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该如何评价财富呢?这可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把财富和资源进行区分。那些满足人类需求的消费物可以分为资源和财富两大类:所有自然存在的消费物都是人类消费的潜在资源(泉水、野果、兽皮等),因为它们都具有天然的使用价值或自然效用这种特性;而财富是由人类对效用不足的资源在增加人造效用后改造而成的。资源的特征是原生态的单纯的自然效用(自然性的效用),财富的本质是在资源自然效用上所增加的人造效用(人造的效用)。看来,自然资源并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财富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进步的过程也就是需求对象从资源逐步进化为财富的过程,财富也因此成了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如果人类离开了财富,我们就只好退回到原始的动物状态。
财富的创造会同步表现为两个方面:满足需求表现为主体的要求;增加效用表现为客体的功能。因此,需求与效用是分别从主客两个方面观察财富创造同一过程的两种形式对立的现象。由此,效用是相对于需求而存在的。或者说,客体的功能是相对于主体的需求而存在的。由于效用的形成必须依赖于主体的意志,效用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因人而异或主观性。财富的第一种功能是能够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所以人类评价财富的第一种尺度是自然性的效用尺度。虽然效用是人类对财富功能最自然最直接最简单的认可,但它是一种主观意识很强的评价方式,它所评价的效用值会随着主观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吃馒头时,第一个馒头具有高效,第二个馒头开始减效,第三个馒头低效,第四个馒头无效。对于不同人的主观意识和不同品种的财富,效用的主观性会让这些评价非常混乱。请问:五个馒头,四张凳子,三本书,两剂药,一场电影......对于同一个人或不同的人的效用值各是多少?时至今日,学者们也没能发明一种可以涵盖不同财富和代表不同人需求的效用单位,而只是采用各类财富的物质量且不顾因人而异的需求值去表示它们的效用值。例如,馒头填饱肚子的效用值只能是个、两等物质量。效用尺度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在不明确主体的情况下也就难以说清楚效用的大小。广告宣传的魅力就是:在模糊主体的喧闹声中让你觉得自己就是广告中的主体(主体忽悠法)。
对于人类需求的满足,财富存在着两种状态:稀缺和剩余。稀缺是财富存在的绝对状态,因此人类才永不停歇地去创造财富。剩余是部分财富的相对存在状态,更是必要生存资料之外的财富的存在状态。原始人类生产的主要是生活资料,甚至是必要的生存资料。只有在生产水平提高后,那些相对于生存资料而剩余的生产资料和高级生活资料才组成了人类的发展资料。当财富对于人类的需求相当稀缺时,当财富的种类主要是生存资料时,人类对财富的评价只能是效用尺度,人类对稀缺财富的分配也只能采用公有制的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是人类最早的财富分配方式,它的分配理由是人的生命存在,它的分配单位是生命体,它的分配内容是生命体的需求,它的分配方法是生命体的自选和生命体需求的均分,而均分的范围仅限于公有制集团内一起生存的生命体。当人类财富中的发展资料逐渐增多后,这些财富就会变得相对剩余。这时,对发展资料的分配再采用按需分配就不太合理了。发展资料是人类主要用于生产的资料,是只有劳动者才有能力掌控的资料。因此,社会应将生产资料发给劳动者,也应将高档生活资料发给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还应将生产资料集中于管理生产的能人之手。对剩余的发展资料实行部分人的占用或不平均的配置是再生产的客观要求,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只是在财富出现剩余之后,人类的第二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才有可能出现。按劳分配的依据是生命力所发挥出的劳动量的大小,分配的计量单位是劳动时间,分配的对象是由劳动所转换的价值,分配的方法是按劳取酬。由劳动所得转化为了财产所有权,并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起点又形成了私有制。私有制是按劳分配的理由和前提,私有者是按劳分配中的劳动者。甚至可以讲,只要存在按劳分配也就存在私有制。其实,人类的分配方式与财富的评价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按需分配的公有制中,集团生活的人只注重整体利益而轻视个体利益,他们的个体利益是在维护整体利益的名义下实现的。由于大家都不去计较个体利益,他们对财富的评价就可以采用较粗糙的效用尺度。在按劳分配的私有制中,劳动者的个体利益都已独立于社会,他们的劳动也必须独立核算。由于劳动者所创造的财产是私有财产,对这些财富的评价必须采用较精确的社会性尺度,而这个尺度也就是后来人们常用的价值尺度,我称它为人类评价财富的第二尺度。
效用是人类从自然性效用角度评价财富的尺度,价值是人类从社会性效用角度评价财富的尺度。当一个人或一个集团在独自完成生产和消费时,他或他们对财富的评价可以比较粗糙。只有当财富在不同利益的人之间交流时,他们对财富的评价才需上升到精确的高度。这就是自然性效用评价与社会性效用评价分开的根本理由,同时也造成了财富交流的两种形式:单向交流(劳动者对消费者的无偿供应行为)和双向交流(劳动者之间的有偿交换行为)。在这两种交流行为中,人们用效用尺度计量单向交流的财富,而用价值尺度计量双向交流的财富。因此也形成了两种交流的本质差异:无偿行为不计个体利益,有偿行为计较个体利益。不过,价值尺度是从效用尺度中分化出的财富评价尺度,是弥补效用尺度个体主观性而加上社会客观性的辅助尺度。虽然人们主要是用主观性的效用尺度去评价财富,但它的主观性让这种评价很不稳定,更难于统一计量或转换。比如:我们要统计5件上衣和8条裤子的财富总量。它们的财富总量既不是13件上衣,也不是13条裤子。哪么,应该是多少呢?我们只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并用这一共性去作为计量单位。由于上衣和裤子都是布做的,所以它们都属于布制品。因此,布的耗量是它们的共同计量单位。如果每件上衣用布2米,每条裤子用布1.5米,那么它们的财富总量就是5*2+8*1.5=22米布。通过这种转换,我们就可以对不同的财富进行统计了。不过,以上的方法仅限于布制品,当我们要把不同的财富进行统计时,哪又该怎么办呢?是马克思为人类找到了一种通用的方法:由于所有的财富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所以它们都属于劳动产品。因此,采用生产财富的劳动量就能统一计量所有的财富,而这种以劳动为内容的评价财富的尺度就是价值尺度,它是从社会角度客观评价财富的唯一有效尺度。只是在价值尺度出现以后,计较个体利益的交换行为才能普及,发展资料才能恰当配置给生产者,被集中的生产资料才能大力去推动生产力。另外,价值关系又形成了自然性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又造成了社会化的大生产,人类也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人类在按需分配的原始公有制下的发展期间长达200多万年,而在按劳分配的私有制下的发展期间仅用了短短的5000年。两相对比(2000:5),就可看出价值尺度对生产的推动作用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