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们不用学什么经济学就可认识,所谓的“内需不足” ,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
为什么这样说?道理很简单,社会的发展为了什么,不就为了解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吗?中国现在还那么穷,三农问题还那么突出,城市贫困问题那么严重,医疗、教育欠帐这么多,哪来什么“内需不足”!
现时中国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还在继续增长。不眼睛向内,不转变以往的“外向带支”的增长方式也不行了。但很多人担心,调整失衡的内外向型经济的比例关系,内需不足的问题不是更尖锐?
的确,从经济学的层面上,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而国家现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也正在这里边。
什么问题?就是“国家理财”问题、“国家经营”问题。我们的“国家理财”与“国家经营”问题,到底出在哪个方面?
从经济学的理论上说,就是陷入了传统市场经济的微观的货币供应学说与狭义的“以收定支”的财政学说里。这两大学说,本质上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不适用于扩张的市场(发展的社会)关系。而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上说,它丢掉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计划性对微观经济关系的指导性与决定性关系的灵魂。
我国是从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的,这个过程,我们出现了上述重大的“理财”与“经营”失误,故也很容易发现了这个错误,这就是“没钱就不去办事”。
为什么在计划经济能做好的事,在市场经济就没有去做呢?显然不是这件事不重要不应该去做(如医疗、教育与三农工作),而是“政府没钱”,所以不能去做。能推到“市场”的,都推到去了,即使产生了一系列的“怪事”或新的社会问题,最后还得出个令人恐惧的结论:“市场化”还不够,还不彻底。这是另一方面的反证了。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路子我们仍要走,但以为市场是万能却是万万要不得的。不仅纯粹的市场,已早被证明不能解决生产与再生产这个基本的问题,并且连在社会理财上,也是会陷入误区,制约社会的发展。
有了这个基本的意念,我们起码就有两项不同于以往的认识与解决思路。
一是国家财政政策。“量入为出”,本质上应是一种会计准则,它并不等于国家只能从收费税收上取得“收入”。该借的甚至“透支”的,还是应去做的。
两个新观点是,“国债”的什么GDP比例,是一个错误的先入为主的西方人的观点,是一个没有社会发展与运动关系的观点,它仅具参考意义;国债,是国家财政会计帐的东西,从会计原理上可以“撇帐”,从社会发展关系上,更可以“撇帐”。
就三农问题、社保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这些重大的问题,但却是“会计上”的“历史欠帐”,没有不可以“划拔”“调帐”等方式解决的道理。只是提高市场经济下的国家会计理财的“书面技能”,还是应该的,毕竟国家财政会计报表也是一张“试卷”,“分数”也不能老不提高。
二是货币信贷政策。新一轮的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货币信贷政策的配合与支持,也不用多说。值得说的是,在农业产业化的“历史欠帐”上,“划拔”的力度还要加大。因此,很自然就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对农民的可以表达的信用关系,应最大化。不仅农田山林可以赋予最大的信用关系,农房、农民本身也应给予最大的信用关系。不然,到现在还继续采取让农民“积累”后才发展起与第二产业对接的第一产业的“资本”,就是完全不懂得如何在市场经济下,最快搞好三农工作了。
回复本篇题目,所谓的“内需不足”,哪还成问题了!
(写于06年11月3 日)
人民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showblog.jspe?site_id=5389
金融博客:http://yangman.blog.zgjrw.com
搜狐博客:http://ouyangman630923.blog.sohu.com/
邮箱:21cncncom@21cn.com,ouyangm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