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必要劳动价值论具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它解决了当今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者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到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体力劳动价值论”呢?还是所谓“脑力劳动价值论”?[1]实际上马克思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2]因为在他得出自己独特的必要劳动价值论以后,这个问题就已经自然解决了。如何解决呢?当社会生产力仍处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状态时,几乎所有的体力劳动从总体上看都是“必要劳动”,既然是必要劳动,就有资格将[体力劳动]自己的代价耗费凝结到相应的产品上。但当社会生产力因科技进步而发展提高时,从前作为必要劳动的体力劳动就会变成不再必要,变成多余的了。此时得到认可的是所谓脑力劳动,因为生产力进步主要通过脑力劳动而实现。但随着科技发展的深化、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许多脑力劳动也渐渐地从必要状态变成不再必要了,甚至有时连某些脑力劳动都变成多余无效的劳动。总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在行业分工不能得到进一步扩展的情况下,由于“必要劳动”在质与量上越来越收缩,许多劳动会变成多余无用的劳动。[3]
[1]比如有学者就认为“‘只有体力劳动创造价值’,这是长期以来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解”。(参阅《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研究参考资料》。红旗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26页。)或者在中国某个时期,把贫下中农看作是最重要的劳动者,这也反映了这个错误。
[2]虽然他设定了一个最简单的体力劳动即“简单劳动”做为价值计量的出发点,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劳动价值论就是“简单劳动价值论”;实际上,马克思设置“简单劳动”的目的正是用来说明“复杂劳动”的实际存在。正象我们所知道的,在数学里,任何复杂的数学总是在有了最简单的“0”设置后才得以形成出来的。
[3]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开辟新的劳动力市场,比如大力发展新的产业;这从全球性的第一产业萎缩、第二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的事实中可见一斑。老产业(老工业基地)的就业能力总是不可避免地趋于萎缩,如果一个社会不能随时开创新的产业,那么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发展,就容易陷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