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728 9
2011-10-30
题记:人类文明历程,是私有产权从出现到瓦解消亡的历程

简单地整理一下人类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私有制产生到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之前
人类一开始处于原始部落状态,产品极为匮乏,人们共同推举有威望的人作为自己的首领,部落内部产品平均分配。
技术和经验是发展的,部落逐渐有了剩余产品,于是这些剩余产品就与其他部落相互交换,互通有无。这样的交换行为一开始由部落首领主持,但随着交换的频繁逐渐地成为个人行为。原始的公有制是依靠生产的极度不发达的条件才得以维持的,一旦出现剩余产品,那么这种平均分配的制度就要陷入瓦解。
很明显,掌握部落权力的首领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利用手中的权力中饱私囊,有权有势,而普通部落成员则一如既往地处于勉强生存的状态,因此即便剩余产品增多了,剩余产品也只在某些特权阶层手里积累,而普通部落成员逐渐丧失控制这些首领的能力。他们的经济地位不同了,利益就不同了。尝到甜头的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贵族,必然竭力地维持其既得利益,即确立自己对自己占有的产品的合法地位。传统的习惯化为乌有,而规定财产的法律开始出现——为保护部落贵族的财产权而生。
私有制由此而产生,社会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被压制到生存线上,迫使他们为了生存而不断地劳动,而另外一小部分人则享受其劳动成果,一端是贫困,一端是富有。这必然要完善维护富有者利益的法律,即承认这种社会状态是“正常”社会状态。财产权必须被全社会承认,凡是劳动者侵犯富有的贵族利益的,必须遭到惩罚。贫困的人们活不下去了进行反抗,必须遭到镇压。私有制度,或者说财产制度神圣不可侵犯。这就要出现暴力机构,专事镇压劳动者反抗的机构。贵族们有了组建国家的必要。部落的组织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运转了,必须以暴力为后盾,才能使社会正常运行,维护新生的贵族财产权。
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农本经济中,技术和经验不断积累,剩余产品渐次增多,生产力获得发展。而剩余财富增多,可供用于商品交换的产品就增多,商业逐渐发展起来。而原始部落瓦解后社会生产逐渐演化成两种生产模式,一是自耕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家庭小生产,二是地主或者奴隶主的大生产。由于农业的性质就是分散的,农业的生产不需要外界的干预就能自我进行。那么家庭的小生产就成为一个微型社会,蕴藏了未来一切发展的胚胎。而大地产则是私有制下不断土地兼并的必然产物。奴隶制的大生产,很多生产部门协作生产,提高了效率,地主庄园经济同样,不同的只是奴隶主与奴隶是占有关系,地主与农民是租佃关系。租佃关系显然比人身占有更加进步。基于农本经济的社会化生产也在发展,但难以巩固,农业本身的分散性使得社会化的生产无法维持。必然出现新的生产方式才能给巩固这种社会化的生产。
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剩余产品的扩大使得商业逐渐活跃,并逐步产生了专为商业生产服务的手工业,这种手工业逐渐摈弃了奴隶占有的或者行会的生产方式,采用了雇佣劳动生产的自由生产方式。需要手工业者时就雇用,若不需要就解雇。这当然是最有利于积累的生产制度。确保利润能达到最大化。
商业的生产要求自由的劳动力,这对瓦解自给自足的家庭小生产提出了要求,对瓦解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制度产生了要求。这种瓦解过程可以是自然演进的,也可以是通过圈地运动等政治手段实现的。只要生产力在进步,剩余产品在增加,商业的扩大生产就无从遏止。瓦解旧制度就是必然的。
商业的发展,最终必然是将这个社会全面地联系起来,打破闭塞状态。封建的政治国家不能打破的东西,商业却能打破。一旦商业化的手工工业发展了起来,那么生产的缓慢进步状态就被打破,伴随着商业的一轮轮扩张,市场需求迅速扩大,促使手工工场大量兴盛,并吸纳大量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土地兼并照常进行,而破产的农民却有了新的去处——城市。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起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0-30 14:31:16
二、商业发展与资本扩张
商业的发展意味着市场一轮轮的扩张,以市场为导向的手工业迅速发展壮大,强劲的需求对手工业这种生产方式提出了要求,在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充分的情况下,工业革命发生,机器大生产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而私有雇佣制度则进一步发展,私有产权的扩张——工厂制度下雇佣制度的扩张如同农本经济时期的私有产权扩张——土地兼并一样势不可挡,但与农本经济的分散不同的是,手工业乃至工业,是真正的内部高度组织协作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是瓦解不了的。因此它不会重蹈农本经济中大地产被暴动的农民重新分割瓦解,重回小生产的覆辙。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雇佣制度,与奴隶占有制度,封建租佃制度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向生产资料所有者提供无偿剩余劳动的制度。雇佣劳动者是无产者,必须通过劳动来养活自己,他们的生存状态最不稳定(资产阶级将这种不稳定的生存当做自由),而奴隶或者租佃农民,由于生产不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状态可以很稳定,更不用说大量的自耕农。雇佣劳动者必须在不稳定的生存中不断地找工作来满足自己的生存所需,这当然就在生存与工作的衔接中诞生了无尽的苦难。
两极分化作为私有制度的铁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表现就是财富不断地在资本家一端积累,而无产者则为了生存而不断劳动,将剩余价值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资本家手中。赤贫的无产者是市场的需求所在,但资本家则追求压低工资以提高利润,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显而易见的是既有的市场是不可能满足资本家永无止境的利润追求的,它必须不断地扩张,当市场未能扩张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与资本家利益最大化的结合造成的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局面。夺取新的市场为自己的利润最大化服务。因此资本主义本身充满了侵略性。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商业不断侵略扩张的过程,手段可以是和平的也可以是战争的。战争从来都是市场地域扩张的开路先锋。
市场地域扩张要找到消费人群,还是要瓦解该地区的封建自然经济,迫使人们必须在市场上买东西以维持自身生存。这就要求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制度移植到这些新开辟的市场上。新开辟的殖民地必须参与社会化的大生产才能产生无产者,产生市场需求。因此新殖民地在成为消费市场的同时,必须同时成为原料产地。将自给自足的经济瓦解,让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的过程,是市场的结构扩张过程。自给自足的农民对于市场没有作用,而当他们成为了无产者,才真正成为市场需求。市场的结构扩张,与市场的地域扩张是相辅相成的。地域扩张打开纵深,结构扩张则是两翼展开。广大半殖民地殖民地地区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移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即是市场两翼展开的过程。只是由西欧中心演变为世界多中心而已。
市场地域扩张在二十世纪初以殖民地瓜分完毕为标志,从此以后,资本主义自由扩张就成为了历史。这对资本主义的扩张造成了第一道限制,也因此酿成了两次世界大战来解决该问题。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条件下,民族经济发展则成为解决地域扩张问题的钥匙。各殖民地独立,对各国资本主义敞开大门,殖民地画地为牢的市场存在方式被根本改变,世界以民族解放运动为跳板,开始资本全球化的历程。前期是民族资本发展继续两翼扩张,实现工业化,后期则是两极分化继续发展,资本形成激烈的垄断竞争局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30 14:36:02
蛾子还在说瞎话啊,哪里存在原始公有?哪里存在部落产品平均分配?是非洲柏旭曼人的部落还是南美易洛魁人?你倒是找一个真正实施过公有的案例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 06:37:55
不过是教科书般的重复。没有什么新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 07:24: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6 21:42:09
龚民 发表于 2011-11-1 07:24
人家说的是史前、八千年前,你穿越去看看吧!
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