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384 1
2006-11-26
<P  align=center>平均化规律、竞争机制与均衡<o:p></o:p></P>
<P  align=center>曹国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cggqq9@hotmail.com</FONT>)</P>
<P >提要:竞争分三个方面:卖方竞争、买方竞争、买卖双方竞争,而直接决定价格的竞争是买卖双方间的竞争。显然经典理论只考虑了卖方竞争,这有很大的遗漏的。一旦将三个方面的竞争都考虑,经典的“竞争导致均衡”是不可能有的。那么是什么导致系统总是趋于均衡呢?本文认为均衡是由平均化规律决定的,它保证群体的稳定和存在,构成系统的吸引子;竞争机制是专门制造不均衡的,是平均化规律这个吸引子将系统的各种经济行为拉向均衡态的。引入平均化规律这个说明机制后我们就能去掉经典理论中绝大多数不切实际的假设,理论上的说明更加接近实际。</P>
<P >关建词:平均化规律、竞争机制、竞争多元化、均衡、供求的四种关系。</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经济学中的均衡是对物理学中的均衡的拷贝。在物理学中均衡主要是指物质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的运动状态,比如天平平衡不动,月亮始终延同一轨迹绕地球运转。均衡本身是没有明确定义的,是一个只能意会的概念,其本意就是平衡。物理学中是这样处理这个问题的,通常是指定一个对象的某种运动状态为均衡状态,而对象的其它状态则为非均衡状态。显然经济学中没有完成这种指定任务(马克思经济学例外,他指定了平均利润那个状态是均衡态),但是又对均衡寄予更重的学术任务,所以一团糟。</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经济学中一直认为竞争一定能导致均衡,于是如果系统出现了不均衡或是不公平,就拿政府做出气筒,这是有恼羞而怒于旁人之嫌的。显然在理论不断违背事实面前我们很少去检查竞争理论自身,我们的确对竞争机制寄予了过重的厚望和信任。毫无疑义,经济学中对自私的人性假设的坚信,已到了听不进任何另类声音或者是任何补充的地步。这很不好,这极大地阻碍了经济学的发展。不管是人类学、管理学还社会学都承认人有利他的本性(如团对精神),但是经济学就是不承认这一点,自然也鲜有人从利他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经济活动。</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我始终认为人性是“利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自私”,只是利他是隐性的,我们很难感觉到,而自私是显性的,我们很容易感觉到。实际上从利他角度看,我们就能回答人类为什么能群居。这对经济学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经济活动始终是群体的活动,我们只有先解答了经济行为为什么是群体行为——合作,解答了群体经济行为的发展特征等问题,我们才能清楚地解答个体经济行为——分工的有关问题——即微观经济学要解答的问题。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脱节就在于我们没有一个理论去解释群体经济行为。从没有一个理论真正探讨过合作,斯密、马克思和主流经济学都将一群人的守猎活动假设成一个人守猎活动——经济人,这是很致命的,这使得合作的问题从经济学中消失。合作决定系统对劳动成果的分配是平均的,而竞争机制则决定系统对劳动成果的分配一定是不平均。这二者的对立决定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如此这般。</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仅从自私角度解答所有经济问题是没有出息的,一百多年来的微观经济学不能回答均衡价格由什么决定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必须要从利他角度补充有关经济学原理,这既是对二分法的遵循,也是对人类品德的尊重。</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B>一、           </B><B>竞争机制只能导致不平均</B><B><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我始终没见过主流经济学中真正地给均衡下过定义,所以主流经济学也始终没有指出价格曲线中的哪个点是均衡价格。比如依“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两曲线相交的点就是均衡价格”这个定义,我们就会得出凡成交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的谬论。这里先说明个人对均衡的理解,我认为使工资、利润和税金都为平均值的那个价格就是均衡价格(或平均价格),当系统达到这个平均态是就是均衡的,此时将出现三个平均——工资平均、利润平均、税金(拨款)平均。也许平均与主流经济学理解的均衡有出入,但是可以肯定,要指出一个比平均态更理想的均衡状态是很困难的。</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经典的经济理论(包括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都认为竞争一定会导致价格回归平均价格,并作出看示严密的分析,这是欺世盗名的。竞争一定不能导致均衡(平均态),理由如下:</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一)竞争有三个方面,卖方竞争、买方竞争、买卖双方竞争,但是经典只考虑了卖方竞争就得出了他们所需要的结论,这是极其草率的。很显然卖方内部的竞争和买方内部的竞争只是价格形成的前奏,而买卖双方间的竞争(协商)才是真正决定价格的竞争。博弈论和科斯理论是从买卖双方间的竞争来谈问题的,所以其影响巨大。他们的问题是将卖方竞争和买方竞争又忽视了。</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二)如果竞争是系统均衡的机制,那么什么是系统不均衡的机制呢?经典理论一直回避这个问题。这种回避不像是无意的,而是不敢证视这个问题,毕竟历史上几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是在高度的自由竞争下而出现的。也有人回答了这个问题,说是由于经济人的技术革新、垄断等和外来力量等导致不均衡。这是与均衡的基本内涵是相矛盾的。既然已定义均衡状态下的经济人都获得了最大利益,都不想改变这个状态,又何来经济人的技术革新和经济人的垄断呢?技术革新和垄断等同样是竞争的结果,而且是为了获得比所谓的“最大利益”更大的利益。</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我认为平均化规律是使系统均衡的机制,竞争是使系统不均衡的机制,这二者的对峙决定了我们的系统如此这般。我们的系统就是这样的,既有广阔富饶的平原,也有贫瘠的沙漠,既有鸡蛋壳的均匀,也有高山和大海不均匀。我揭示的平均化规律像万有引力一样,专门制造平均(均衡),我们的系统是因为这种平均而稳定的;竞争像地壳的碰撞力一样,专门制造高山和大海,我们的系统是因为这种不平均而生机勃勃的。</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三)在竞争中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竞争一定是在同类(要分割同一种利益的群体)中发生,否则不会发生竞争。依经典理论指定的利益——利润,买卖双方间是没有共同利益的,所以竞争只能在买卖双方的一方内进行,而不能在双方间进行。是明显有问题的,因为买卖双方的价格协商也是一种很残酷的竞争。但是经典理论认为正是且只有卖方内部的竞争决定了价格回归平均(均衡)价格,这有几个问题:</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价格是交易双方活动的共同结果,但是卖方竞争并不在交易双方间发生,这二者不搭界,没有联系。那么卖方竞争是如何决定价格的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如果是竞争(三方面竞争之和)是价格回归均衡价格的力量,那么这就意味着均衡价格一定先于实际交换的价格而存在,不然“高于、低于、回归”这些状态我们是怎么判断的呢?显然,如果不能否定均衡价格先于实际交换价格而存在,那么认为竞争决定均衡价格就是草率的。</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退一步讲,不追究上面的时间序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卖方都同意价格回归到均衡价格时出手?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买方都同意在价格回归到均衡价格时买进?主流经济理论中有人说这是因为在均衡价格时利润最大化,这恐怕是乱弹琴,因为价格不是那一个厂家能决定的。没有原理能表明均衡价格能正好使各厂家(或是大多数厂家)都利润最大化,更没有数据表明一个厂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时其利润最大化。技术革新和垄断正是经济人觉得均衡价格时的利润太小而发生的行为。与帕累托说的相反,没有那个经济人喜欢他设计的最优,而是大家都竭力破坏他设计的最优,以获得比所谓“最大利润”更大利润。</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FONT>:作为经济人买方同样存在利益最大化问题,这样一来,当卖方的利益最大化时买方的利益就必定最小化了,那么买方一定会接受那个价格吗?可以说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所有西方经济理论都是卖方经济理论,它们很少考虑买方的利益是什么,似乎买方不是经济人。在他们看来买方只有被动接受的份,他们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力。这里唯有将均衡理解成平衡、平均,将最大利益理解成平均利益,才能同时说明交易双方能都认可的价格——均衡价格或生产价格。</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四)主流经济学(包括博弈论、产权论)为了说明竞争导致系统均衡,都假设了竞争各方实力均等,商品同一,且价格是唯一的竞争手段,这是不可能出现的假设。实际是人与人有差异,企业与企业有差异,地区与地区有差异;实际是鞋与鞋有差异,房子与房子有差异,汽车与汽车有差异;实际是质量也是竞争手段,功能也是竞争手段,品牌也是竞争手段。差异决定了竞争结果一定是有赢有输、有贫有富、有生有死,这样的系统怎么会是均衡的呢?可以说从没有事实表明自由的竞争导致系统均衡,到是政府这个守夜人不务正业爪了几只耗子后的系统反而开始均衡了。另外,还有积累作用。天生的差异将导致日后的差异无限放大,这是因为天生的小差异会使优势一方得到的利益更多,理性人一定会将部分已得的更多利益积累起来以增加日后的竞争实力,随时间推移这种差异将无限扩大。自由的市场下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少数地区中就是最好的说明。</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也许一百多年前的竞争手段的确很原始,只是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但是现在的竞争手段是全方位的。在竞争手段多元化的今天,竞争对价格的影响急剧减弱,那么竞争机制决定价格的说明原理还靠得住吗?</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五)由于自私是显性的,利他是隐性的,所以在普通情况下任何个体的行为一定是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首任。所以人有竞争、好胜、好斗、自相残杀的天性,这种天性就在于获得更大的利益。假如竞争的结果是大家都获得平均的利益,可以肯定早在千万年前的人类就将竞争、好胜、好斗、自相残杀的天性进化掉了,过着蚂蚁、蜜蜂社会式的生活,更用不着马克思幻想什么共产主义了。竞争之所以为人们酷爱,只在于竞争的结果是损人利己的,是不平均的,而绝非帕累托最优。</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六)经典理论通过假设掉了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特征:分工具有不可逆性,要素不能随意流动。经典假设流动、转产、信息等是无代价,是为了便于说明竞争能任意调节;假设人是万能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以便说明能自由择业(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中同样有这种假设);假设所有要素都是货币,能在各部门各工种间通用,以便说明资源好随便配置,等等。显然这些假设都是不实际的,资源不是假设下的可以随意配置,一块土地亏也得呆在那儿,赚也得呆在那儿;人也不是想到那儿就到那儿,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否则环境恶劣的地方早就没人居住了,而富裕的地方将连拉屎的空间也没有。</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B>二、           </B><B>供求关系中的四大关系决定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B><B><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如果供求规律(或需求定律)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那么竞争机制就一定不能使系统正好最优,最多是次优。我们总是认为供和求的数量相等就算供求平衡了,这是错误的。我们对供求关系的认识是非常不足的。供求关系中包含有四大关系:</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一)供求竞争关系。供求竞争关系是指供求双方的竞争力度关系。只有交易双方的竞争力度相等时实际价格才正好趋于均衡价格,否则不是。竞争力度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形态的方面,一是规模的方面。在形态方面,主要是考虑参与的个体数量,个体数量多的一方竞争力度大——即竞争激烈些,反之竞争平和些;在规模上主要考虑买卖双方的实力,如财力、政治地位等,实力大的一方竞争激烈程度小,实力小的一方竞争激烈程度大。显然,个人和小企业等用户是没有资格与移动、联通、微软、武钢等大型卖家谈价格的,他们的实力太小,在交易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在这种关系中,如果双方的竞争力度相等,则价格会正好向平均价格趋动;如果一方的竞争力度大,另一方的竞争的力度小,那么价格就会向有利于竞争的力度小的一方发展。比如平均价格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在前者实际交换价格就会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趋动,但是在后者实际交换价格就会向高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的一个价格趋动(假设卖方竞争力度小),从而对卖方有利。当卖方(厂家)个体的数量少,买方个体的数量多,则结果是交易价格高于平均价格。这导致很多不均衡,如在资本家与工人间,由于工人的数量太多,竞争力度要大得多,所以工人的工资总是趋于偏低,最终消费不足,出现马克思说相对生产过剩。像张五常这样的一些经济学家总是反对最低工资制度,认为那是对自由市场的干预,这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主流理论本身的缺陷所致。再如甲部门的买卖双方竞争力度差比乙部门大(都是厂家的竞争力度小),那么,虽然两部门的利润都高于平均利润,但是甲部门的利润率将比乙部门更高,这样一来,这两部门间将出现不均衡。农业是卖方的竞争力度大(买方是收购所),所以粮价总是不利于农民;医疗、教育、电力、自来水等都是买方的竞争力度大,价格对买方不利。我国学者总是说我国的医疗、教育、电力、自来水等价格奇高是政府垄断的结果,这不完全正确。在没有另一个强大机制(如政府、道德、信仰)的抑制下,完全的市场中的医疗、教育、电力、自来水等价格同样会奇高。过细分析一下美国这方面的市场就会有这个结论。在当今我国政府不是美国政府,他们总是膀大款,很少为弱者说话,没有尽到平衡系统的职责。但是这不表明政府干预经济就一定不好。政府是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的,关键是他怎么做。如果因为裁判做的不好而说不要裁判,那是愚蠢的。</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弱国无外交,认为小牛和大牛有同等的角斗实力,那是科斯同志别有用心的虚构。周其人和张五常没有看到这一点,所以总是将产权理论推向产权主义。没有强大而健全的干预市场的机制——政治和法律,自由的竞争市场一定会天下大乱。是政治和法律这个机制使得小牛和大牛有同等的角斗实力的。政治和法律要做得更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理论将问题说清楚,如果我们总是像现在这样不去修善理论本身,而是有问题就指责政府,学生和实际会越来越厌恶经济学的。</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一个极端例子我们得注意。通常认为卖方数量太少的行业就是垄断行业,这可能不正确,因为此时如果卖方也只有一两家,那么就不是垄断了。许多科研企业就是这样的,其成果是独一无二,但是买方也是独一无二的,此时如果买方的财力和地位也很强大,且特别自私,那么科研企业将血本无归。科研企业经常血本无归还在于另一失衡,那就是买方的实力太小,买不起。可见垄断利润是以竞争力度失衡又不太失衡为前提的,竞争力度太失衡时垄断利润很可能是负的。所以对垄断的定义应从竞争力度是否均衡这个角度来定义,一旦我们这么做了,那我们就可以对垄断进行量化描述,如一级垄断、二级垄断、三级垄断。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划分: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卖方垄断是经典所说的垄断,而买方垄断则是经典完全没看见的。农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就是典型的买方垄断,是卖商品的个体多,买商品的个体少,所以价格对卖方不利。我们在分析我国农业问题是就很少考虑这一点,从而不能从经济学原理上说明要补农。多数像林毅夫这样的成名经济学家一直反对补农,反对最低工资不是他们的错,是经典理论的确有严重的缺陷。</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二)供求数量关系。这是经典理论讲透了的一种关系,这里就不舞大斧了。</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三)供求反应关系。供求反应关系是指供求双方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如果双方的反应速度相等,则价格正好向平均价格趋动;如果一方反应慢,一方反应快,那么反应慢的一方就较被动,反应快的一方就较主动,于是价格向有利于反应快的一方发展。比如手机、电脑就是卖方反应快,所以其价格偏高。房产也是卖方反应慢,仅就这个关系而言房价应该是偏低的。我国现在的房价偏高主要是由于非正常竞争手段的使用和卖方垄断造成的。农民对市场的反应是很慢的,再加上是买方垄断,所以价格总是对他们不利。</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四)供求时间关系。供求时间关系是指供求双方进入市场的时间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如果双方进入市场的时间同步,则价格正好向平均价格趋动;如果双方进入市场的时间不同步,价格向对谁有利的方向发展将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鲜花,其上市的季节往往与消费的季节不同步,此时价格很可能对双方都不利,而有利的是储存鲜花的中间环节。当卖的时节不是消费的时节时,对生产方而言始终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农产品总是面对这种不愉快。</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B>三、           </B><B>平均化规律就是斯密没看见的那只手</B><B><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主流经济理论之所以一定要论证竞争能导致均衡,不外乎在于说明竞争机制就是斯密没有看见的那只手,言外之意是斯密有误(斯密认为由自私主导的竞争机制能导致他人富裕是不可理解的悖论)。实际是斯密没有看错,错的是我们。市场上的利他结果是由另一个机制决定的,这个机制就是由人的利他性主导的平均化规律。人性是多重的,经济学主要考虑利他性和自私性。利他性是隐性的,自私是显性的。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利他性,希望别人也过的好,但是这种利他的力量太弱,较之于强大自私力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每个人行为主要是由自私主导的。主流的经济理论看到了这一点的表现,所以对自私人假设坚信不疑。但是利他的弱小不等于人没有利他性。</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很显然经典理论都忽视了另一个问题,即群体。我们的经济学始终是以群体为基础的,没有群体这个条件,经济学原理将顿时失效。如一个的人经济活动——鲁宾逊世界,既没有分配也没有竞争,那里不需要经济学。那么群体为何存在?我们人类为何不是虎豹这样的独居动物?这是因为人有较强的利他性,是利他性使得我们有群居的天性的。这里的问题是较之于强大的自私性所产生的排斥力,弱小的利他性是如何将我们捆在一起的?个人认为这在于二者的力程不同。利他性虽然很弱,但是力程很长,而自私性虽然很强,但是力程很短,这样在群体这个大范围内利他性能够相加,从而总量很大,而自私则不能相加,总量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0</FONT>。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杨利伟与其同伴,在争取上天权时他们也同样争斗得很厉害,自私性表现得很强大,但是当杨利伟上天后他与同伴间的争斗便表现不出来了,此时他的伙伴们都会祝福他能平安回来,表现出强大的利他性。人们对家乡、单位、祖国的热爱都是利他性的使然。</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这二者的关系很像万有引力与电磁力间的关系,万有引力很弱,但是力程很长,电磁力很强,但是力程很短。中观世界的如此这般就在于万有引力将物质捆在一起,而物质间又有空隙则在于电磁力的排斥。由于利他性与自私性的对立,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本能上要聚在一起,但是又在本能上不要求聚得太近,要有一定私人空间。私人空间充满各种私人利益,我们很难有这样一种力量,强大到足以对抗人的自私性,从而消灭私人利益,所以马克思的消灭私有制理论始终面临怎么消灭家庭私有财产的难题。当然也的确出现过不少的能够对抗自私性的力量,使群体变成一个人——群体黑洞,但是我们定义那种群体为邪教群体。性交的高度聚合是由人的延续本性决定的,经济学中不与讨论。</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利他性决定群体行为必定是以“共生共息、共枯共荣”为宗旨,它是人类平分各种利益的主要原因,从而产生平均化规律。个人对平均化规律的定义是:<B>群体中同类等位体获益均等</B>(这是一个很不理想的定义,个人很不满意,因为各部门有比例地协调发展也是它的内涵。),在经济活动中它主要以工资平均化、利润平均化、税金(拨款)平均化表现出来。是这个规律维护我们经济系统的存在和稳定的。显然系统的存在和稳定一直没有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考察范围,在他们看来在竞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是不用考虑的,以为他们会不挣扎而无声的消失,——太死搬达尔文的物尽天择了!假如系统中只有平均化规律起作用,那么系统就会绝对的平均,此时的系统最稳定,就像帕累托最优描述的那样,各方都不想改变这种状况。此时的系统不会有任何变化,出现黑洞般的“寂死”,这是很可怕的。我国过去平均主义时代的“亚寂死”状态是血的教训,那时人们很虽然穷但是没有造反意图,这就是“寂死”的表现。在白宫留言“蚂蚁和共产主义不需要进化”的那位人士可能没有看出不进化等于“寂死”。</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但是系统不只平均化规律这一个机制在起作用,还有竞争机制。在自私性的规定下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利益,而不是平均利益,所以大家都在力图制造不平均,使自己利益远大于平均利益。竞争的结果是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使系统不是清泰平安,从而使系统获得了生机,得到了发展。</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地球上如果只有万有引力的作用其外壳将是真正的鸡蛋壳,没有高山和大海。这样的地球将是没有生机的。但是幸运的是万有引力没能强大到能制服地壳间的碰撞力的地步,于是地球外表凸凹不平,既有高山,也有大海,所以我们的地球生机勃勃。平均化规律就像万有引力,专门制造平均,而竞争机制就像地壳间的碰撞力,专门制造不平均。我们的系统如此这般,主要在于这两个机制的对峙。在群体层面,平均化规律使我们能够相互合作,从而共同富裕,而在个体层面竞争机制则使我们相互挣扎,从而贫富不均。中国和美国是不同的群体(注意:城市和农村也是不同群体,北京和武汉也是不同群体),所以美国搬运工的工资就比中国搬运工的高。这种价格差别不是竞争的使然,而是平均化规律的使然。美国的人均总财富比中国多,所以平分后美国的人均工资高(注:本人定义价格是要素分得财富的量)。在同一群体内各个体间的工资差别,如正教授与副教授的工资差别,是竞争的使然。</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但是,我们的系统是脆弱的,能适应的范围很小,所以如果太不平均系统就不稳定甚至崩溃。此时,偷窃、杀人放火、经济危机、恐怖和战争等等就会出现。偷窃、杀人放火、经济危机、恐怖和战争等等是自然状态下平均化规律解决问题的终极手段,它通过使系统大乱(系统的熵最大)而实现平均化。为什么战争和经济危机后的系统总是能高速发展呢?就在于平均化得到保障,系统比较均衡。但是太平均的系统也不行,因为系统进入到“亚寂死”状态。平均和不平均处于怎样的程度比较合适,目前没有理论能解答。基尼序数是我们目前最好的参照标准。</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B>四、           </B><B>平均化规律、竞争机制与均衡的维持和破坏</B><B><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能正常运转的系统一定是比较均衡系统,但是这个状态很脆弱,极易被坏。破坏有两个原因:</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一是两个机制的反应速度不一致,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内因。由于平均化规律是主导群体行为的,所以其反应速度较慢,而竞争是主导个体行为的,所以其反应速度快。在自私的作用下,个体总是会极力破坏均衡,以获得比平均利益更大的利益。技术革新、垄断、行贿、造假、压低工资等等都只是在于获取比平均利益更大的利益。这样一来,假如系统的初始是均衡的,但是由于竞争的反应速度快,所以系统很快就会变得不均衡了。当不均衡状态长期存在时,平均化规律也反应过来了,于是偷窃、杀人放火、经济危机、恐怖和战争等等就一定会出现。自然的系统中——或者说是没第三种平衡机制的系统中,偷窃、杀人放火、经济危机、恐怖和战争等等是系统的必然归属。这就是在自由的市场中经济危机总是周期性爆发的原因。为了避免这种残酷的代价,我们的系统还得引进第三种机制来平衡这两种力量。通常第三种机制是政府、道德、信仰、战争、自然事件等。可以说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场平衡系统的内部战争,它有力地打击了强势个体,确保那个系统的极端平衡。文化大革命的真正错误是打击过头了。</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二是外来干涉,即外因。当系统有第三种机制时,可以有效避免偷窃、杀人放火、经济危机、恐怖和战争等等,但是我们不能指望他总是恰到好处的运转着,他也经常是破坏均衡状态的力量。比如政府,他本身就是一个经济人,也自私,如果没有一种机制制约他的自私性,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将是破坏多于建设。大凡集权政府都是这路货色。再者,政府也是人,会出错,有时是好心做了坏事。可以说毛时代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却平均过头了,结果弄出个饿死几千万人的“亚寂死”。战争尤其是对外战争也往往是平衡系统的一剂良药,美国经常干这事。总体来说道德和信仰是平衡系统的良药,但是如果过了头就会出现坏的结果。中东国家的很多灾难就在于他们对宗教的依赖性太强,而我国现在教育和医疗的丑行则在于道德和信仰的丧失。</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B>五、           </B><B>平均化规律、竞争机制与价格的决定</B><B><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这里先给出个人对价值和价格的定义,价值是财富的量,价格是要素分得财富的量(或价格是要素分得财富的符号)。价格不是经典认为的表示要素本身值多少,而是表示要素要分得的财富值多少。比如一商品的价格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件,它只表示该商品能分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元这么多的社会财富。工资是“价格是要素分得财富的量”的最好例证。劳动量是人们分割社会总财富的分配标准,而不是斯密、马克思等人所讲的价值。自然,作为分配标准,工资总是与劳动量成正比的,斯密、马克思等大概是看到这种正比就力图将二者等同起来的。斯密、马克思等人的错误可以由财富总量的变化来验证。当系统的财富总量增加时,同样的劳动支出,工资一定会增加。比如同样搬运一天,现在的工资要比十年前高很多,而在美国要比在中国高很多。</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群体的总财富总是分作三个方面用的,一是终端消费,二是利润、三是补偿生产损耗(成本)。这其中对利润率的确定是最关键的,利润率过高,则终端消费不足,会导致马克思讲的相对生产过剩;利润率过低,则终端消费过多,会导致经济发展速度过小。利润率的大小取决于很多因素,合理的利润率是多少目前也没有理论能说明。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系统为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利润率一定是稳定不变的。依此我们可以确定系统的平均利润率,从而确定理想状态下的工资总量是多少。这三大块确定后,剩下的就是分给各要素的财富分别是多少的问题了。这个问题是下面要谈的问题——也是微观经济学要谈的问题。依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便准确无误地衔接上了。</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依平均化规律,所有同类等位要素的价格一定都是相等的,比如所有人的工资相等,所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平米的房子的价格相等。等位就是指等级,比如这平米房子与另一平米房子品质不一样,于是等级不同,从而价格不一样。通常是品质高的房子其价格高,品质低的房子价格低。再比如同样品质的机器、球场,但是规模又不一样,于是等级也不一样。平均化规律决定的价格就是平均价格,商品按这个价格出卖时便获得了平均工资、平均利润、平均税金。但是由于平均化规律的反应速度慢,又是决定群体行为的,所以商品平均价格的变动很缓慢,且决定商品价格的大走向。比如房产的价格,在大方向上是不断上涨的,而电脑的价格在大方向上将是不断将低。平均价格的运动将由本人揭示的价格互动规律、价格上涨规律、价格差规律来描述。房子与电脑的价格在长期上的一涨一降的互动现象是由价格互动规律决定的,与另两个规律无关。</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竞争对价格的决定是微观的,它将使价格像海浪一样的剧烈运动,时高时低。这种特性与竞争机制反应快是一致的。微观经济学中是研究价格这种运动的,它的根本错误不在于其原理的缺陷,而是在于对马克思的波动观的绝对排斥。由于这种意识形态上的绝对排斥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指导思想,所以它不得不用微观价格的运动原理去解释宏观价格的运动现象,这自然是没有逻辑分层的陈述,结果只能是桨糊拌膏粑,一团糟。微观经济学无法与宏观经济学接上口,是它绝对排斥马克思波动观的必然结果。</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很显然微观经济学中也有十分严重的逻辑问题,这个问题是“价格偏高、价格偏低”是如何得来的?“价格偏高、价格偏低”一定是实际价格与某个“不高不低”的价格相比较后才有的陈述,那么这个“不高不低”的价格是哪个价格?微观经济学从没有指出这个价格是哪个价格。显然这个“不高不低”的价格只能是均衡价格,但是这么一来就有问题了,因为“价格偏高、价格偏低”已表明那个“不高不低”的价格先于竞争(或者是交换)而存在,但是微观经济学信奉的是竞争决定均衡价格。如果竞争(或者是交换)决定均衡价格,那么,在均衡价格没有确定之前,我们是如何知道实际交换价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件”是偏高还是偏低的呢?显然,一旦不能确定价格是偏高还是偏低,那么对供求的状况也无法判断,从而论证也就无处开头。</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当我们用“价格偏高、价格偏低”这种描述时,逻辑上我们就只能用“价格回归均衡价格”作进一步的描述,很显然微观经济学中将“回归”偷换成了“决定”。微观经济学中就是通过这种概念偷换(或者是逻辑挪移)得出所谓的竞争决定均衡价格这一结论的。</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平均价格就像大海的水平面一样,而竞争则使价格产生海浪式的波动。比如中国和美国都同样有高工资和低工资,可是二者的基准面(平均价格)大不一样。美国工资的基准面远高于中国,只在于美国的人均总财富(或人均总产值)比中国高。</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B>六、           </B><B>平均化规律与竞争机制的对峙原理</B><B><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有个石头理论研究向上抛的石头为什么一定会掉下来,古代哲学回答说是因为石头有落地的性质。这个答案一直延续两千年,直到伽利略牛顿时代才结束。万有引力定律解释说石头的落地是因为地球对石头有吸引力。现在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解释是错误的,但实际是古代的解释也没有全错,因为万有引力定律并没有否定石头具有落地的性质——质量。显然依据牛顿的解释,假如石头没有质量这个性质,那么向上抛的石头就一定不会落下来。但是石头的落下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地球也必须有抓石头的性质——质量,否则石头还是不能落下来,而是可以落在空中任何位置。可见古代的解释只说出了石头落地的部分原因,而没有说出另一部分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于是不能说明鸟、太阳、月亮、人造卫星这些石头为和不落地。经典的经济理论就是这样的,只说出了决定价格的部分原因——竞争机制,而另一部分原因——也是主要原因——平均化规律却没有说出,所以不能说明垄断价格为何不是无限偏高,不能说明为何同工不同酬。</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在平均化规律与竞争机制的对峙中,竞争机制使得每个参与者都会用尽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去抛石头,以打破均衡,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在另一面,由于平均化规律是使系统稳定和存在的规律,所以交易双方再怎么自私也都得服从系统的这种要求,因为没有系统的存在个体的利益也无从谈起。平均化规律决定的均衡价格够成了系统的吸引子,当实际价格偏离它时,它就将实际价格向回拉,于是实际价格回归均衡价格。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所以尽管垄断者有绝对的定价权,但是其价格不会无限偏高。而在买方垄断下,如粮食,尽管农民几乎没有定价权,但是粮食的价格也不会无限偏低。</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系统为了自己的稳定和存在总是要按平均化规律的要求在各部门间分配财富(或配置资源)的,这样在系统总财富一定时,系统分配给各部门的财富是一定的(这种“一定”是不是就是帕累托讲的最优?)。这种“一定”实际是财富的总量守恒,所以当某种商品的供给超过平均化规律的要求时,单位商品的价格就会降低(注意:价格是要素分得财富的量),相反,供给小于平均化规律的规定时,单位商品的价格就会升高。价格的这种升高和降低是为了保证整个部门分得财富总量不变,从而保证均衡态的存在。</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经典描述的无理头关系——价格决定供求,供求又决定价格,实际就是这种对峙关系的表面化,他们的反向运动只为了维持财富总量的守衡,是平均化规律决定的。显然供求与价格这种反向运动——守恒运动不是绝对的必然。当对峙一方的力量足够强大时,供求与价格的运动就不会保证部门分得的财富守恒。通常说的垄断价格就是因为卖方的力量足够大缘故,从而该部门分得的财富超过平均化规律的规定。此时,至少有一个部门分得的财富少于平均化规律的规定。这便是经典讲的挤出效应。我国房产价格的奇高是以人们少消费其它财富为代价的。凯恩斯的乘数模型是彻底的谬论(但是他看到了乘数现象),其数学分析根本不成立,他所讲的乘数实际是以挤出为代价的。实际中的确有乘数现象,但是那是“堵车”之故。不管是什么原因使得堵车,道路的整体资源便出现浪费,此时我们只需投入少量资金解决堵车问题,浪费的资源便启用了,于是产出便成几十倍、几十万倍的增加。乘数是一定要以资源浪费——即资源配置不最优为前提的,且乘数的大小与能启动浪费资源的多少成正比。</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经典许多支看起来不能互相衔接的原理都在这种对峙关系的统一描述之中,本文不能对此进行一一分析。</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B>七、           </B><B>竞争理论的根本问题所在</B><B><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仅就价格的形成而言,自由市场下的竞争有三个方面:卖方竞争,买方竞争,买卖双方竞争。这三者中只有买卖双方竞争与价格有直接关系,而卖方竞争和买方竞争只是竞争的左手和右手,但是经典几乎只考虑了卖方竞争,买方竞争和买卖双方竞争没被经典考虑。作为博弈的交易双方,由于平均化规律确定了他们的共同利益一定,所以当一方利益最大化时,那么另一方的利益就一定最小化。任何一方内部的竞争只能是使其各个体的利益最小化,竞争越激烈其获益越小,而竞争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0</FONT>时(垄断),其获益为极大(不是最大)。这样从卖方竞争角度看,竞争将使卖方利益最小化,于是使买方的利益最大化——出现斯密讲的富了他人。同样,买方竞争将使卖方利益最大化。由于交易双方都遵循同一个竞争法则,双方内部的竞争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小化,对方的利益最大化。这样一来如果买卖双方力量相等,则双方博弈的结果是双方都获得平均利益。应该说这种平均利益就是主流经济学说的最大利益。主流经济学的问题在于:一是将参与竞争的动机当成了竞争的结果。的确,参与竞争的人的动机都是想获取最大的利益,但是竞争本身的性质却是反向的,越竞争获得的利益越小。事实也是这样,任何企业都不希望自己竞争对手多,而是希望自己的竞争对手少。如果竞争的结果是大家都获取最大利益,那么企业就会欢迎竞争对手了。二是假设竞争各方有完全相等的发言权,这实际是已假设了系统是均衡的。帕累托就是在假设大家都获得平均利益的基础上进行论证的。帕累托为什么要将竞争后获得的平均利益说成最大利益呢?个人认为他是蓄意掩盖这种逻辑困境。这种完全相等的发言权实际上只是平均化规律给定的一个条件,而竞争则是在于破坏这个条件,于是破坏者从中获利。技术革新也好,垄断也好,参政也好,行贿受贿也好,都只是在于获得更多的发言权,破坏系统平衡,以获取比平均利益更大的利益。</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由此可见,竞争机制也的确具有使系统均衡的性质,但是同石头理论讲的一样,这不是问题的全部。更强大均衡机制是平均化规律,没有平均化规律的作用,竞争机制的均衡性质是不能发挥作用的。这是因为没有平均化规律的限定,竞争双方不知道均衡点在哪儿。当均衡点不能事先确定时,则竞争结果可以向任何方向发展,这如同向上丢个石头,如果没有地球的吸引力,谁能确定石头落向何方?实际中交易双方总是在事前就知道平均价格在哪儿,所以真实的交易总是这样的:卖方对买方说“你看我成本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我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这不过分吧。”这分明是对平均利益的一种诉求。同样买方也会说“你看我这工程总投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FONT>,我只能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5</FONT>买你的部件了。”这实际是说我只有这多钱,只能出这个价。买卖双方的竞争(或是协商)始终是以双方都得到平均利益为基础的——从而实现双赢。这种协商行为是由人的利他性主导的,因为协商行为是群体行为。这就是协商的结果总是双赢的原因。</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那么买方为什么只有这多钱呢?这在本质上是因为平均利润率确定了配置给买方的财富只有这么多,从而买方只能有这多钱。这就是说如果平均利润率不变,而社会总财富增加,则买方就会有更多的钱,反之就会有更少的钱。终端买方的钱(工资)就是这么确定的。从这个角度看需求定律中的一个假设——收入不变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收入不变正是均衡态的表现,而当财富总量增加——即工资总量增加时,便有经典的曲线平移。显然经典对曲线怎么平移没有任何作为。曲线平移实际是由本人揭示的价格互动规律、价格上涨规律和价格差规律这三个规律共同决定的。</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当然上面只是理想上的分析,所以价格能回归到平均价格上,于是有下面的价格曲线图。(价格曲线图中还应有空间轴,以描述价格在空间上的运动——即价格在不同地区的运动。由于制图水平有限,所以略掉空间轴。)</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v:group><v:line><v:stroke startarrow="ope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v:stroke></v:line><v:line><v:stroke endarrow="ope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v:stroke></v:line><v:shape><v:path arrowok="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v:path></v:shape><v:shape><v:path arrowok="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v:path></v:shape><v:shapetype><v:formulas><v:f eqn="sum #0 0 10800"></v:f><v:f eqn="prod #0 2 1"></v:f><v:f eqn="sum 21600 0 @1"></v:f><v:f eqn="sum 0 0 @2"></v:f><v:f eqn="sum 21600 0 @3"></v:f><v:f eqn="if @0 @3 0"></v:f><v:f eqn="if @0 21600 @1"></v:f><v:f eqn="if @0 0 @2"></v:f><v:f eqn="if @0 @4 21600"></v:f><v:f eqn="mid @5 @6"></v:f><v:f eqn="mid @8 @5"></v:f><v:f eqn="mid @7 @8"></v:f><v:f eqn="mid @6 @7"></v:f><v:f eqn="sum @6 0 @5"></v:f></v:formulas><v:path o:connectangles="270,180,90,0" o:connectlocs="@9,0;@10,10800;@11,21600;@12,10800" o:connecttype="custom" textpathok="t"></v:path><v:textpath fitshape="t" on="t"></v:textpath><v:handles><v:h xrange="6629,14971" position="#0,bottomRight"></v:h></v:handles><o:lock shapetype="t" text="t" v:ext="edit"></o:lock></v:shapetype><v:shape><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shadow color="#868686"></v:shadow><v:textpath style=";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v-rotate-letters: t; v-text-kern: t" string="价格" fitpath="t" trim="t"></v:textpath></FONT></v:shape><v:shape><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shadow color="#868686"></v:shadow><v:textpath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v-text-kern: t" string="时间" fitpath="t" trim="t"></v:textpath></FONT></v:shape><v:shape><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shadow color="#868686"></v:shadow><v:textpath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v-text-kern: t" string="均衡价格" fitpath="t" trim="t"></v:textpath></FONT></v:shape><v:shape><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shadow color="#868686"></v:shadow><v:textpath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v-text-kern: t" string="实际价格" fitpath="t" trim="t"></v:textpath></FONT></v:shape></v:gro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BR  clear=all> </P>
<P ><B>八、           </B><B>竞争多元化进一步显示经典理论的缺陷</B><B><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经典理论还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价格竞争是竞争各方唯一(至少是主要)的竞争手段,而价格则是决定竞争各方行为的唯一(至少是主要)的因素。这一事实又暗含另一个事实,即各厂家的商品是同一的。也许一百年前的确是这样,但是现在不是。从现在的实际看,价格不再是竞争的唯一(或是主要)的手段,更不是人们确定行为的唯一(或是主要)因素。现代的竞争是多元化的。同现代战争中海中陆空一起上一样,现在的竞争也是多维度的,从质量、功能、花色、品种、品牌、精神、道德、形象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开,这就使得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波动曲线很难表现出来,价格的大起大落现在很少见。我们现在只能在股票、期货、原材料等少数市场才看得见价格的大起大落,因为价格在这里仍是主要的竞争手段。不仅如此,相反有些部门是越竞争或者是竞争者越多价格越高,如普通职教、零售业。武汉的普通职教主要是私营,其学费近几年在猛涨,原因是校方都选择了质量战、品牌战。一个大家都能感受的例子是鞋(这里实在太复杂,还只能谈一种鞋,如旅游鞋),我们会发现其样式多得出奇,一个厂家一个风格,不仅如此,同一个厂家中还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FONT>种样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FONT>种价格。不仅价格上包罗万象,质量上也是应有尽有。这种情况导致厂家间很少有价格战,于是都获得较高的利润。显然,像阿里达斯、耐克、李宁等名牌鞋完全可以降低其价格以扩大其销售量,获取主流经济学所说的最大利益,但是他们没有这么做。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道德情感也往往决定销售量。现在的买方很看重情感和道德,不再唯价格是图,他们会明显地对某些企业有偏好,感情往往决定他们买谁的东西。</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另一个事实也一直被经典理论忽视,那就是竞争越激烈价格越高。当一个地方和行业的零售商过多时,其结果将导致价格(批零差价)走高。比如我国现在为了降低药价就在力图减少中间零售商。这种现象在于系统对等待劳动时间的补偿。在考察时间内任何部门都不是全时间劳动,而是间歇劳动,于是有等待劳动时间,且不同部门的等待劳动时间不同。比如教育部门就有寒暑假,其它部门没有。当零售商过多时,该部门必定是每个人都少做一点事,而不做事的时间却多一点,此时系统为了满足平均化规律的要求,会选择抬高价格的方式来保证他们获得平均利益。演艺圈的工资较高也是与其等待劳动时间过长密不可分的。他们一年中只能有很少的时间干活,这样如果干活时的工资不高这些人怎么过上社会的平均日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在竞争手段多元化的今天,价格的调节作用剧减,经典描述的调节过程也不再主要,那么这里要问的是,在竞争多元化的今天,如果没有平均规律的作用,系统是如何趋于均衡的?</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可以说,在当今价格竞争是很低级的竞争,是无能的标志,但是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却总在教导我国企业如何打价格战,教导我们如何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底价优势。我国现在只会打价格战了,连在稀土这个具有绝对垄断权的行业我国也只会将稀土当普土来卖出了,完全是仔卖爷田心不疼。我国在稀土上的垄断地位同中东国家在石油上的垄断地位是相当的,为什么我国没有从稀土上得到垄断收益?这是与经典经济理论的不完备是分不开的。</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B>附录</B>(请到“学说连线”查阅有关文章,<a href="http://www.xslx.com/" target="_blank"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ttp://www.xslx.com/</FONT></A><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曹国奇):</P>
<P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B></P>
<P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B><B>、平均化规律:</B>群体中同类等位体获益均等。在经济活动中它主要以工资平均化、利润平均化、税金(拨款)平均化表现出来。<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B><B>、价格互动规律:</B>一商品的生产率提高后其价格要降低,但是与此同时,其它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要因此而上涨,且降低总量与上涨总量相等。工资因此而上涨。这便是价格互动规律,亦称价格第一规律。该规律决定四种价格现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一)凡长期发展较慢的部门(以生产和管理技术更新速度为依据),其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如农业、手工业、建筑业。这是由于发展快的部门不断将多创造的价值无偿送给它们的结果。尽管这些部门的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提高的速度相对较小,其交“公”的价值小于“公家”分给它们的价值,所以其价格只能上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二)凡生产方式相同(或相似)的商品,其价格在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低,在发达的地区和国家高。如火箭、理发的价格在中国比在美国低。这是因为其它部门的生产率在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较高,它们向这些部门无偿提供的价值更多。<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三)随经济发展人们的工资不断上涨。如我们的工资现在比过去高。尽管人们支出的活劳动还是以前那么多,但是现在的平均生产率较以前高,创造的价值较以前多,所以人们的工资要不断上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四)同样的劳务消耗所挣的报酬,在落后地区和国家低,在发达地区和国家高。如美国的工资比中国高。这是因为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平均生产率较高,创造的价值更多,从而更多的价值形成人们的工资。<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B><B>、价格上涨规律:</B>随商品的品质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品质不断降低,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工资因此而上涨。这便是价格上涨规律,亦称价格第二规律。</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B><B>、价格差规律:</B>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在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不一致,所以在供求平衡时价格的波动中心与均衡价格不重合,出现了价格差。其中,发展快的部门其价格偏高,发展慢的部门其价格偏低。这便是价格差规律,亦称价格第三规律。<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垄断、政策等也将导致价格差,但是本人没有研究这种价格差的形成过程。<o:p></o: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6 3:44:1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0-4 11:50:29
平均化规律.pdf
大小:(264.45 KB)

 马上下载

商品的品质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品质不断降低
品质不断降低的劳动对象是指因为技术和生产方式原因导致的对象更加简单化还是指产品整体质量水平降低?
全文做了批注,见附件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