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抬举的奴隶?
马尔库塞说得好:“发达工业社会的人们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还是奴隶。”
是否是奴隶是由“人是否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是否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现代人就是真正的奴隶,只是跟以前所说的奴隶有着质的区别,不是肉体上的,而是心灵上的奴隶,而且是枷锁很重的奴隶。为了能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存活就必须让自己成为社会的奴隶,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发达工业社会造就了单向度的人,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它压制了不同意见和声音,压制了人们对现状的否定和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单向度”主要表现在它以丰裕的物质条件,化解了社会中一切可能存在的否定力量。人们只是专注于如何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因为现在的社会已经是理想中的社会了,不需要再拼死拼活去推翻现有ZF或是制度,而是要接受社会中现存的一切,让自己不断地去适应这个社会。
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科学后工业化的讨论甚至是批判。2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绵不绝。托夫勒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看他们“创造未来”。 但是,就跟革命一样,第二次浪潮是不可能直接屈服于第三次浪潮的。第二次浪潮的守护者会誓死守护自己的利益。正如我们在大公司推广Agile会碰到许多的困难,因为坚守本来阵地的人太多了,就像当初满清王朝的封建主义思想那般根深蒂固。小公司为什么开展Agile更容易,因为之前的王朝并不是非常强大,革命也会相对容易。不论如何,历史的洪流会一直向前,就像第二次浪潮会取代第一次浪潮那般,第三次浪潮终究会取代第二次浪潮成为社会的主导。我也坚信,代表第三次浪潮的Agile,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软件业的主流。不能顺应主流的人,会被浪潮无情地吞没。
技术与媒体又是怎样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呢?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甚至终结,社会进入了一个物品丰盈、符号影像铺天盖地以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它被加上了“后”的称号,称之为“后现代社会”。在物质及其丰盈的基础上,消费的地位被独立出来,成为整个社会运作的核心,因此也被冠名为“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一是视觉文化盛行,二是俗雅界线的消失。换言之,消费社会就是一个被符号充斥的社会,特别在法国理论家让·鲍德里亚的视野里如是。
如同蒸汽机宣告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电子媒介的出现也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迈入了一个新的媒介时代。
在电子媒介出现以前,传播方式分为手稿和印刷两大类。口头文化和印刷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展现了它们各自的魅力,使得政治、经济、文化三足鼎立,成为独立的三大领域。
电子媒介问世以后,电子文化填补了这一鸿沟,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焕然一新:媒介进入了政治领域,比如一个国家领导人出访另一个国家有可能只是看望灾民;娱乐内爆为教育,电视录像方便了远程教育和空中学堂的人。麦克卢汉称这些现象为“深度参与”,即电视取消了时空的差异,带来了更广泛层面的信息交流和受众参与。鲍德里亚更乐观地认为,电视广告清楚地展现了新的表意方式,因为符号与指涉之间最重要的联系被粉碎了。广告占据一个能指,这个能指与广告中的物体之间并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对应关系,但却被附加到了广告中的物体上。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种新表意方式被每个人言说,确切点说,广告生成了一种集体语言——符码,“每个物体都被翻译为普遍抽象的平等符码,即它的合理性、它的客观法则、它的意义”。
技术与网络确实正在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且呈现出纵深发展的趋势。每个人都是这场变革或者浪潮中的一员,你可以成为这场变革的领导者,或是如马尔库塞所说,成为一个受到抬举的奴隶。这种影响是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阻挡的,他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我们只能顺应它,不能妄图改变历史的发展轨迹,否则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达尔文早就说过,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社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改变自己,适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