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多年,中国民族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业仍处于贴牌代工的局面,笼罩着低端、廉价的阴霾,与我国形象极不相称。 刚刚开始有了点名声的“中国制造”就已经陷入了困境:
国富创新咨询专家周永亮博士认为困境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进入了舆论的困境,除了矿山外,从事制造行业的工厂成为黑心血汗工厂的首当其冲者,因为他们使用的大量民工。就是采矿行业不断出现事故,但是行业用工制度受到的指责还是很少,一般都将指责转向企业主本人或者安全制度的问题,尤其是最近几次事故涉及到国有采矿企业,一般也不会引向系统的用工制度。而其他行业,如高科技的软件行业、文化行业等,一般没有什么事情,因为他们使用的大量看起来高级一些的人力资本,工资待遇略好一些。
第二,进入了发展的困境,在需要转型提升的关键当口,突遇金融危机,导致作为主力市场的海外市场迅速萎缩或受到海外ZF的反倾销限制。而在需要国内帮助的制造业发现国内的人们不大愿意帮助,无论是银行还是相关部门反而开始增强风险意识,勒紧了资金支持的口袋,国内制造业的投资环境迅速恶化:制造业利润降低、轻资产思想盛行,赚快钱模式流行。需要持续发展才能赢利的制造业面对困境的时候还要面对其他行业获利的诱惑。
第三,进入了人才的困境,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大批精英人才“孔雀东南飞”奔向热火朝天的南部制造业基地,那么今天的精英人才呢?仍然是孔雀东南飞,但是奔去的方向是金融、房地产、软件、服务,很多大学生宁可在大城市的服务企业混日子,也不愿去现场很辛苦的制造业。何况,制造业的用工名声也不好,谁去呢?
周永亮博士认为,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制造”将很快消失,而这种消失不是一定会意味着新模式的出现,更不会意味着中国社会的自动转型或升级,可能意味着整个经济引擎动力的减弱。如果一个社会的主要发展引擎衰弱会有什么后果?那就像一个企业最主要的产品不再是现金的主要来源,主要产品获利能力不断枯竭!再高贵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供你活动,也是个乞丐!
在日前举办的“首届中国创造院士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制造业需要通过掌握核心科技不断提升中国产业的竞争力,以此打造国家产业形象,为中国产业的全球化布局提供整体品牌支撑。
2009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接近30000亿美元,其中出口在全球的比重超过10%。目前,中国已跃升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国家。可是,能代表国家产业形象的品牌依然很少。
核心科技影响和支撑着国家的产业形象。
如何重塑中国的产业形象?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提出了“再制造业化”。这对中国意味着,不只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面临强大的国际竞争,包括传统产业也同样面临着竞争。
“通过科技创新,加上企业努力,无疑可以重塑中国的产业形象,使‘中国制造’赢得全世界的认可。”
——观点源自:北京国富创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