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边际成本递减和边际报酬递增是相对应的,对于y=f(K,L)。短期中K=K0,固定。那么有MC=w/MPL,w是L的价格。说白了,就是在资本K投入一定的前提下(这也就是要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即偏导数的隐含含义),K/L资本-劳动配比对于产出的功效是个变化的过程。当L投入较低的时候,人均资本存量比较大,资本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比如,有10台纺纱机器在运转,但只有1个工人在操作,那么就会出现工人因经常游走于机器之间十分忙碌的情形,如果机器出现故障的几率比较高,那么由于工人忙不过来,会出现有机器停运的情形。显然,工人的(边际)成本太高了,如果增加工人数目就会改善很多。
(2)如果工人太多,机器在被照看的最好的情况下运转着,多余的工人就会被闲置,边际成本就显得大了。所以边际成本会出现先递减后递增,边际产出出现先递增后递减的情况。
(3)那么,MC曲线在递增后,会不会再次出现递减呢?首先来看怎么才能使已经递增的边际成本递减。
(3.1)现在有10纺纱机器,有20个工人,(假定临界值L=10)显然L的投入太多了,已经处于MC的递增出现的阶段了。闲置的10人没有发挥效用,比较的好的做法就是在引进10台机器。此时就突破了“短期”的假定。此时MC是“降低”了,但不是递减——长期MC中一个短期MC到另一个短期MC的跳跃。如图所示(这个图应该很熟悉吧)。这种情形就是图中已经处于SMC1递增阶段的时候,增加L,产出增加了,L边际成本降低了,但不是递减,而是从SMC1跳跃到SMC2.这时处于长期LMC的递减阶段。
 
(3.2)如果已经处于LMC的递增阶段,那么会不会LMC再次出现递减?比如在SMC3.从厂商的发展过程来看,已经处于SAC的递增阶段了,厂商规模过大(规模不经济)。第一,厂商缩减规模,沿着LMC递减(沿着红线向左移动),这个分析没有意义的。第二,获得一个外在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使得SAC整体向下移动。此时的MC的确会降低,但不是“递减”,仍然是一个“跳跃”。
 
比如,在图中,已经处于LMC的上升阶段,继续往SAC3处生产,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会越来越高。但是恰逢产业重组,结构优化调整等一个外部经济的出现,使得厂商可以在SAC的产量出,实现一次平均成本的降低,边际成本SMC'3比原来的SMC3要低,长期的LMC就会沿着红色的虚线延伸到SAC'3处。此时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有所降低(一定比SAC3,SMC3低,但不一定比SAC2和SAC3之间的任意一处低),但仍然不是“递减”,还是一次“跳跃”。
所以,边际成本递增之后,可以出现“降低”,但不是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