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奇 :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中,其生产力是指生产状况,而非生产力。生产力当做一种力量——其实也就是生产的力量,仅仅是一种量,他与生产关系是什么没有任何关系。要不然就有多大的生产力才能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多大生产力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样的提问了。
========================================================================
本人: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来看,确实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看出,马克思看到了有多大的生产力才能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但是他认为由于处于弱势地位的雇佣劳动者们,缺乏与资本拥有者和特权阶层的批判资本,而处处落于任人宰割处境,社会上劳动力商品买卖过程之中的交易大概率下,作为弱势地位的雇佣劳动者们出卖他们的劳动力商品时总是以低于社会平均劳动力价值的报酬作为工作待遇,或者说在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的情况下,劳动者(劳动力价值v1)与资本家管理劳动(v2)以及生产资料(c)组成的生产力系统,共同创造的更加大的社会财富之中,作为这个更加大的价值创造的主要力量元素的雇佣工人,却在剩余价值或者利润分配或者分成之中处于任人宰割的弱势地位,得到的或者增加的工资报酬远远少于他们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创造的价值分配比例,或者在他们组成的生产力系统提高之中他们的报酬没有相应提高,以致后来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由于社会生产率大大提高引起物质生活资料极度丰富,而货币拥有者的资本家和权贵们却是消费不了或者说由于他们不需要过多的不必要商品,而导致降低他们的消费;另一方面由于雇佣工人只有那仅仅能够维持和恢复他们劳动力再生产的工资,没有办法购买这些相对于货币拥有者的资本家和权贵们来说的不必要商品或者剩余商品,于是经济危机就出现了,马克思认为这其实是由于价值分配不均生产的“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而导致这种状况的正是作为无产阶级的雇佣工人与货币拥有者作为无产阶级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不均引起的,因此,他提出推翻资产阶级、打倒资本主义,让雇佣工人自己领导自己占有所有生产资料共同生产,实现理想的公平分配(不过他由于没有提出具体的分配原则,他的文章之中大多数是提倡按需分配,他以为当时的生产力系统,已经发展到可以使生活物质资料极度丰富从而达到各取所需来实现按需分配了,他低估了人的需求是有层次、可以发展的,不仅仅是用一些必需物品或者必要产品能够满足得了的,当低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相对高的需求就会出现,一方面,某一部分原来是由工人阶级走出来的领导者在充当企业管理过程之中,由于他们为企业作出的贡献比较大,因此,他们认为自己有理由要求让的劳动力价值也得到相应的提升;另一方面,有些人会因为手中掌握着赋予他们的权力宝杖以及其便利,由于监督不力等等漏洞,产生了借助这种力量为自己创造更大的个人剩余价值。。。。。。)!于是,后面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ge=2&from^^uid=717906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