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94 1
2011-11-04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万云 2011-11-04 (www.ftchinese.com)
10月31日,中国保监会第三任主席项俊波到任。此前一周,新主席的到来多少有些“泄密”,各家保险公司的“消息人士”纷纷查询项俊波的履历和工作风格,却发现关于项的简历的关键词是那么的“跨界”或“不搭”:老山前线、诗人、长篇小说作者、经济学硕士、法学博士、飞天奖获得者、副审计长、农业银行上市操盘手。
54岁的项俊波显然有着非比寻常的个人简历。如果说,项俊波空降保监会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空降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项俊波来执掌年轻却又复杂的中国保险业倒是很匹配。
理顺虬龙盘绕保险业
同样来自国有大行的董事长,与从建设银行到中国证监会履新的郭主席相比,保险业不能以任何形式的红色涨幅来表示对项的期待和欢迎。更多的沉默、更多的欲说还休可能是项主席履新后直面的局面。
这是因为,会龄只有13年的保监会却要监管的是关系复杂、虬龙盘生的保险机构。
成立于1998年11月18日的中国保监会虽然只有13年会龄,却成长在一个“少年追风”的时代。中国保险业在这十三年的发展速度空前绝后,从保险业总资产不足万亿到现在总资产突破5万亿。
即使这样,毋庸讳言,保监会在“一行三会”里仍然是一个“小兄弟”,论机构规模和资产规模保险业都远不及银行业和证券业,2010年,中国保险业全年保费收入刚过1万亿,此规模可能与工商银行最大的分行的资产规模相当;论行业影响力、机构资历、职业经理人地位,与银行家、投资银行家、券商也是有很大的落差。举例来说,从银行业转战保险业的高管和职业经理人比比皆是,从保险业转战银行业则属凤毛麟角。
根据相关资料,中国现有各类保险机构近120家,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险公司、农业险公司、信用保险公司、养老险公司、健康险公司等;在人寿险公司中,其中有国企大公司如中国人寿、人保寿险;有在1996年成立的第一批市场化的专业保险公司,如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华泰财险;有合资公司如中意人寿、信诚人寿;财产险公司中,有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还有外资独资公司如安联保险等。
从上可知,保险公司股东关系的复杂性和股权结构的多层次差异。以新华人寿为例:新华保险15年间历经引入外资、机构扩张、业务提升、股权变换、完善公司治理,以及增资扩股、战略转型等变化;以合资保险为例,他们的外方股东多是财富500强企业,而中资股东也都有深厚的背景。合资保险在10年间,27家公司有13家股东更换或中方扩股已超过外方。
由此可见,用虬龙盘绕保险业一点不为过:保险公司看似年轻,但股东的“年纪”和背景都不凡。合资公司中,既有中石油、中粮、国电集团这样的大国企参股,更有银行系的渗透,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工商银行。因此,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监管不免会牵涉到其它部委、行业巨头及金融同业,这就可能使监管力度打了折扣。
因而,项俊波的新命题之一是如何“平衡”:平衡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的发展匹配,理顺并平衡保险公司相对复杂的股东关系,平衡保监会的风险监管与服务监管之间的统一。
提升保险业在金融业的地位
历数保监会的三任主席,第一任马永伟和项俊波都有来自国有银行、且都曾在中国农业银行工作;第二任主席吴定富和项俊波都有来自审计部门的经历。不难想象:金融业的全局观、大视野,工作风格的“铁腕”和严谨是你们三位主席共有;所不同的是,项俊波还集诗人、作家、经济学硕士、法学博士多种角色于一身,行业内外对项的期待值也提高了很多。
项俊波有两本最新专著引人关注,一是《国家战略视角下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另一本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中国审计的长篇小说《审计报告》,
很难想象他是在什么时间写下这样的文字。惟一可以猜测的是项俊波有着多维的思想,并能让这些思想落地生根。
回到项俊波的简历上看,他对问题的判断有着战略视角。作为中国农业银行成功上市的操盘手,他曾在农行上市前挑选战略投资者时,拒绝了他认为与农行未来不匹配的外资投资者,也曾把如何在商业利益和“三农”金融服务的使命之间取得平衡的农行故事讲得令投资者信服。
在农行上市前,项俊波拒绝了外资战略投资者。他认为作为最后一家谋求上市的农行与前几家国有大银行的上市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农行采用的是 “机构投资者+战略合作”的新模式,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以IPO价格进来,也避免了“贱卖”的质疑。
从农行到保险业的监管者。项俊波跨入了一个他从来没有涉及的领域,但也不会太陌生。农行先后与中国太平洋保险、中国人寿、生命人寿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人寿的银行保险产品最大的渠道之一来自于农行遍布全国城乡的网点。今后,站在保监会的平台上思考中国保险业的定位与未来以及扩大保险业与其它金融行业的策略联盟将是他的新命题之一。
作为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保险业在中国的“效应”和三大功能(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还远远没有发挥。在成熟的保险市场,保险在金融业的地位和角色不可替代。在美国纽约、英国伦敦、中国香港维多利亚港湾,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和最大的广告牌都来自保险业,保险公司代表着雄厚资本实力、持久的客户关系、稳健的金融帝国、强大的运营能力。安联、保诚、大都会人寿这些有百年历史的外资保险劲旅来到中国市场也近10年,目前我们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和外资独资财产险公司约有60家,但他们的运营模式、产品经验、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和代理人的培训等经验在中国并没有完全得到很好的借鉴。
此外,保险圈在近几年对于监管限制过多也多有抱怨。一些声音认为:监管的最大命题在于风险监管,监管的方式应在于服务监管,对于公司的机构设置、产品费率等公司运营和管理模式方面应采取市场化的优胜劣汰。
农业银行上市后,有质疑问项俊波:农行的强项是县域业务和农村金融,但这也会成为农行未来更大发展的桎梏。对此,项曾表示:“未来的农行将进一步扩大产品服务范围,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转型为全方位的现代化金融服务。”我们希望他也能将这样果敢的创新思维带到保险监管中来。
建立中国保险的新模式
根据保险业“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保险业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发展”到了保监会第三任主席项俊波上任这一届,被赋予更多的需要“落地”的内容。
发展观是近十年保险监管者一直延续的思维:吴定富2002年9月上任伊始,提出将保险业做大做强,然后提出要将保险监管寓于服务,他继而提出现代保险业的三大功能,即经济补偿功能、资金融通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他在任期间还致力于将中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市场接轨,致力于保险业的改革创新性,如渠道创新、产品创新和投资创新,更对保险业的各种风险严防监控。
虽然这些发展观一直在实践,但这也正说明,中国的保险业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中国的保险监管仍有太多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行业监管者,项主席,你知道保险行业面临的职业地位的提升有多么迫切?保险销售面临渠道的拓宽有多么重要?大众保险教育面临的正确引导和普及有多么必需?此外,今年是中国入世十周年,财富500强几乎所有上榜的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都有落地,外资引进后,他们百年管理经验对中国保险业是否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消化和“鲶鱼”效应?
例如,银行保险业务是近几年保险公司业务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一块;但年末一结账,算上不菲的中间手续费用后,保险公很可能是“陪本赚吆喝”,真正获得中间业务收入的是银行。即使这样,哪家保险公司也不敢怠慢银行,因为这个渠道的主动权把握在银行手里,而渠道则是保险公司的命脉。
比如,一位客户买的保险产品,年交保费是20万元,但遇到风险,他拿到的是20万元+2000元的风险金——试问,如果这也算保险,那与银行定期存款有什么区别?但大多数客户都愿意买这种储蓄保本的保险产品,如果大家的风险意识和保险观念如此,保险公司将很快被银行、基金公司所取代。
笔者认为,保险业的发展观不仅应体现在规模和数量上,还应该体现在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符合宏观经济走势的金融角色、与经济全球一体化相匹配的长远大局观。
当前最大挑战在于保险业应尽快走过粗犷经营,向精细华、差异化发展;保险产品必须坚守保险业的精髓,而不能为了保费规模而变形为储蓄产品;营销模式既不能拷贝纯欧美形式也不能抄袭港台模式,必须符合中国文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销渠道需要开拓也需要独立有创新;保险资金不是资本市场的救市主,它有自己的特性,保险资金的特性决定保险投资是资产配置不可替代的类别;风控监管仍是保险监管官们的重中之重,但更多的运营应交给竞争的市场去判断。
中国保险业的模式,这个历史的座标,需要有一位思路清晰、意志坚定的人来引领。项主席,大家看好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1-4 10:50:39
值得去看结果如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