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9458 4
2011-09-03

马克思的资本定义何为是正确的?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486页,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所以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20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克思第一个科学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并进而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恩格斯对此作了高度评价,他说:这个区别提供了一把解决经济学上最复杂的问题的钥匙(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2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资本是依靠剥削工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但物本身并不天生是资本,只有当它们成为资本家的私人财产,并用来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生产出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所以从本质上说,资本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资本,总是体现在物品上,通过一定的物表现出来,这种情况使人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似乎这些物品本身天然就是资本。因而历史上和当代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把资本说成是同生产工具一起出现的、超越历史的范畴,否认资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而将资本主义解释成为一种永恒的社会制度。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资本概括起来不外两个部分,即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和以劳动力形态存在的资本。马克思依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  由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构成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参加生产过程,其使用价值以不同形式被消耗掉。但不论生产资料价值转移的方式如何不同,它们只能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它们的价值在进入生产过程以前,就已经由生产它们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的只是使用价值,而它们的价值只是在新产品中再现出来,因此生产资料转移到新产品上的价值决不会大于它们在参加生产过程时被消耗了的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因此,马克思把生产资料构成的资本称作不变资本,用c表示。
  虽然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有的价值量,但并不排斥生产资料有发生价值变动的可能。当生产某种生产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时,或是由于新的发明使同种生产资料可由较少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原有的生产资料就会贬值,因而转移到新产品上的价值也相应减少。但这种价值变动,是在生产过程以外发生的,并不会改变不变资本的性质。 资本中以劳动力形态存在的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不存在价值转移问题,因为劳动力的价值已经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并被工人消费掉,不可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部分劳动力的价值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工人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作为具体劳动,它改变生产资料的物质形态,使一种使用价值变成另一种使用价值,并将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作为抽象劳动,它创造出新价值,这个新价值既包括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用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还包含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从而使这部分资本量发生了变化。所以马克思把它称为可变资本,用v表示。
  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以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为依据,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大意义。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1.使剩余价值理论更加完善和科学  。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阐明了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并不是由他垫支的全部资本创造的,更不是由其中的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即工人的劳动力创造的,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使剩余价值理论更加完善和科学。2.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实程度  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实程度。既然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此在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当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更不应同不变资本相比,而是应当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又叫资本主义剥削率,能准确地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3.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奠定理论基础  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及其历史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再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的分割理论,这些对于研究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黑人贸易:一本万利的买卖

始于1442年,当时,航海家亨利王子的两位船长将12个非洲奴隶带到里斯本。奴隶制这时在非洲已是一个固定而又普遍存在的制度。战俘被迫成为奴隶,债务人或犯有严重罪行的人也沦为奴隶。但是,这些奴隶通常被当作家庭中的一分子;他们享有明确规定的权利,他们的身份也不一定世袭。但在欧洲奴隶制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制度,并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它从一开始就主要是经济性质的,所以,古典时代,奴隶们被迫在矿井里一直劳动到死。当欧洲人开始大规模投入非洲的奴隶贸易时,种族主义又加强了这种非人格性。该阶段始于151O年,当时向新大陆运送了第一船非洲奴隶。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大约40个欧洲要塞分布在西非沿岸;它们用来防御敌对的贸易国,用来关押等着运过大西洋的奴隶。奴隶贩子最典型的航线是三角形的。第一段航程是满载货物的船只从本国港口驶向非洲;这些货物有:盐、布匹、火器、五金、念珠和朗姆酒等。然后将这些货物换成由非洲当地人从内地运到沿海地区的奴隶。再把这些不幸的受害者装进条件恶劣的船舱,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运过大西洋,目的地新大陆。 由于贸易风的盛行,「中央航路」的航行通常是速度快、时间短。然而,在这一航行中,奴隶的平均死亡率从10%至55%不等,它取决于旅程的长短、流行病的出现次数和奴隶待遇的好坏。奴隶的待遇几乎都一样:难以忍受的拥挤、令人窒息的炎热和少得可怜的食物。饮食标准为每24小时供一次玉米和水。如果奴隶绝食,就会遭到鞭打;若鞭打不奏效,就用通红的烙铁强迫他们进食。由于奴隶通常处在肮脏的环境中,因此,当流行病爆发时,为了防止疾病传播,生病的奴隶便被拋进海里淹死。奴隶不愿忍受痛苦而跳海的事情屡屡发生。的确,这种事在当时非常普遍,因此,不得不在甲板的周围装上网,以防自杀。

  在此之前,即从内陆到沿海的行进中,奴隶的死亡率还要高。突击队为寻找强壮的青年男女而掠夺村庄、拆散家庭。俘虏们被迫从早到晚在酷热和大雨中赶路;他们穿过茂密的丛林或干燥的平原,忍受着使人不得安宁的昆虫叮咬的痛苦。如果他们筋疲力尽,走路踉踉跄跄,就会遭到毒打,如果他们实在走不动,就会被一刀杀死或一棍子打死。到达沿海地区的幸存者则像牛一样一丝不挂地被赶进市场。然后,他们又被烙上公司或买主的名字,赶进要塞,等待着运过大西洋去。奴隶贸易给欧洲资本主义提供了巨额的资本原始积累,对美洲的开发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对非洲却是一场深重的灾难。首先造成了非洲人口的惊人损失,有人认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1000万名,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有3500万到4000万人,而间接的损失多达1亿之多。使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由1500年的11%下降到1900年的6.8%。在贩奴殖民者的唆使下,非洲各国或部落之间经常发生争夺奴隶的战争,许多村庄被劫,城镇衰落,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使非洲社会倒退了几百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9-3 16:44:47
黑火把:《十字架上的岁月:美国黑人奴隶制经济学》
1620年,美国的奴隶来源基本上都是通过贸易得来,很少是本地出生的。到美国独立革命后,这一比例缩小至20%,1860年时,该比例仅有1%。但奴隶贸易规模的减少并不等于奴隶数量的下降,相反,由于奴隶人口的高自然增长,到1860年,已经有大约384万的黑人奴隶生活在美国南部,超过南方总人口的一半。奴隶制对南部奴隶主的投资策略有明显影响。在亚拉巴马、佐治亚、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和南卡罗来纳,将近60%的财富为奴隶,而土地和农用建筑所占比例不到三分之一。在城市中,他们中的很多人从事手工技术,包括木工和石工,一些奴隶甚至还成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农村,奴隶也在熟练工种中占有很大比例。在大种植园里,奴隶从事着手工劳动和低水平的管理,然而,他们也拥有高级管理职位[5]。男奴之所以不能选择法律、政治和教育等高级职位,主要障碍是奴隶没有土地所有权。奴隶不是一个无差别的群体。相反,他们形成了一个与职位金字塔密切相关的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1971年,在编辑《美国经济史的重新解释》一书过程中,福格尔和恩格尔曼发现奴隶制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研究的结果令他们吃惊。福格尔和恩格尔曼的研究表明,黑人的职业分布是多样化的,黑人可以习得现代社会所需的技能。没有人身自由和土地所有权的奴隶仅是不能获得企业家的经验,并且无法从事法律、教育等高等职业。奴隶的跨区域流动和农场的西迁并不是旧南方土地地力衰竭之结果,而是由于农作物需求的变化。新南方土地恰好适合生产新作物。西迁还受到技术进步之影响:他们竟然发现奴隶制是有效率的,这与流行观点并不相同。1974年,罗伯特·福格尔与斯坦利·恩格尔曼推出了其成果:《十字架上的岁月:美国黑人奴隶制经济学》。对奴隶制的赢利性和可行性,总体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悲观的,主要代表学者是南方史学家乌尔里克·菲利普(Ultrich B.Philips)以及属于“菲利普学派”的瑞姆斯戴尔(Charles W.Ramsdell);一种是乐观的,主要代表学者为历史学家格雷(Lewis.C.Gray)和肯尼斯·斯坦普(Kenneth Stampp)。

表3-2 学者们对剥削率的估计
         福格尔和恩格尔曼        兰塞姆和萨奇(R.L.Ransom and R. Sutch)        维德(R.K.Vedder)
         所有使用奴隶的农场        大种植园        所有使用奴隶的农场        大种植园         
奴隶的边际产品价值(美元)        73.98        85.80        62.46        78.78        85.76
减去奴隶的生活费用(美元)        34.13        42.99        28.95        32.12        30.00
等于奴隶被侵占的收入(美元)        39.85        42.81        33.51        46.66        55.76
剥削率(%)        54        50        54        59        65
  资料来源:转引自(美)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赛尔:《新美国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6页。
为了最大化奴隶所创造的收入与奴隶所得的差额,奴隶主有动力使用暴力。因此,鞭打、当众凌辱以及剥夺权利可能一道构成奴隶主的主要惩罚手段。福格尔和恩格尔曼主要考察了四位学者对奴隶制的指控。废奴主义者克雷(Cassius Marcellus Clay)从道德角度出发声称奴隶制是世界上最深的原罪,是人间地狱。观点包括:第一,奴隶制是一个无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原因在于奴隶制“使土地资源枯竭”;与白人相比,奴隶工作不熟练,也没有干劲,工作的质量和数量都不高;奴隶制是惰性的根源并且对所有行业都具有破坏性,该制度使大量的奴隶主变为懒人。第二,奴隶制阻碍了经济增长。到底如何看待奴隶和奴隶制呢?福格尔和恩格尔曼指出如下要点:第一,奴隶并不是无能、懒散的代表,而是具有同白人一样的能力,甚至比白人做得更好。奴隶为种植园带来了规模经济。第二,为了种植园的利益,奴隶主对奴隶有一定的剥削,但不是很大。奴隶的生活状况也不是很糟。第三,奴隶制是有效率的,不会自然消失。
白奴:马克思研究的空白点

此处的白奴,即契约奴隶。随着欧洲外来移民到美国来不需要以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来换取路费,大多数移民选择了自由。《白奴》由美国史学家和小说家理查德?希尔德烈斯(1807—1865)所著,是一部控诉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美国蓄奴制的作品。《白奴》提供了美国南方奴隶制由全盛接近衰落时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对那段历史能产生极切身的感性认识。尤其是,作者着力刻划了“白穷汉”这样的夹缝中的阶层,避免将当时的社会简单看成由两个截然对立的阶层构成。菲利普出版了两本书:《美国黑人奴隶制》(1918)和《旧南方的生活和劳工》(1929)。这是美国研究黑人奴隶制的开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3 19:25:26
标题中黑火把指的是黑人奴隶在种植园夜晚劳动时为照亮自己所高举的火把,照亮范围极其有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3 19:47:35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用浅显的话来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  训诂学。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饺子即交子

交子,是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发行的货币。初始发明人为成都知府张咏。被认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公元1024年出现的北宋交子是中国和世界最早流通的纸币,它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史上的巨大进步,也在世界货币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直到1690年欧洲瑞典才出现才出现纸币,可以说中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领先了欧洲五六百年。研究交子的起源、流通过程和消亡,对了解纸币的发生、流通原理、币值规律以及ZF在金融法制方面的作用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宋交子的出现与北宋出现的钱荒有关。
北宋的商品经济活跃,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需要货币量的高度增长,而北宋的铜矿开采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要;宋朝与周边辽、金、西夏、高丽、日本以及南洋诸国紧密的贸易关系,也使北宋的铜钱源源不断地流入周边;连年战争,以及求和后向他国输纳“岁币”,也使国家军政开支巨大,这些状况都造成了宋王朝的货币量严重短缺,形成了钱荒的局面。

    交子产生于四川,流通地区也主要是四川。四川当时使用铁钱。铁钱分量重、价值低。不便于流通和随身携带,特别是给大宗贸易造成巨大困难。当时一匹罗卖钱两万,据李攸《宋朝事实》记载,铁钱两万重130斤,大宗贸易的困难可想而知。于是,纸币交子应运而生,民间设立交子铺。后来,由16家富户集资36万缗,统一发行交子。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富商衰败,交子不能兑现,改由ZF接办。天圣元年(102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朝廷设置交子务的命令传达到成都府,次年开始发行官交子。当时规定:每期交子的最高发行额为1256430缗;以铁钱为准备金,流通期限为三年,三年后另行换界。官交子最初币面金额为一贯到十贯;宝元二年(1039年)改为五贯和十贯,五贯的交子占两成,十贯的交子占八成;熙宁元年(1068年)又改为五百文和一贯两种,五百文的交子占四成,一贯的交子占六成。交子总共发行了“四十三界”。

    交子之所以出现在蜀地,又与四川的特殊条件密切相关。
在四川等不产铜或产铜较少的地区,使用了极为笨重的铁钱。铁是一种贱金属,铁钱价格只有铜钱的十分之一,因而体积大,使用时很不方便。李攸《宋朝事实》中引述张若谷、薛田二人奏文中的话:“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据此一匹绫罗需要130斤重的铁钱。这无疑给商业交易带来极大的不便。于是民间首先出现“私为文券”的铺户。铁钱持有者将自己的铁钱存入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券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这时的交子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还不能称之为货币。此时的交子和后来的“会子”与唐时的“飞钱”一样,具有两地划拨款项的汇票性质。

饺子是面食,交子是货币。故饺子的正确定义是偏食。
错误的定义遗传历代,后患无穷。因因该是而,饺子的正确定义因该是偏食。论证完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3 21:17:43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486页,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所以“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e=1&from^^uid=2169721

这分明是马克思的特定含义吗!
难道身体资本、政治资本难道就不是资本吗?
《资本履历表》里中的“资本简历”难道就不是资本吗?

·······················································
马克思是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的机器、厂房不是资本,只有存在剥削的情况下,那个机器、厂房才是资本。
——这是多么片面的资本认识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