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八区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2873 6
2006-11-08

<!-- 以下内容由sohu社区为您保存 -->
国际贸易已从调整生产力关系转变到调整生产关系上了
——所谓的“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已成认识误区

到现在,我们还常听到看到,国人对“贸易保护主义”颇有微词。特别是碰到外国对我国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时,或会更“义奋填鹰”呢。

其实到了现代社会,还持“国外贸易保护主义”观点,已落后于社会的进步,因为它已是一个认识误区的观点了。

为什么这样说?就因为国际贸易,已从基于传统的自然资源赋予关系,发展到了基本以人的发明创造价值为主体的新的贸易关系了。

这个转变具有很深的意义,这就是,“国际贸易已从调整生产力的关系,转变到调整生产关系的关系”上来了。正是这种本质上的根本变化,才应使我们对现代贸易的本质认识,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

从直观的感觉上我们已可发现,自然经济之后,被称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其实都是民族经济主义。对于“民族经济主义”,我们无疑可以用“自私”的概念或思想,但仍是不足以表达其全部意思。

首先,在可以看到的未来世界,公平贸易与公平社会(国际)远未来到。地球村的人们,都只能自保。正是这样的一个国际生产关系大环境下,我们还能对某一个国家所采取的“保护主义”有更多的微词吗?这是从微观的层面上说的。

其二从宏观的层面上,另一个“有趣”现象,也反过来反映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如象在中国,现时有了这么大的贸易顺差,还拥有止也止不住往上增加的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却“突然间”发现,它的“味道”已发生质的变化,远不是自己原来感觉的那样。因为大家会发现,这样的状况已是不能延续的,也是不应该延续的。就是因为当代贸易的顺差,只是纸币(信用)的顺差,不但早已失去财富的意义,更失去了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与方向意义了。

提出“国际贸易已从调整生产力的关系,转变到调整生产关系上来了”的概念,是不是能使大家的思想更明朗一些呢?


(写于06年11月8日)


人民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showblog.jspe?site_id=5389
金融博客:http://yangman.blog.zgjrw.com
网易博客:http://www.blog.163.com/ouyangman
搜狐博客:http://ouyangman630923.blog.sohu.com/
邮 箱:21cncncom@21cn.com,ouyangman@163.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1-10 23:55:00

首先,我认为对于国外对我国的贸易“反倾销”过于义奋填鹰,是没有必要的。这点和版主意见一致。

其次,我不同意版主说的是什么民族经济主义。国际贸易是发生在俩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作为两个国家,就有各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在里面。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地球村的地步。用马克思的语言来说,经济基础还没有达到支撑地球村这个上层建筑。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的生产力是讲人和物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国际贸易解决的是在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问题。根本讲是影响生产力问题。当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关系也会有微调。要达到调整生产关系上,还要看量的问题。

最后,关于我国贸易顺差,其实不一定就是完全的好。在贸易出口中,跨国公司的原材料进口,产品出口,很大程度上我国沦为世界加工厂;顺差也有国外公司利润的返回以购买中国产品为表现。所以要分析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上面纯属个人观点,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14 17:33:00
现代贸易能调整生产关系,是指能通过贸易谈判,与汇率的主动调整等,实现国际间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它不以市场竞争的因素,而是可以以“社会分工”等因素,为调整依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15 10:28:00
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其实也是由生产力研究到生产关系研究的转变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16 13:56:00

关于版主的社会分工,我是同意的。

关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有四个条件,

①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一般的人力资源和天然资源)和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包括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②需求条件,包括国内需求的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的质量、需求国际化的程度等各个方面;③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包括纵向的支持(企业的上游产业在设备、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和横向的支持(相似的企业在生产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支持);④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方面。(迈克尔·波特,1990

林毅夫认为:除了市场规模外,其他三个条件决定于是否按照第一个条件,也就是是否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因为如果不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的话,企业就没有自生能力,而企业如果没有自生能力,就不会形成群聚。比如说,如果在中国发展资本过度密集的产业,那么企业就没有自生能力,而由于资金稀缺,可以发展起来的资本密集型的企业数量肯定有限,所以不可能形成群聚。企业没有自生能力,需要国家保护,而国家保护就没有竞争了。所以,产业发展形不成群聚,有没有竞争优势,决定于是否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因此,不能把竞争优势中的四个条件并列,等价对待,也不能说竞争优势取代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其实是内含于比较优势的,或说是比较优势的补充。(林毅夫,2005

我个人没有认为生产关系没有变,只是在不断微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19 15:10:00

我很想大家建立一个观点,就是现代社会,不再存在什么比较优势之说,原因就是现代社会的“资源优势”,基本是新创造的优势,都一种“科技优势”或是产业投入的优势。

就中国来说,解放以来,就是不断建立自己的生产体系,而决不会是“造船不如买船”的“比较优势”思想的。后者,只会如现在的很多非洲国家,几十年前与中国同一贫困线上,但中国却走出了这一阶段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