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若干观点(12)——谈谈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价值;生产费用;效用
“价值”一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是有不同具体的含义的!先辈经济学家以及马克思经济学所说的“价值”只是指“商品价值”,这种商品价值只存在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交换过程中,离开了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交换过程,商品价值也就不存在。在人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人类并没有 “商品价值”这个概念!但并不缺乏“耗费”等等概念!只有在商品经济的交换过程中,才发展出了“商品价值”范畴。所以 “商品价值”只是一个“历史范畴”、“关系范畴”!商品价值并不是经济事物某种固有不变的特性!
商品价值理论研究的是要说明商品交接比例是如何决定的。在商品交换关系中,交换的双方都同时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不生产,就无法得到消费;他不为了消费,也用不着去生产。交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生活与生存的需要。因此交换的任何一方肯定既要考虑自己所提供的商品的耗费(生产费用),又要考虑交换所得的商品所带来的效用——可以等效于自己的多大的耗费(生产费用),而用不着顾及对方所提供的商品的实际耗费(生产费用)到底有多大。劳动、生产、供给和效用、消费、需求本来就是同一经济事物的价值的两面。当然,我们在研究客观事物时可以将事物分解为一面、一面地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加以综合。但若把单方面的研究发展成所谓的生产者的价值理论,只着眼于耗费(生产费用)的补偿;或者把单方面的研究发展成所谓的消费者的价值理论,只着眼于效用的满足,则显然都是片面的。
每个时代的人在研究商品价值的问题上,都存在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与途径。一种是强调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强调生产、供给的作用;另一种则强调效用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强调消费、需求的作用。在近代史上,以李嘉图为代表的生产费用决定论和以萨伊为代表的效用决定论在争论中都不断地得到发展,并派生出众多的价值理论。商品价值问题上的两种对立理论的“持久战”,实际上也正说明了两种理论都含有科学合理的成份,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片面性。恩格斯试图克服两大对立理论中所存在着的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发出呼吁:“让我们设法来澄清这种混乱状态吧。物品的价值包含两个要素,争论的双方都硬要把这两个要素分开,……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的问题。……如果两种物品的生产费用相等,那么效用就是确定它们的比较价值的决定因素。”[1,605]恩格斯晚年在《反牡林论》中又重提早年关于价值决定的论断:“在决定生产问题时,上述的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20,334]恩格斯把早期使用的“生产费用”一词修改为“劳动花费”,这表明“生产费用”可以统一用“劳动花费”来衡量表现。
100多年来,反对和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双方,都把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误解为是耗费劳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忽视了或不承认商品的效用在商品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对于耗费劳动价值论者的误解,我在《有效劳动价值论》一文中已初步加以阐述。[郑怡然:《有效劳动价值论》.载《江汉论坛》,2000(2)。]耗费不是价值!价值不是耗费!
欢迎就本帖内容挑错补漏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