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1-8-30 12:42:35
我不是追星族,我不学术自恋,也不学术自卑。别人要怎么样,与我无关。英雄对你而言,总是第一个的开场白是,来将通名,莫非是无名之辈?孙冶方奖获得者在你的阅读视域内当然也属于无名之辈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2:45:32
你知道休谟公理吗?名气论可不是偶的原创,休谟要找偶麻烦的~~~

我只知道诺贝尔,不知道孙冶方
在你眼里,孙冶方比诺贝尔更有名气,
诺奖是自慰,孙奖是ML,是吗?

你的确不自卑,但有些自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2:49:25
我也只知道宇宙有神圣意识形态大法——自由市场经济逻辑,别的一概不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2:51:28
我也只认可批判的尺度,而非是西方的唯一尺度。
除了西方世界主义,这个宇宙还有别的物质存在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2:51:48
正如哲学家培根所说:浅薄的哲思让人倒向无神论,深邃的哲思使人回归宗教~~~

马教在我朝传播这么多年,你有酱紫的想法,不奇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2:56:58
西马呢、后东欧马呢、日本马呢、台湾马呢?这就是你的推理逻辑?碑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2:57:58
我在怀疑你是否区分信仰的马克思和学术的马克思?这个很难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2:59:19
地心说本身不是宗教,把地心说当绝对真理就是宗教的悲剧了
这就是我的逻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3:01:36
祖上可否是秦姓?莫须有是祖传秘方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3:04:04
莫须有是弦理论的东东哎
这你也知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3:07:41
将跑题进行到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3:09:48
随便你跑到哪里,都抬不过一个理字
准确地说,是天~~~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3:12:36
还有神谕呢,看不见的手就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3:12:5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3:16:49
汉语的完全表述天理良心,皇天后土,万法归一,道统不变。也怕你不明白?
满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3:18:29
yiweiluoye 发表于 2011-8-30 13:16
汉语的完全表述天理良心,皇天后土,万法归一,道统不变。也怕你不明白?
满蓬?
这回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一些也不懂了
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3:26:18
世界金融与经济危机和经济学模型
一、金融危机和经济学家的角色定位
世界金融市场的崩溃引发了一场对经济学界的系统性批判。在过去的30年里,经济学家一直从事研究且信赖的经济模型基本上忽视了一些关键因素(比如决策规则的异质性、对预测结果和策略的修正性以及社会的变动性),而这些关键因素影响了金融产品的绩效和其他市场的供应情况。与此同时,主流经济学家的工作排挤了对当前金融危机主要成因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对这种系统性危机早期指标以及防范其发展到世界性危机潜在方法的科学探索。实际上,通过查找宏观经济和金融学术文献可以发现,系统性危机(即导致全球经济崩溃的危机)爆发的概率似乎更像一个脱离于我们的经济模型之外的未知的、非现实的事件。大多数经济模型并不能对此种危机做出解释,也不能提出解决这种危机的有效策略。在标准模型背后隐含的观点是,市场和经济是趋于内在稳定性的,两者偏离这种稳定和均衡只是暂时的。因此,我们高估了市场纠正失衡的能力或者至少是低估了这种纠正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对于系统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多数经济研究者都没有对决策者提出警告,同时也忽略了这些工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随着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演变,经济学家们除了放弃自己的模型及其对市场的信任之外已经别无选择,他们“仅能”提供常识性的经济意见,建议采取大规模的ZF干预方法。关于这种失灵的一种解释是回到专业的方法论根源上。那些声称最关注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学者的流行世界观,可能都具有短视性和误导性。它减弱了经济学家在个人既定选择问题上的最优决定研究,这种研究的危险在于它偏离了经济体系的动态轨迹(有时是不稳定的)。如果缺乏对动态经济(尤其是金融)过程的充分认识,人们就很有可能将影响经济制度(特别是决策)的重要因素遗漏掉。对标准和传统经济模型的使用往往导致研究者忽视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而对关键角色协调性的忽视可能导致系统性故障的出现。经济研究者已经被吸引进一个次优的均衡中,他们的研究工作已不再是直接满足社会最迫切的需求。与我们社会最相关的经济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因此,经济学界应承担当前危机的部分责任。我们没能为良好的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尽可能多的观点和知识(这里尤其强调金融市场)。那些研究出理论模型进而应用于实践的金融经济学家们,都很清楚其模型具有严格、高度脱离现实的假设或限制条件,而这些假设或限制条件又不得不设定以确保模型的稳定性。Colanderetal(2009)认为,金融经济学家们没有提醒公众经济模型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其中存在很多可能的解释:一种解释是金融研究者们缺乏对其模型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的了解,当然这并不是一种合理的解释。反过来说即使果真如此,那么对于那些顶尖聪明的金融经济学家而言,他们也应当清楚其模型的局限性所在。另一种解释是经济学家们认为向公众提醒这些模型的脆弱性并不是他们的工作所在。然而我们认为,“经济学家以及其他所有的社会科学家,都有向公众传达经济模型的局限性以及其研究存在被潜在误用可能的道德义务”。
二、经济学以及经济政策的结论
根据经济学家的观点,最近几十年是属于放松管制和私有化的时代,几乎没有其他社会科学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然而结果是复杂的。到目前为止金融市场是最重要的,但是供给恰恰是证明放松管制或私有化并没有为市民带来所承诺好处的一个实例。因此我们需要新型管制,但这并不一定必然意味着更多更好的管制。在这方面可能会提到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金融危机最不良的后果之一是,那些应该对类似瑞士瑞银等大银行的失利负责的人却并没有承担全部责任。ZF干预的结果使得本应该对损失至少承担部分责任的人都免遭损失了。同时,它也产生了错误的激励:它诱使私人决策者接受过大的风险。现在(至少)有两套方案可以用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一种方案就是将这些银行分解成更小的单位,以使银行的破产不会对各自国家产生重大的问题,就像现在的小型私人和公共银行的情况一样;另一种方案就是找到这些银行的破产规则以维护客户的利益,进而维护金融系统的信誉,但这会使得股东损失掉所有的钱财和高层管理者失业。金融经济学家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制定出相关规则来解决这个重要问题。第二,当前危机和八年前的新经济危机一样,许多退休者失去了部分有些甚至是其全部的资本退休金。以资本为基础的养老金一直都是由经济学家们来推动的,因为它不仅具有较高的回报而且相对于即付养老金而言又是更安全的,而后者是与政治风险联系在一起的。更全面地讲,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ZF在社会中的正确定位问题。传统公共财政关注市场失灵而忽视ZF失灵。反过来,公共选择理论则强调ZF失灵而(至少经常)忽视市场失灵。一种理性的方法将既考虑市场失灵又考虑ZF失灵,相比较许多公共选择学者认为恰当合理的要求,它可能会分配给ZF仍然有限的但更具深远意义的作用功能。然而,无论经济学家如何认为,ZF在民主、政治决策中的定位将会分别由公众或者其代表来履行,而在那些名誉已经相当受损的经济学家看来,他们将不得不努力工作以进一步相信ZF的角色应该会被保持在有限的范围内。最后,至少对许多欧洲国家来说,在金融部门和其他生产产品的经济部门之间寻找新的平衡成为一种必需。纵然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但是我们也不应该遗忘一些基本的经济教训。首先,除了必须克服当前危机之外,我们应该考虑到政策的长期后果。充满危机的时代以及巨大的公共“投资”计划,都成为寻租和游说的理想环境。其次,历史告诉我们严重的经济危机会诱使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一个国家越小,它受这些措施伤害程度就将会越大。因此,即使传统经济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建议,比如如何在当前危机中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这也并不是否认经济学家没有在理论中满足普通公众以及我们自身期望的事实,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否则恢复经济学的公共声誉将是不可能的事情。另一方面,至少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的新发展表明,经济方法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完全可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不需要新的经济学,但我们必须将可用的(和扩大集合的)工具应用于我们的科学,以便得到有助于解决当前问题的合理答案。

作者:弗里德里希?施耐德,奥地利约翰开普勒林茨大学经济系;格布哈特?科什盖斯奈尔,瑞士圣加仑大学经济系,摘自《南大商学评论》:经济学版(南京),2010.第16辑
原文约13300字。原题《世界金融与经济危机:对经济模型的评判与修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3:43:42
“传统公共财政关注市场失灵而忽视ZF失灵。反过来,公共选择理论则强调ZF失灵而(至少经常)忽视市场失灵。”
那么,新~~~~古典主义呢?

辩证法式的两面性分析并不能给我们如何平衡市场与ZF提供有意义的指导意见。

还是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概念更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如果自由的状态是最好的,为何人们还要进入工厂,接受各种制度的安排?
而工厂的各种制度,又是根据什么来制定呢?(想一想螳螂杀夫的故事)

列宁也曾把社会主义比做一个大工厂,这种比喻的问题就在于,世界上的百年老店少之又少,没有什么万世基业。列宁的大工厂大到了不能倒,最终就会阻碍进步。

自由选择,是先验性的原则,
就像先于任何法律制度的存在而存在的“天赋人权”的观念,
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承认。
所以,有了《世界人权宣言》(注意,不是什么“人权法”,这里的用词是很考究的~~~)

另,前苏联与东欧国家宣称,他们不承认,人类先天的具有这样一种权力。
所以,我完全能理解楼主的想法~~~
说到底
你不承认,就不承认好了
螳臂当车,蚍蜉撼树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8:51:30
无疑,中国主流经济学要给我们开出的药方是,我们必须首先退回原始的自由竞争状态,然后经过人吃人,然后再“吃”出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幸好,人类文明的进化已经将我们推到了一个不可能退回去的位置。在当下中国,市场原教旨主义遮蔽的问题远比他们说出的真理要多得多。  主流经济学曾经自鸣得意地宣称要从权力手中“骗出一个新体制”,但事实证明,在这个涉及十数亿人口的规模宏大的智力游戏中,真正受到愚弄的是大众。昔日沉默的、原子化的个人被迫以大众的姿态在郎咸平事件中现身的事实,有力地提示我们:“渐”而不进的中国改革,可能正在重新跌进一个古老的制度陷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19:15:32
诺贝尔经济学奖已成为恐慌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变得越来越赶时髦了,目前是什么问题最热,什么问题让欧美最恐慌,它就把诺奖授给研究这些问题的早期研究者,丝毫不考虑学界的影响力与感受力。由此看来,学者们在诺奖评审委员会里可能愈来愈被边缘化了。今年的三位获奖者是研究失业的,MIT的PETER DIAMONG,美国西北大学的Mortensen以及LSE的Pissarides三位中了大奖,诺奖表扬他们在就业失业机制方面的贡献。诺奖委员会的评审结果让学界真的是很难堪,因为学界对学术论文质量的评选自有自己的一套机制,比如最重要的指标当然是论文的引用率了,而从这个角度来看,获奖者的几篇代表作引用率都不是太高,Mortensen-Pissarides的代表论文引用率只有340次,高吗?
  今年的获奖者因失业恐慌而获奖?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目前的诺贝尔经济学者已变成恐慌奖了,什么问题让西方世界最恐慌,研究此问题的牛学者就有可能获奖。比如今年欧美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失业问题了,刚刚渡过金融危机的欧美国家,目前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明星总统OBAMA虽然采取数种措施但效果很不明显,不但支持率大幅度下滑,前哈佛校长,OBAMA的经济顾问主席SUMMERS也因此而丢了工作。如何解决失业问题,就业市场的机制就是一个大热点问题。其实失业也是欧美普遍百姓与ZF高官们最担心也是最害怕的问题,普通百姓担心丢掉了工作,ZF高官担心失业率整不下去。
  去年的学者因气候变暖等“公地恐慌”而获奖?
  去年的经济学诺奖也一样,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对气候、海洋等这些类似公地性质的问题如何处理一莫莫展,哥本哈根会议变得了扯皮会议,面对人类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各国都从本本主义出发自己绝不让步,与此相反的都希望别人让步。经典经济学有一种观点,那就是“公地悲剧”,公地正因为它的“公”,一般只能引起悲剧。如果气候、海洋这些公地性质的问题真要是变成了悲剧,人类也真就将灭亡了。OSTROM老太太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在研究公地悲剧,研究如何才能让公地悲剧变成公地喜剧。老太太在“公地”研究方面贡献卓著,但在经济学牛期刊上几乎没有象样的论文,但还是照样收获了经济学的诺奖。这个估计是她做梦都没有想到。这个她几十年痴心不改一直研究该问题,在某一天给她突然带来了那么大的一个礼物,这个结果充分说明,如果一个学者单纯盯着大奖,最后的结果是难以获奖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前年的学者因恐吓人类经济危机而获奖?
  再者就是OSTROM之前的KRUGMAN,一直用他的那个乌鸦嘴在唱衷亚洲经济奇迹,拚命喊“狼来了”,等到全球真的狼来了,他也就修道成仙收获成果了。
过去的诺奖更多地授予对经济学界发展的贡献
  人类对经济危机的恐慌、对气候变暖的恐慌、对高失业的恐慌成就了上述的研究者。早期的诺奖评审更看重学者对经济学这个学科本身的贡献,比如去年去世的SAMUlSON,创造性地在经济学中引入数学,并把微观与宏观经济学集为一体,这些内容对经济学科的发展贡献很大,但真要讲他对现象问题的解释力与贡献,还真难说。类似的获奖者多了去了,G.BECKER把经济学进行扩展,比如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婚姻家庭抽烟等问题,使经济学帝国主义发扬光大,SEN专门研究福利经济学与灾荒,号称研究穷人的经济学,也获得了诺奖。上述学者研究的并不是热门现象问题,他们的贡献更多的是对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方面进行了诸多的贡献。
诺奖评审标准的改变有好有坏
  而近几年的诺奖委员会估计是变了,调整风向标了。如何来评判这种风向标,应该是有好有坏。在某种程度上,这样做也是一种纠偏。近年来经济学有一股极不好的风气,那就是数学化。因为诺奖没有数学,于是乎数学家们就把经济学作为登入诺奖的阵地,经济学诺奖有不少双栖类人物获奖,他们本身更重要的是研究数学而非经济学,数量还真不少。如果你看一下目前知名经济学者的背景,不少人本科是学数学的。NASH过去就是学习数学的。经济学诺奖的数学化,更让那些数学基础弱的经济研究者绝望。于是乎,经济学牛期刊的论文变得了数学竞标赛,大家都比着用高深的数学。这样的结果副作用也是极明显,数学毕竟是高度抽象化的东西,要进行无数假设,无数的简化,而现象世界是那么的复杂,单纯几个变量,几个模型想来解释这个复杂的现实世界,太难了。所以导致那些专攻数学的经济研究者离现象问题越来越远,他们的理论在解释现实现象时越来越不靠边。经济学毕竟还是一门解释经济问题的科学,这是它的本位职能。诺奖委员会的评审专家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是有点道理。

  RES这次牛大了

  这次的诺奖让一个期刊牛大了,这就是RES,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因为三位获奖者的成名作都发表在该期刊上,PETER DIAMOND最有影响的名作"wage determitation and efficiency in search equilibrium",发展在RES 1982年第49卷第2期上;Mortensen and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成名作” 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in the Theory of Unemployment”发表在1994 年第61卷第3期上。RES期刊也是欧洲人办的最好的经济学期刊,全球五大经济这顶级期刊,欧洲只有其一,其他四个是哈佛大学办的QJE,芝哥大学办的JPE,美国经济学会办的AER,美国计量经济学会办的ECONOMETRICA。
  MIT的DIAMON这次出了场恶气了。

  MIT的Peter A. Diamond四月份被OBAMA提名为美联储顾问,8月份却被参议院以“能力不够”驳回,这次的获奖也让70岁的DIAMOND老脸也找回颜面。看来美国这个号称最看重能力的国家也由于党派之争,能力高下不分,搞起了恶性的“党派亲”。美国也有美国的难处,任人唯亲,不独中国有,是全人类的困境。来源:中国企业家  作者:郑风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30 20:48:11
中国经济撑破西方经济理论
    中国经济9个月以来的表现让很多西方语言家们成了"变色龙"。今年1月,《柏林日报》曾就中国经济现状评论说,中国经济在颤抖;到了3月,该报以"可能还到不了6.5%"为题说,8%的增长率似乎只是一个好运的神气数字;其后,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增长,改说"中国经济仍处在全球优势地位";如今,该报称,"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经济学教授尼尔森2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着"中国怀疑论",认为中国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就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初,还有人提出"中国经济将面临最大灾难"、"中国奇迹行将结束"等论断。但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却总能把那些经济专家们的论断打破。其中最重主要的原因就是西方经济模式都是建立在它们的国情、制度体系基础上,而中国的情况与西方有着很大不同。用西方的经济模型来判断中国往往行不通。尼尔森表示,西方人总是有几个问题想不明白:一是中国的发展为什么具有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免疫于政治、社会等问题的影响,尤其是中国从上到下都能意识到稳定的重要性;二是中国发展的速度,西方经济学界常有这样的尴尬,经济学家在引用一些数据来分析中国时,那些数据其实早就过时了,中国发展的速度快于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速度;三是中国的内需,中国的地区不平衡到底是发展的桎梏还是潜力所在。  瑞典《每日工业报》记者埃德斯特罗姆说,瑞典经济基础雄厚、就业群体不大,且有较为健全的福利体系,所以才确立了"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模式,这也是为什么瑞典可以在气侯问题上保持高调的原因。但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仅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几乎相当于半个瑞典的人口,并且仍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中国来说,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埃德斯特罗姆说,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并接受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处于嫉妒或是担心的心理,人为设置障碍去打压中国,无论成败都可能引火烧身。话让别人去说,日子自己过好"。 法新社报道中国经济时曾援引专家的话把中国称为维持当前世界经济"一个必不可少的齿轮"。在中国公布第三季度GDP之前,西方一些财经媒体、大通讯社纷纷提前预报这则新闻,许多媒体还找专家进行了各种预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东亚问题学者马丁?雅格斯2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西方媒体、投资家、股市盯着"中国GDP变量",表明中国的这些数字不但具有中国意义,还具有世界意义。"中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长8.9%这个消息对欧洲美国来说都是一个积极的消息"。对于一些媒体将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称为"激素型"增长,雅格斯说,中国目前选择的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经济战略,中国的经济战略是由中国的传统文化、体制、思想等凝聚的产物,跟西方确实不同,而中国模式是这个世纪最值得研究的话题之一。在很多人看来,第三季度GDP数字还可能涉及中国经济模式地位变化、国际声望涨跌。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西班牙埃菲社记者就追问中国官员:通过您刚才发布的这些数据,您能不能告诉我们,中国在年底会不会在GDP总量上超越日本?马来西亚《沙巴时报》在一篇报道中说,经济学家预测,本周中国发布GDP数字,会继续缩小与日本的差距,后者第三季度可能只增长1%。预计中国在2010年或2011年超过其亚洲对手日本,坐上后者已占据40多年的位子。 德国《世界报》网站上,网民对中国GDP增长的议论五花八门。网民亚纳德夫认为,中国终将以"最好的道路"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我们必须向中国学习;网民尚科写道,中国的任务艰巨,它有4亿人口每年收入少于1美元(数字与中国的数据不符--编者注)。名叫瓦特尔的网友则称,这是一个自己欺骗自己的美好数字,如果增长停止,中国将很可怜。 日本《读者新闻》说,中国的内需将牵引世界经济,也会对日本经济造成良好影响。美联社则援引专家的话说,中国复苏的影响主要在于提振全球信心,而不是实际推动增长,"除了初级产品外,世界其他地方获得实惠相当有限"。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说,中国经济正在回暖,各项经济政策发挥了作用。但现在我们就像一个经济危机下的大病初愈者,身体仍很虚弱,需要的是健康的慢跑,不是百米冲刺。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并不深刻,分析中国时经常不是吹捧就是贬损。对外界的夸奖和质疑,我们应该抱着一种从容心态:话让别人去说,日子自己过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2 15:20:39
一个人人都能够理解的理论,其本质上必然是肤浅的;
同样,一个在世时就声名显赫的人,大抵不会是一个流传青史的哲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2 16:34:16
以你的轻佻标准判断一下,下文中的说法如何?


深奥的学说和流行的信念

任何研究人类行为和历史变化的尝试都必须极大地考虑到人的智力差异的事实。在创造新的观念并构造复杂的思想体系的哲学家和学者与根本无法掌握最简单的事情的笨拙的傻瓜之间存在许多层的差异。我们不知道智力的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可是我们必须承认它们的存在。不可能把它们说明为由环境、个人经历和教育的不同所造成而消解它们。毫无疑问它们的根源在于个体的内在差异。

只有少数精英有能力接受更加深奥的思想。大多数人面对更加深入的蕴涵或者有效推论的问题时根本就无能为力。他们无法掌握基本的算数命题之外的内容;数学的大门对他们是关闭的。试图使他们理解棘手的问题和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他们对于听到或者读到的一切都笨拙地简化和歪曲。他们篡改并错误表述命题和结论。他们把每个理论和学说都转化得适合他们的智力水平。

天主教义对于纽曼红衣主教(Cardinal Newman)和对于轻信的信众有不同的意义。达尔文的进化论也不是人们通常说的“人是猿的后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不是广大群众以为的泛性论。一切社会、经济和政治学说都有两个版本。一切学说都至少以两个不同的而且对立的形式被传授和接受。深奥的学说和流行的学说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由于对学说的研究本身不是目的,它对于流行的学说要给予对于哲学家的学说和著作同样的关注。当然了,流行的学说偏离了学者和科学家的逻辑严密的审慎的理论。它们是次要的,不是主要的。但是由于社会学说的应用需要公众舆论对它们的认识,而且由于公众舆论必然采取学说的流行版本,对后者的研究的重要性不亚于对完整严格的学说的研究。对于历史来说,一句流行的口号有时候可能比学者们表述的观念传递更多的信息。有一些流行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信仰十分自相矛盾显然无可辩护,没有哪个严肃的思想家胆敢系统地表述它们。但是如果这样一个信仰引发了行动,那么它就和任何其它运用于实践的学说对于历史学研究同样重要。历史学不可将其研究局限于正确的学说或者在学术著作中清晰表述的学说;它必须研究所有决定人类行动的学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2 16:36:11
这一段又如何?

一个著名的、经常被引述的说法是:“管得最少的ZF是最好的ZF。”我不相信这是对好ZF的职能的正确描述。ZF应当做需要它做的一切——-建立ZF就是为了做这些事情。ZF应当在国内保护个体免受匪徒的暴力和欺诈侵害,也应当保护国家不受外敌侵犯。这些是自幼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中的ZF职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ZF当然是集权的,没有什么不在它的管辖之下。但是在市场经济中,ZF的主要职能是保护市场经济免受国内外的欺诈和暴力得以平稳运行。
  
  那些不同意ZF职能的这个定义的人们可能会说:“这个人仇恨ZF。”没有什么比这个说法更远离真实了。如果我说汽油是非常有用的液体,有许多用途,但我却不会喝汽油,因为我认为汽油不是用来喝的,我并不是汽油的敌人,我也不恨汽油。我只是说汽油对于某些用途十分有用,但不是全部用途。如果我说抓捕杀人犯和其它罪犯是ZF的责任,但是经营铁路或者为没用的事情花钱不是它的责任,那么我并不因为宣称它适合做某些事情不适合做另一些事情而仇恨ZF。
  
  据说在目前的状况下我们不再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了。在当前状况下我们实行的是所谓的“混合经济”。作为“混合经济”的证据,人们指出许多企业是由ZF所有并经营的。
  
  一些机构和企业无疑是由ZF经营的。但是这个事实并没有改变我们的经济制度的性质。它甚至也不意味着在原本非社会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中有了“一点点社会主义”;这是因为ZF在经营这些企业的时候服从于市场力量,这意味着它服从于消费者。ZF——举例说,假如它经营邮局或者铁道——必须雇用人们在这些企业工作。它也必须购买经营这些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和其它东西。另一方面,它向公众“出售”这些服务或者商品。然而,即便它采取自由经济体制的方法经营这些机构,结果却总是赤字。但是ZF能够弥补这些赤字——至少ZF人员和执政……人员这么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2 16:39:07
那么,圣经呢?
因为恩格斯把资本论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随便翻阅一下人文哲学的思想史,你的两标准成立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17 07:24:34
除了那些死硬派哈耶克主义者外,大家似乎都明显看到是2009年的那轮全球同步刺激计划阻止了另一场大萧条的到来。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62960&page=1&from^^uid=963
今天欧美的债务危机,与09年的“同步刺激计划”有何关联?这种凯因斯主义只是一种鼠目寸光的东西,因为它往往只看到危机时所呈现出来的需求不足问题,而没有看到(或忽视)造成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17 07:31:18
马克思的东西根本来说是想让ZF主导与包揽社会事务,从而替社会安排一切,这种在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因而最容易迷惑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根本很不通的,因为ZF并不是“超人”,它本身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所带来的问题,要比它没有插手的时候所具有的问题更复杂更难办更麻烦,单单对ZF本身的治理,就够复杂麻烦了。
危机并不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而是ZF所管制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17 12:32:31
yiweiluoye 发表于 2011-8-28 16:08
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对策的一种可能性

一、21世纪初高度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国内和国际经济 ...
请问您的这些内容是自己研究的还是引用的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17 14:57:29
一种政策岂能保百年?不过是一时之需罢了,经济在发展,经济理论必然也会再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20 20:42:15
对策部分纯属自己的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