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汉姆0 发表于 2011-9-18 16:14 
在从基本层面分析经济学问题的时候,应该排除通胀和通缩的因素,而只使用——可比价格;……否则就乱套啦 ...
如果排除通胀或通缩因素,也就相当于把“当物价水平维持不下降,或至少下降的幅度小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这句考虑了通胀和通通缩因素的话删去。显然原文的结论也是成立的。
所荐论文的评论如下 :
关于劳动价值转化为劳动价格的讨论
原文:
个体劳动条件下,一个织布匠8小时劳动可以(净)生产出1米棉布;所以1米棉布 = 8小时劳动 = 8(单)元劳动价值。
讨论:在个体劳动条件下“一个织布匠8小时劳动可以(净)生产出1米棉布”这句话意味着:个体劳动织布劳动的劳动生产率是0.125米/劳动小时。但是接下来就说,“所以1米棉布 = 8小时劳动 = 8(单)元劳动价值”。这句话就存在问题了。
第一、棉布不能和劳动相等。8小时的劳动生产1米布,只能说明在个体劳动的条件下1米布包含8小时的劳动。但是把1米棉布和8小时劳动相等,那这里等式左边说的是这1米棉布中包含的8小时劳动吗?如果是,那就变成了8小时劳动等于8小时劳动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同义反复。如果不是,那不同质的棉布和劳动是怎么让它们相等的呢?
第二、这里所论及的问题是生产,不论是个体劳动还集中劳动,都没有发生和生产者以外的人的交换关系,劳动的耗费就是劳动的耗费,还不存在劳动的价值和劳动的价格的问题。
原文:
集中劳动条件下,一个织布匠8小时劳动可以(净)生产出2米棉布;所以2米棉布 = 8小时劳动 = 8(单)元劳动价值。
讨论:集中劳动条件下,一个织布匠8小时劳动可以(净)生产出2米棉布。这句话也只是意味着:集中的织布劳动的劳动生产率是0.25米/劳动小时。但接下来的“所以2米棉布 = 8小时劳动 = 8(单)元劳动价值”同样不能成立。这只意味着,集中织布比个体织布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倍,所以集中劳动织出的1米布所包含的劳动是4小时。
概括起来,劳动L、劳动的产品Q和劳动生产率I三者存在以下数量关系:
Q = I * L (1)
应用这一关系式,立即就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个体劳动条件下生产一定量棉布所必需耗费的劳动时间是在集中劳动条件下生产同样多棉布所必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2倍。
这里,不用进行所谓的劳动价值和劳动价格的转换也绝对不会出现原文中说的1米棉布等于2米棉布的咄咄咄怪事。
关于劳动价格分解为工资和利润的讨论
原文:
在个体劳动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显然是由自身的个体劳动生产率确定的。
讨论:这句话如果表述成:“在个体劳动情况下,劳动者的
劳动收入显然是由自身的个体劳动生产率确定的”无疑就是正确的。因为个体劳动是一种自主的劳动,他是直接拿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相交换,他的所得是销售产品的收入,不是别人给他发的劳动报酬。
原文:
在集中劳动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仍然是由自身的个体劳动生产率确定的。
虽然织布匠在集中劳动中的集中劳动生产率已经等于2米棉布=16小时〈个体〉劳动=16(单)元劳动价格,但由于其个体劳动生产率仍然等于1米棉布=8小时〈个体〉劳动=8(单)元劳动价格;所以他在集中劳动中的劳动报酬(工资),也就仍然是——8(单)元劳动价格。
……而超额出来的8(单)元劳动价格,则通通成为资本家的利润。
讨论:这可以说是对工资和利润的一种合理解释。但是,理论上很不完善。因为:在前述的讨论中,已指出了等式“1米棉布=8小时〈个体〉劳动=8(单)元劳动价格” 前一半存在的问题。等式的后一半“8小时〈个体〉劳动=8(单)元劳动价格”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和劳动的价格是两种不同质的东西,不能直接相等。如果表述成“8小时〈个体〉劳动产品(1米棉布或4个锤子)=8小时的劳动价格”就准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