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完全背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宗旨
哲学经济学的原理
孔子在两千年前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目标和原则。我国自1980年进行教育改革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教育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也不是为了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科学素质,而是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一、教育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为什么说教育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一,物质资料是劳动者创造的;第二,精神资料文化科学也是人类的劳动创造的;第三,人也是人类的劳动及教育事业创造的。
我们知道,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如果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高,是创造不出高质量和高技术水准的劳动成果的,例如任何物质资料及商品,任何一种商品中都包含着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内涵,不是说一个人只要有发达的四肢就可以劳动并创造出来。精神资料主要就是文化科学技术,也是人类的文化劳动创造的,作为劳动者,作为劳动者首先就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
我们每一个人,本身也是一个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是被教育劳动创造出来的教育劳动成果。人类社会是一个劳动的社会,存在着三大劳动:一是物质劳动;二是精神劳动;三是教育劳动。
劳动包含两个主体:一是劳动技术,是劳动的基本内容;二是劳动者,也就是人类本身。一个人出生之后,是不会劳动的,必须学会劳动之后才能劳动。学会劳动,不是只要学习就可以,学习也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有一系列条件的,要有学校,还要有教师,以及所有必要的教学资料,教育劳动者和学生还要有基本的物质资料保障。
所以,劳动者的接受教育的程度,就决定了他的劳动能力,人类的劳动能力就决定了他的劳动创造能力和水平。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能够从事什么劳动?
不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类的贫穷完全是有教育与否所造成的。例如一个现代的贫困学生,他为什么贫困,就是因为父母劳动能力不强,为什么劳动能力不强,就是因为没有接受较高的教育,许多贫困家庭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一个就小学教育也不能完全普及的国家,如何会建设现代化发达经济?
二、教育是人类社会赋予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在过去,教育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因为在传统的农业经济条件下,几乎不需要文化知识,一个种地的农民几乎不需要文化,但是,也不能说他们不需要知识,种地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劳动技术,也是需要学习的。过去的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为作为一个当官的首先要有文化,有文化才能当官。这也是过去对当官者的一个基本要求。所以就出现了这样一个不正常的思维:学习为了当官,当官为了发财。在历史上也不是这样的。
教育的发展和目的是为了极大的满足人类的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但是,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改革是这样的吗?教育改革只是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支出问题;还有考试制度,提高教育质量我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严格的考试制度,并没有考出大师级的专家,而是只会考试的书虫。
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教育世界。我们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学习,先学习语言,后学习文化,又学习基本科学知识,二十岁以后又开始工作学习劳动知识,到了老年之后,不能进行社会劳动了,但是,还要学习生活知识。
我们一个人的一生是离不开教育的,人类的教育分这样几个内容:一是生理教育,也就是学习语言和行走的教育;二是心理教育,也就是学习学习能力的教育,例如识字、作文和算术,这是基本教育,也是人类的学习能力的教育;三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教育,我们要认识自然,还要认识人类社会和人自己,例如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四是劳动教育,也就是智慧能力教育,我们学了文化科学知识是为了应用这些知识,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我们的劳动过程还是应用知识的教育,实际上,我们在劳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还需要我们学习和解决这些难题。应用知识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在心理学上,叫做智慧教育。
何谓劳动智慧?就是应用知识和创造新的劳动知识的过程。
教育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劳动吗?为什么劳动可以得到工资,接受教育反之要缴费呢?教育部门也和物质生产部门一样,需要创造利润吗?
实际上,不可否认,教育收费和严格的考试制度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剥夺了一些人的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收费,使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学子不能接受教育,严格的考试制度,只能使一些学习能力不强的人失去学习的机会,其结果只有一个,就是造成一些人的非教育。
提高人类的劳动能力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普及教育,普及教育,也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多建设学校,特别是大学。
事实证明,普及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都是不行的,都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劳动者,特别是现代化经济。
普及大学教育,是现代化经济的现实要求,也是发达经济的基本保障,没有大学教育这样的劳动素质,是不可能有发达经济的。只有贫穷和犯罪。
教育是人类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教育平等,劳动才能平等,劳动平等,人类才会消灭贫穷和一切不平等。
qq30826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