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的不完全效率
前几天上宏观经济学,老师给了一副很有意思的图,引发了我对此问题的思考。
供 > 求 供 > 求
市 亚 宏 凯
场 当 观 恩
机 斯 调 斯
制 密 控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图,其共同的前提是供给大于需求,但对此问题斯密和凯恩斯采用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斯密主张运用市场既“看不见的手”来实现资源的配置,从而熨平供求。市场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价格,也就是运用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当价格高时,厂商提高产量,消费者降低需求。当价格降低时,厂商降低产量,消费者提高需求。从而实现供求相等,市场均衡。但此时的均衡是否是最优的均衡呢?我认为未必。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相对于企业主是绝对的贫困,而企业主数量再社会人口比重中所占的份额是绝对的少数。工人人数众多,但所掌握的货币较少,因此其需求是不足的。企业主人数较少,但所掌握的货币较多,其由效的需求也是不足的。同时,企业主和工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并且生产是具有惯性的。
如图中所示,市场均衡价格是P1,均衡产量是Q1。假设总需求
Q1=QL+QK=100
QL=70 工人的需求
QK=30 企业主的需求
但由于工人所掌握货币的有限性,购买能力再有限货币的束缚下,致使工人的需求仅能为70单位。然而工人的现实需求是90单位。
在市场机制下,企业由过剩的生产能力,但由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出现诸如倾倒牛奶的现象,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而社会总体未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
在此种情况下,运用市场机制(价格)来控制供给,从而实现市场表面的供求平衡。在此表面的平衡下面是一种压抑的生产,不能实现社会总体的福利最大化。
斯密解决供求不均衡的着眼点是供给,是运用价格来调节供给,最终实现市场的表面的均衡。
而此时的市场均衡,不是社会的最优,最有效率。
让我们再来分析凯恩斯的观点。
他采用了和斯密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解决供求不均衡的着眼点是需求。他看到了市场机制的不完美,并运用宏观调控的方法来熨平供给,再凯恩斯看来,是有效需求的不足,持此观点相对于斯密的观点是一种进步,毕竟两人所处的时代是不同的,他主张通过财政、货币、收入等政策,来实现有效需求的扩大。再当时大萧条的美国,他所运用的方法无疑吧闲置的生产能力调动起来了。通过公共工程的建设来拉动需求,对美国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凯恩斯的观点,仍然只是解决了问题的表面,而为深入到本质。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质是大机器的生产,是最高的生产力,产品是丰富的,但为什么会出现经济萧条,并出现停顿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分配的不均。资本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稀缺的,因此它再整个社会中具有决定权。但工人是过剩的,运用边际学派的观点来说,其最后一单位的边际效用几乎为零。在此种情况下,对于掌握资本的少数人来说,掌握了大量的资本、货币,但是其实际需求相对于现实产品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只能转向奢侈品的消费。比如工人一天吃三个面包,就是企业主一天吃三斤牛肉,但相对于总产品来说,企业主的需求也是不足的。但工人呢,人数众多,但是手中所拥有的货币是有限的,只能压抑需求。工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没有能力需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出现了。
资本主义很由意思,对于企业主来说产品越多越好,但给于工人的工资呢是越少越好。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的实物财富,但是工人却没有货币能力消费,而资本却没有生理的能力消费。奢侈品的诞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市场的效率是不完美的,尽管其本身确实是有效率。但我们不可忽视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是收入政策,使得合理的收入分配来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转。
信息的不完全,导致经济生产具有巨大的惯性,也可称其为盲目性,但是完全的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以和计划划等的。而计划呢又没有市场灵活,因此,我们只能权衡,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到底是运用计划还是市场,我认为再信息完全的前提下还是运用市场,所以解决信息的不完全问题,也是相当重要的。
我怕辣椒
06.11.16书于叩斋
文章写完了,给同学看,他说他看不懂。说我的观点马克思早就说过了。他说的由道理,毕竟我是向马克思学习的。尽管马克思是伟人,有伟大的思想,但他也是个人。人都有缺点。对其学说持不同观点也是允许的。
我的同学对我文章的侧重点产生了误解。也许是我写的不够清楚以下是对文章的补充。
在市场机制下,通过价格来实现的均衡是一种表面的均衡,是在此价格水平上的均衡,而非实质的均衡。何谓实质的均衡?我的观点是社会总体的效用得到了满足我就称其为实质的均衡。价格给定了,但由于工人所拥有的货币的稀缺性,致使本来需要90单位才能满足的,而此时只能被迫接受货币稀缺的束缚而接受70单位。
工人的需求是压抑的,而企业主的生产也是压抑的。
市场表面的均衡、有效率掩盖了实质的不均衡、低效率。
造成以上的根本原因是财富的分配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