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债务会越来越多?
现在在世界范围内,欧美很多国家纷纷陷入债务危机,致使世界经济几乎崩溃。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债务?还不清欠债仅是信用问题吗?
其实,债务规模越来越大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经济规模在增大。但是,债务与GDP的比值不断增长则是难以理解的,下面解说这个“比值不断增长”的原因:
首先要明白社会上的购买力与待售品价值是相对的。商品能被售出,经济才能蓬勃发展,商品售不出,则经济要衰退。请看“买”与“卖”如何生成。
1. 经济单位对生成“买”与“卖”的共性
社会上有n个经济单位,每个单位都有货币收支行为。假定有经济单位A(老板)。在一轮生产消费的时间内,老板A雇佣1个工人B花费50元,购买铁锹等工具花费10元(10元货币转手到C)。此外,A自己家还要消费,包括买粮食、衣服和孩子上学,孩子要零花钱买糖等。A消费的货币将转手到D(D是好几个单位)。设A一轮生产消费循环的时间内其家庭消费为40元。因而,A一轮循环的总支出是100元(50+10+40=100)。
A生成的卖:即A的产出。A雇佣的工人用工具去挖煤卖,煤的价值肯定要大于100元,假设为105元。注:如果卖煤的价值小于100元,则A会入不敷出,直至破产。因此必须设定产出大于支出。
A生成的买:A支出后,货币转手到B、C和D等,B、C和D会有储蓄,假设他们在获得100元货币后储蓄10%,结果发生总储蓄10元(100*10%)。储蓄后,B、C和D总的购买力则为90元。注:由于储蓄肯定会发生,所以必须设定新购买力小于原支出。
因此,A支出100元的结果是产生了105元的货物待售和产生了90元的购买力。 ①
这就是社会上经济单位生成“买”与“卖”的共性。即无论支出属于投资还是消费,都将发生新的产出值必定大于新的购买力的现象。
再看B、C和D。B、C和D的支出实际上等同于A。B是劳动力,其支出只是产生劳动力本身,因B有储蓄,所以,B的支出不能大于劳动力的工资,即符合①的情况。如果借债,表面上是B的购买力可以大于工资收入,但是应明白债务等同于待售品,因此,B在举债增加购买力时,产出方面也应增加所借债务的数额。结果B还是符合①的情况。C和D本身就是A,其支出符合A的特点,不赘述。
因此社会是由n个A组成,每个单位都必然发生①的现象。
当然,各个单位支出数额会不同,生产消费的周期也会不同。过去一直认为,货币多周转几次,货物肯定会被销售掉。其实不然。从①来分析,应看到,社会每支出1元,将对应1.05元的产出和0.9元的新购买力,不论这1元是投资还是消费。货币多周转,对应的产出会越多,永远也买不完,除非借债购买。但借债在扩大购买力的同时,本身又产生了新的产出----债务。所以举债仍属A的行为,并不能解决①的问题。同理,外资进入,扩大了投资,可以扩大社会购买力且未举债,但外资也要产生商品售卖,其实质只是社会环境多了一个或几个A而已,并不能纠正①的现象。
这里还要提到某些经济单位无产出或产出小于支出的问题。比如,军队无产出,儿童无产出,事业单位产出可能小于支出……。对这一问题,似乎上面①的结论不成立。其实,这需要归纳。首先,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儿童所花钱来自于父母,其支出是家庭支出的一部分,而家庭产生的劳动力价值肯定要大于家庭总支出。因此,儿童花钱的实质并不违反①的结论。同理,军队和事业单位的支出应归并到财政。而财政支出一般是追求收支平衡的。发生财政赤字的情况等同于上面B的举债现象,财政产生的“卖”是税单,其产生的“买”是下属各单位储蓄后的购买力。因而军队、事业单位归总到财政后绝不违反①的情况。
其它还有慈善单位等,归并到母单位后,肯定都符合①。因此,不难理解归并后社会总体生成的卖必将大于生成的买。如果将各单位的支出合并后,将新产生的“买”做分子,新生成的“卖”做分母,就能计算买卖比。这里的买是拥有货币所具备的总购买力,而“卖”则包含待售商品、税单、债务等需要换取货币的一切。
2. 如何用循环来分析债务的累积增大
社会生产消费是一轮一轮进行的。为了观察买卖比在生产消费中的变动情况,则需要建立循环模型。方法是将社会看成一个超级大公司,囊括所有经济单位和所有交易,其子公司分布到社会各个角落。这个超级大公司在第0轮时,支出100元买完100元商品后,从第一轮开始,债务将不断累积。比如第1轮,社会购买力只有90元,商品有105元,所以社会必须举债15元。这个15元是由社会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子公司(假设他们是E)去借贷的,他们看好未来,敢于借贷。由于有了这一笔借贷,所以整个社会就欣欣向荣。如果没有这笔借贷,社会经济只能衰退。但是,这15元债务对于社会总体来说,本轮循环并不能还清,尽管E可能在本轮中还清债务,但肯定债务会转移到别的单位去。所以真正的债务还清是在下一轮。不过下一轮还清债务时,社会的总购买力就下降了。为保证下一轮还能继续增长,就需要用更大的债务。所以,这种因买卖差而造成的债务是永远累积无法还清的。(见表)
到后来,社会难以出现超大规模的债务来保证售完货物,于是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举债先锋就应运而生。但从始至终,①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经济将出现周期现象。因为经济上升期,债务会累积增多,并确保经济上行,直至社会难以举债了,商品销售不了,经济就衰退。而经济在衰退期,债务及其它的剩余会大量消除,于是经济就获得了向上发展的可能。
关于债务能追赶并超过GDP。只要把累积债务做分子,GDP做分母就可以观察到。在本表中,GDP与产出是一致的。债务与GDP比值数据可自行计算。
表:债务增多的原因
| 年 度 (轮次) |
产出 (元)
|
支出 (元)
|
真实购买力(还债后所剩购买力,元)
|
当年储蓄(元)
|
买卖差(当年) (元)
|
累积债务或债务与剩余的和 (元)
|
买卖比(年初)
|
| 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
|
|
0.00
|
1
|
| 1 |
105.00
|
105.00
|
90.00
|
10.50
|
15.00
|
15.00
|
0.86
|
| 2 |
110.25
|
110.25
|
79.50
|
11.03
|
15.75
|
30.75
|
0.72
|
| 3 |
115.76
|
115.76
|
68.48
|
11.58
|
16.54
|
47.29
|
0.59
|
| 4 |
121.55
|
121.55
|
56.90
|
12.16
|
17.36
|
64.65
|
0.47
|
| 5 |
127.63
|
127.63
|
44.74
|
12.76
|
18.23
|
82.88
|
0.35
|
|
|
|
|
|
|
|
|
3.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社会需要有一个反A的行为来纠正①的问题。方法是,在央行投放货币时,大部分由银行贷放进入流通,但有一部分货币应直接转给居民。当然居民不能白得这笔货币,而是需要居民生产全民共享的产品(不售卖)来换取这笔货币。这样,居民的购买力就增强了,但全社会的“卖”依然不变(没有新债务和新商品出现)。于是买卖比将稳定,社会经济就能持续上行。
央行的这种行为是反A的,它与全社会的A行为相匹配。这是纠正经济周期问题的关键。
关于经济周期的原因分析,请浏览
http://www.pinggu.name/space-2134144-do-blog-id-95106.html
用此观点讨论债务危机。比如说,美国市场有1万亿货物剩余,但美国没有钱购买,中国有。如果中国前往购买,则美国经济就得救了。但中国不会去买。于是,美国想出一个办法,向中国借1万亿,然后将借来的钱去购买,这样使经济得救。
可是,大家想一想,市场上1万亿货物需要钱来购买,借来钱后确实将货物购买光了,但是,市场上留下了1万亿债务,这个债务同样也是需要用钱购买的呀。买债的钱在哪呢?
当然,你可能认为,买完1万亿后,市场会生产出1.1万亿的货物,卖出这些货物,自然就可以偿还1万亿的借款了。
可是,根据前面①所说的数学原理,1万亿货币流入市场后,只能产生约9千亿的购买力,还有1千亿被储蓄了。9千亿又如何购买1.1万亿货物呢?那么就还要再借贷。如此数学逻辑上“无理债务”就不断累积了。 当然,你可能还会想,美国会增加出口,吸引欧洲来购买美国货,这样就能解决购买力不足的事了。但是,欧洲与美国的情况相同,也是欠了好多债。欧洲的想法也与美国完全一样,他们希望美国到欧洲去买货。结果各自都是空想。因为数学上不存在这笔数额的购买款项,除非举债。
大家赞同此观点吗?请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