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修订版:在资本论中遣词造句的“小心机”》
1.马克思基于“阶级偏见”所杜撰出的“劳动价值论”能够铺衍成文,当然也要归功于一开始就在遣词造句时的“挖陷阱”。
2.举个例子:为了“劳动价值论”,杜撰个“使用价值”:
大家发现没有,资本论一开始就说有“两种价值”,其中一种就是从物品的“相关属性”衍生出来的“使用价值”!然后(这是关键),又告诉你,“使用价值”也可以代指“商品”。
   就这样,本来要研究的,在销售市场上“有各种需求度”的“各种商品”,终于被“移情”到了“商品本身”之外的其它事情上了!要知道物品属性所产生的“需求意义”(使用价值)是具有主观性的,我想说多大,就可以说多大啊!
然而,这只是第一步!对于销售市场上的“商品”来说,“商品本身”之外的事情有很多!但是“通过打岔来转移话题”终于完成了前提————因为,一旦扯到商品本身之外,大多是可以谈论一些“毫不相关且抽象玄虚”的“好平台”了。
3.比如:对于销售市场上的商品相关“话题”来说,商品的所谓“使用价值”(性能)当然没有制作商品所用的“劳动”更能“抓眼球”了!
   你是说毫不相关且抽象玄虚的(使用价值),我也是说毫不相关且抽象玄虚的(“劳动”),那你哪能“扯得过”我资本论的劳动价值论呢??
4.浅显易懂的解释一下,就是那著名的20码麻布换一件上衣的例子:你说20码麻布换我的一件上衣??凭什么!?我只要少走几步路,我就可以找到35码麻布换一件上衣的地方!之所以多走几步找你,无非是要你40码麻布换我的一件上衣!————不然呢?难道是因为“使用价值的需求具有主观性,从而无法比较”,所以只能像资本论里面说的要“比较双方的劳动大小”了???
5.最后要说的是:其实,这里没有任何贬低“劳动”的意思!因为,在特定的领域(第三产业),“劳动”也是商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