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53 1
2011-09-07
这是一个与囚徒困境很相似的理性悖论,其含义是在个人先入为主的认识下,会导致对问题的判断失真,从而产生理性下的非理性行为,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生活中有大量这样的例子,不妨首先来看一个比较常见的案例。随机抽取一个较大的样本,这个样本由学历水平和能力水平一般的人组成,将所有人分成两组。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人。然后拿来一篇也属于中等偏上水准的文章(可以是一个普通大学生应有的水准)发给每人评价和鉴赏,并且告诉第一组人这篇文章是出自一位清华大学某某教授,告诉第二组人这篇文章出自一个在校大学生。让他们独立给出自己的结论和评价。最后的实验结果可能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第一组的结论普遍评价较高,认为符合某教授的水准;第二组的结论认为该水准一般,也符合该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水准。这样,就得出反差巨大的矛盾!同样一篇文章在不用背景下得出的结论和评价完全不同,自相矛盾。虽然本人没有进行过这项实验,但是假定这个实验是真实的话,我们就可以来分析产生这种悖论的原因。
   个人认为,问题不是出在文章上,也不是出在对不同组别信息的差异上,而是在于每个参与实验的人出于先入为主的预判思维进行评价,会产生认识上的一种误区:认为具有高等教育背景和名牌大学教授身份的人一定水准不低,而认为一个普通大学生应该不具有写出与自身情况不符的文章,从而从认识上首先主动地形成一个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下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这与他们是理性人其实并不矛盾,因为理性人往往会从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学历看分析问题,毕竟高学历代表高水准也是社会普遍的认识,总不能说社会每个人的认识都不正确吧。因此,从高学历和高等教育背景的角度分析问题是不违背理性的假定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的选取必须非常准确,就是不能从中看出反映作者学历背景,只能从客观角度来评价,从而有助于实验的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理性的人对待一个事物就有可能从方向上首先陷入自己设定的认识框架下,从而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其实只要把实验的条件稍微转换一下,就可以扭转这种情况的发生:不告诉任何一组人有关文章的信息,让他们没有信息可以依据,单凭自己认识来分析问题,最后就有可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这个实验的目的在于说明,每个人只有根据自身对事物本身的独立认识,不受外界信息的影响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一旦出现关于事物有关的信息被公布出来,便会造成人们认识上的失真,即使是理性人也难免出现认识上的偏差。这就是理性的悖论!
    另外再举一例加以证明:在人多拥挤的公交车上,位于最后一排的某个位置有个空座位,而站在这个座位前的人不愿意就坐。新上车的人会使劲往车后寻找座位,当他们发现最后一排有个空座位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愿意挤过去坐,即便是非常想坐的人。这个实验笔者做过很多次,每次情况都大同小异,只有偶尔情况下,个别年轻人会挤过去坐下,其他情况大多如上所述。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与上面的分析也差不多,虽然每个想坐座位的人都具有理性,但是他们大多还是首先先入为主地认为,不会存在一个这么显眼的座位没人坐,他们大多会认为这一座位要么是脏的或是坏掉的,要么看到没有人坐,干脆也没有想那么多,认为大家都不坐肯定是有原因的。从而产生了这种理性的悖论。事实上,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这样的案例。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一个人独立的分析问题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影响人们的认识的正确性。由此,便可以想象为什么许多专家学者对于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看问题时受到不同程度信息的干扰。记得从王则柯老师的博客上曾经看到一个现象:有人冒充某军区的中将到市委行骗,而市委的领导不分情况急忙迎接并陪同视察了好几个市县,公款吃喝旅游消费,最后真相公开两方都没有得到严厉的处分。可见,人们的认识扭曲成什么样子。难怪现在大学里唯学历和文凭为标准,不管这个人有没有能力,即使是个白痴如果具有比较上得台面的证明也会受到追捧。证明全国上下现在对待认识急需转变,不能以一个所谓大众公认的证明来看待具体某个事物,评价某个具体的人,因为要知道在具体情况下,信息的不对称和认识的误区会严重妨碍一个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即使是理性人也难以避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9-7 14:02:45
MARK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