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自《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
人类探寻事物变化的规律通常有两大类方法:
第一大类方法是,直接用感官观察和用头脑记忆这个事物的出现和变化与其它事物有什么样的关联。这个事物与相关事物的出现哪个在先、哪个在后?这个事物的变化与相关事物的变化哪个在先、哪个在后?这样的先后顺序有没有重复性?如果我们发现了先后顺序,并且这个先后顺序还有重复性,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我们想探究的这个事物与相关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每当相关事物出现,我们就能提前预知我们要探究的事物也将要出现;每当相关事物发生变化,我们就能提前预知我们要探究的事物也将要发生变化。这种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忆要探究的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发现事物规律性的方法就叫形象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先天的和本能的思维。人们对它的正面评价是“灵活”,对它的负面评价是“不精确”。它产生的大都是不可言传的知识。人类的知识中的确有一些不可言传的知识,例如,我们很难用任何语言向他人传授怎样系上我们的鞋带,而那通常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演示就够了。
形象思维方法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直接记忆和比较感官感知的事物。例如,直接观察和记忆野兽粪便的软硬来判断野兽的远近。二是既可以从一个事物的外部去寻找与这个事物进行比较、参照的其它事物,也可以从一个事物的内部去寻找与这个事物进行比较、参照的其它事物。例如,形象思维方法可以假想一个风雨雷电现象之外的鬼神形象来解释风雨雷电出现的原因,也可以从一个死人形象之内的两个蛇咬的小洞形象来解释死人的原因。形象思维方法有许多专门的技巧、程序和规则需要我们研习。
人类发现规律的第二大类方法是,先对感官感知的大量事物进行压缩处理,先对大量事物进行概念化处理,观察的是具体事物,记忆的却是代表具体事物的文字概念。我们要探究其规律性的事物和其它事物都被概念化以后,我们就可以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代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这种方法就叫概念性思维方法。概念性思维方法是运用分析、归纳、综合、演绎技术进行现实事物的概念化处理和概念间的组合关系处理。具体如何对事物进行概念化处理?如何组合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性思维方法也有许多专门的技巧、程序和规则需要我们研习。
概念性思维方法的全部内容就是首先将现实事物进行概念化处理,然后对已经形成的概念进行组合关系处理。在完成了对人类思维方法的一级分类以后,其中的概念性思维方法可以按照分析、归纳、综合、演绎技术的进化程度、对事物进行概念化处理的进化程度、对概念间的组合关系处理的进化程度这个组合标准,进一步区分为原始的概念性思维、逻辑思维(古典的概念性思维)、抽象思维、科学具象思维。其中的科学具象思维又延伸出战略思维。这属于人类思维方法的二级分类。原始的概念性思维、逻辑思维(古典的概念性思维)、抽象思维、科学具象思维既是概念性思维的不同种类,也是概念性思维依次进化的不同阶段。
从原始的概念性思维进化到逻辑思维(古典的概念性思维),从逻辑思维(古典的概念性思维)再进化到抽象思维,从抽象思维再进化到科学具象思维,概念性思维越来越表现出是一种后天的和训练出来的思维。概念性思维产生的大都是可言传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