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价值,是劳动与价值的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而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原话):“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或者说“价值是被货币(资本)买卖奴役的流通人类劳动。”
因此劳动的价值,等于说劳动相对凝结在商品人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关系?
劳动相对的劳动,这不是重复的么?
商品的劳动价值论是一切“商品相对价格理论”的死敌,包括商品的劳动相对价格理论也与劳动价值论水火不容。
至于劳动与有用性的关系,那是相对价格理论,与劳动价值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相对价格理论能不能推到交换。
正如牛肉与牛屎是异质的。异质的被卖出去的1吨牛屎与1磅牛肉的价值量相同,也就是说两者以这种比例在交换,但两者的有用性是不同的。你不能说因为两者的交换价值(价值)相同,就让某个每个需要吃1磅牛肉的人不吃牛肉,而去吃1吨牛屎。
而牛屎的“有用性”与牛肉的“有用性”是异质的,也就是说“有用性”(使用价值)是不同的,可见价值(交换价值)不是什么具体的“有用性”(使用价值),而是因为有里边包含的相同的劳动时间。
物的“有用性”是物在那种形态下的客观的属性,自然力(包括人类劳动)只是改变其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真正意义的创造物,“创造”只不过是人类的一个语言习惯,这一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就说得很清楚。
某种要素(其中包括劳动)与单一产品的有用性关系(这些都是相对价格理论),根本不可能推到交换关系中。
因此劳动价值论,是商品相对价格理论的死敌,包括劳动相对价格理论,劳动价值论也是它的死敌。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的以价值(交换价值)为目的权力,那么相对价格是不是资本主义的变量?
看看《资本论》中,怎么狠批“劳动的价值”的用语
"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在这里,人们说劳动的价值,并把它的货币表现叫做劳动的必要价格或自然价格。另一方面,人们说劳动的市场价格,也就是围绕着劳动的必要价格上下波动的价格。
  但什么是商品的价值呢?这就是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社会劳动的物化形式。我们又用什么来计量商品的价值量呢?用它所包含的劳动量来计量。那末,比如说,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由十二小时工作日中包含的12个劳动小时决定的;这是无谓的同义反复。 
585
  劳动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卖,无论如何必须在出卖以前就已存在。但是,工人如果能使他的劳动独立存在,他出卖的就是商品,而不是劳动。
  撇开这些矛盾不说,货币即物化劳动同活劳动的直接交换,也会或者消灭那个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才自由展开的价值规律,或者消灭那种正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本身。举例来说,假定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表现为6先令的货币价值。或者是等价物相交换,这样,工人以12小时劳动获得6先令。他的劳动的价格就要等于他的产品的价格。在这种情形下,他没有为他的劳动的购买者生产剩余价值,这6先令不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就会消失,然而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工人才出卖他的劳动,而他的劳动也才成为雇佣劳动。或者工人在12小时劳动中获得的少于6先令,就是说,少于12小时劳动。12小时劳动同10小时劳动、6小时劳动等等相交换。不等量的这种相等,不仅消灭了价值规定。这种自我消灭的矛盾甚至根本不可能当作规律来 586
阐明或表述。
  从劳动分为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一形式上的区别而引出较多量劳动同较少量劳动相交换,这是徒劳无益的。既然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实际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决定,而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活劳动的量来决定,所以这种做法就更加荒谬了。假定一个商品代表6个劳动小时。如果一些发明使这个商品用3小时就可以生产出来,那末,连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也会降低一半。现在,这个商品所代表的只是3小时社会必要劳动,而不是原先6小时社会必要劳动了。
可见,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而不是劳动的物化形式。
  实际上,在商品市场上同货币所有者直接对立的不是劳动,而是工人。工人出卖的是他的劳动力。当工人的劳动实际上开始了的时候,它就不再属于工人了,因而也就不再能被工人出卖了。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没有价值。
  在“劳动的价值”这个用语中,价值概念不但完全消失,而且转化为它的反面。这是一个虚幻的用语,就象说土地的价值一样。但是这类虚幻的用语是从生产关系本身中产生的。它们是本质关 
587
系的表现形式的范畴。事物在其现象上往往颠倒地表现出来,这是几乎所有的科学都承认的,只有政治经济学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