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凯麟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财富伦理引论———为庆祝《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三十周年而作”,这一文章中,他提出财富观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一是关于财富价值大小的问题,即财富价值观;关于获取财富手段的正当性与合理性问题,即致富观;关于支配使用财富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即消费观。基于此,本人综述了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财富观。
1、西方经济学的财富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前两个方面,也就是什么是财富,如何获取财富或者我们说如何实现财富的最大化。
关于如何是财富?财富形式的认识逐渐多元化,从物质财富观(物质财富观:形成了古希腊的有用财富、重商主义的金银财富、重农学派的农业纯产品财富、古典经济学的劳动财富)到主观财富观(边际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财富观属于主观财富观,以个人主观欲望及其满足为尺度来衡量财富),再到虚拟财富观。
财富的源泉何在?进入新古典经济学以后,财富观的核心变成了“是什么创造了财富”。 重商主义将财富的源泉归结为流通领域。重农学派从农业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农业源泉论。古典经济学家依据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劳动源泉论,将财富的源泉归结为劳动。德国历史学派从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出发,提出了生产力源泉论。边际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效用财富论。现代经济学从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出发,提出了知识财富论,将财富的源泉归结为技术、知识等智力资源。从索洛增长模型到新增长模型,都强调知识与技术。
关于消费观,传统西方经济学有研究,从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够到凯恩斯宏观调控的需求管理。从经济增长的角度,传统西方经济学强调消费,但消费纯粹是个体的选择,伦理观完全剥离。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财富观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财富观是我们学习理论经济学的同学更应该重视的地方,这需要认真梳理。
财富观跟劳动价值论相比,地位并不突出,一直以来我们很淡化它。但认真阅读,认真梳理很有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开头就说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显然,马克思这里把商品看成财富。后来在谈到商品的两重性时,他把使用价值看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形式。再后来,在《哥达纲领批判》,他又说过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除了劳动,还有自然界也创造财富。
当代学者南京大学的洪银兴教授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8期“马克思的财富创造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做了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主要观点有如下几条:一是说明财富与价值的区别。就财富量来说,既包括具体劳动转移过去的劳动价值(C),又包括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V+M)。也就是说,过去创造的财富通过具体劳动介入到新的财富创造,过去劳动不形成价值,但形成财富。二是财富创造和源泉的分析。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而财富的创造尽管离不开劳动,但劳动不是财富创造的唯一源泉。包括资本、土地在内的物质要素,包括技术和管理在内的无形要素都是财富创造的源泉。三是价值分配与财富分配的区别。收入分配的价值分析是从价值理论出发,认为收入分配就是在V和M之间的分配。收入分配的财富分析是根据增加财富的目标,认为收入分配就是按要素贡献取得报酬。
但我认为洪教授的分析有些方面,还有待于发展。应该要加上其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自由人全面发展的等观点,构建以人为本的财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