有差别无所谓,关键是要有明确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