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财产增减全息认证
蔡正方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预防犯罪形势严峻
第二节 因财导致的不正常现象 
第三节 最大的损失
第四节 最大的失误
第五节 财产增减全息认证设想
第六节 财产增减全息认证概念
第七节 财产认证是被迫行为 
第八节 财产认证涉及的内容
第二章 信息 
第一节 人因大脑而高贵
第二节 世界因信息而精彩
第三节 信息
第四节 信息的概念
第五节 信息形成的原理和过程
第六节 发生在人体内部的碰撞
第七节 为什么印象之和称为信息
第八节 一次与二次信息
第九节 任何事物特性都能形成印象
第十节 虚假信息的生成
第十一节 虚假信息为什么能骗人
第十二节 信息的传递
第十三节 信息采集、传递、储存的方法和器械
第十四节 人们对信息的错误认识
第十五节 聪明的大脑与信息的记忆
第十六节 信息及其差异是行动的指南
第十七节 人人都是采集信息的能手
第十八节 信息采集时易出现的问题
第十九节 信息与知识和文艺作品的区别
第二十节 有脑与无脑类信息的区别
第二十一节 五次信息革命
第二十二节 人们对信息的态度
第二十三节 信息的性质
第二十四节 信息为所有的人和单位服务
第三章 信息在预防侵财犯罪中的应用
第一节 财产增减信息概念
第二节 财产增减必要信息
第三节 人们对财产增减信息的态度
第四节 财产认证借鉴的原理
第五节 最佳方案
第六节 财产增减信息被封锁、伪造的原因
第七节 案件不能侦破的原因
第八节 国家为何要参与财产增减活动
第九节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被盗用
第十节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十一节 犯罪土壤
第四章 财产
第一节 财产概念
第二节 财产的蕴藏
第三节 获得财产的途径
第四节 财产的性质
第五节 财产的用途
第六节 人们对财产的态度
第七节 财产增减现象
第八节 财产增减类型
第五章 财产法定原则
第一节 人类的共同方案
第二节 自定原则
第三节 他定原则
第四节 公定原则
第五节 法定原则
第六节 财产的法律属性
第七节 财产的临界性
第八节 非法与合法财产的区别
第九节 财产所有权
第十节 童子争梨现象
第十一节 最无理的等式
第十二节 财产法定程序
第六章 财务管理
第一节 产生财务管理的原因
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目的
第三节 财产安全的二重性
第四节 国家管理
第五节 公财管理的重要性
第六节 公财管理体系的漏洞
第七节 私财管理体系的缺陷
第八节 最严重的不正常现象
第九节 私财是管理的重点
第十节 规范与不规范并存的弊病
第十一节 私財频繁增減是重点管理的原因
第十二节 对称措施
第七章 侵财的犯罪
第一节 最令人厌恶的敌人
第二节 最多的敌人
第三节 最难应对的敌人
第四节 战争也是侵财的犯罪
第五节 何处还存净土
第六节 犯罪原因
第七节 侵财的犯罪原因
第八节 古今侵财特例
第九节 行贿受贿案件特点
第十节 贪污案件特点
第十一节 盗窃案件特点
第十二节 刑事打击的作用与特点
第十三节 新体系预防犯罪的作用与特点
第十四节 非常措施
第十五节 未来的预防犯罪措施
第八章 货币与支票
第一节 案例分析
第二节 常用货币特点
第三节 某些人对货币的畸形欲望
第四节 货币优点引发的问题
第五节 货币缺点引发的问题
第六节 货币改革
第七节 财产认证体系中的支票
第八节 支票特点
第九节 国家掌控货币
第十节 数字币
第十一节 数字币的载体
第十二节 数字币的证据及其它作用
第十三节 支票的印记
第九章 认证范围
第一节 财产所有权的认证
第二节 财产增减活动的认证
第三节 财产增减关系的认证
第四节 财产增减次数的认证
第五节 财产增减种类的认证
第六节 财产拥有总量的认证
第七节 财产增减类型的认证
第八节 财产增减资格的认证
第九节 财产来源去向的认证
第十节 财产增减时间的认证
第十一节 权利与义务的认证
第十二节 个人绩效的认证
第十三节 增减者面孔的认证
第十章 财务管理新体系
第一节 认证目的
第二节 认证机构的任务
第三节 财产认证的战略
第四节 认证机构的工作特点
第五节 认证机制的科学性
第六节 财产认证的证据作用
第七节 数据汇总功能
第八节 认证机构与其它机构的区别
第九节 认证机构的设置
第十节 认证机构的工作程序
第十一节 可供改造、利用的信息器材
第十二节 专用软件的研制
第十三节 身份确认措施
第十四节 账簿设置
第十五节 会计配备
第十六节 记帐要求
第十七节 管辖
第十八节 其他规定
第十九节 注意事项 
第二十节 存在的问题
第十一章 财产认证的意义
第一节 国家公民都受益
第二节 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第三节 降低或减少某些案件
地四节 精简机构
第五节 增加就业
第六节 有利于树立诚信、公平的竞争机制
第七节 有利于调控贫富差距和制定优抚政策
第八节 有利于资源的共享
第九节 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
第十节 家庭和睦的乳化剂
第十一节 弱势群体的保护神
第十二节 导致会计革命 
第十三节 节约资源
第一节 实施财产认证的范围
第二节 财产认证是科学技术的伴生物
第三节 财产认证是历史阶段的产物
第四节 实施财产认证的决心和信心
声明:评论请在此章发,其它章节免,以保持文的连续性,谢谢合作。
 前言
 当你因往日屡被盗窃而气愤,当你因今日正在受骗而悔恨,当你因明日可能遭抢劫、绑架而惊魂,当你因日趋严重的腐败现象而焦心,你应阅读此文,这正是讨伐犯罪分子的檄文。
   当你不知哪是产生犯罪的土壤时,当你不知许多案件为何不能侦破时,当你不知怎样有效地预防侵财的犯罪时,你可阅读此文,这正是本文研讨的主题。
 当你的财产未被侵犯,当你自信不会遭到侵犯,劝你阅读此文。因侵财的犯罪,不同于它类犯罪,被侵犯者具有不确定性,只要拥有财产,就拥有危险。所以,侵财者不是谁的私敌,而是人类的公敌!人人都应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反侵财的斗争中去。
  当你身为法律工作者,当你对预防犯罪有更深的见解,请你阅读此文。若得诸君批评指导,则为大幸,作者期盼救援,已是望眼欲穿。虽本文有些“措施”未必优良、有些“说法”不敢妄称新颖,但要其毫无用处或成为谬论,却非创作此文的初衷。
  当你作为普通读者偶然阅读了此文,你会惊叹:人类社会未达理想境界,皆因存在四个最。即最大的损失,最大的失误,最无理的等式,最严重的不正常现象。这非为哗众取宠或危言耸听而故意编造的谎言,它们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的。
  在信息爆炸这个时代,人皆疯狂玩信息,作者也欲追时髦,用信息理论剖析犯罪。许多案件未侦破,或未彻底侦破,只因信息不对称。不对称的根本原因,是大量信息被虚拟、封锁。
  自诞生了人类,就存在罪恶意念,可以断言,再经历几个世纪,也难将其根除。这些东西会藏于大脑深处,一旦时机成熟,就会付诸行动。因此,隐藏的罪恶意念,等于存放的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
  既然无法根除罪恶意念,就应设方制造冷藏的条件,使其难以引燃。现在能做到的,一方面是从教育入手,使良好的品德得以发扬,罪恶意念逐渐削弱,另一方面是构筑严谨的制度,阻止罪恶爆发。教育虽不可缺少,也很有效,但教育不是万能的,总有一些自闭者或一些死角,不受教育的影响。当教育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时,制度的作用就显的尤为重要。
  人类,同在地球立足,都受太阳的恩惠。虽皮肤有黑白黄褐之分,体形有男女大小之别,性格有刚烈柔弱之差,居住有东西南北之异,但生理无区别,思维的机制无区别,因而优良品德无国界,犯罪亦无国界。本文所列不正常现象,非为哪一区域、种族、国家的独有,而是全人类阴暗面之缩影。预防犯罪的重大失误,亦非哪一人员、部门、国家的失误,而是全人类共同之失误!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预防犯罪形势严峻
  目前,各行各业,都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捷报频传。唯独预防犯罪这个重要领域,处于落后状态,若干年来,无论科学技术还是防范措施,均无重大突破。管理机制,极易滋生犯罪,科学技术,难以识别罪犯,预防犯罪的措施,不能有效地遏制犯罪。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打击、预防犯罪,但收效并不理想,因此,各类案件频繁发生。尤其是侵财的犯罪,非常猖獗,使公私损失了大量财产。
                第二节 因财导致的不正常现象
  有人增加财产,却找不到减少者,致使大量财产来源不明;有人减少财产,却找不到增加者,致使大量财产去向不清。有人已得财产,却说未得,掩盖事实;有人未得财产,他人却说其得到,被诬陷。有人拥有大量财产,却富而不宣,伪装成穷酸像;有人本无多少财产,却施展吹牛术,散布极其富有的谎言。有人不劳而获,有人劳而无获。有人因富有骄奢无度,有人因贫穷饱受煎熬。有的富者向贫者讨财,而贫者却舍财济富。有人因贫穷正义得不到伸张,有人因富有把罪恶掩藏。有因不慎失财而痛不欲生者,有因意外获财而大喜过望者。有人本无创造财产的技艺,却有侵犯他人财产的伎俩。有人强行夺取他人财产,有人却拱手相让自己的财产。有人为保财而废寝忘食,有人为侵财而处心积虑。有人为保财而献身,有人为夺财而丧命。有人因亏损而得升迁,有人因盈利反遭白眼。有人因腐败倍受青睐,有人因清廉屡遭迫害。有人本是兢兢业业的英模,后因巧取豪夺而沦为罪犯。有人因财朋友间反目成仇,有人因财又与仇人结成狐朋狗党。有因财认贼作父者,有因财拒认亲娘者。有因财颠倒是非者,有因财丧失人性者。贫穷时像狗一样摇尾乞怜,富有时又像豺狼一样凶残。号称太平盛世,却不敢轻易离家远游,虽为朗朗乾坤,又须小心翼翼处世。平坦之路,屡遭抢劫,曲折小径,暗藏着危机。反贪污者贪污,反腐败者腐败,执法者犯法,公务员坑害国家。该办的事不办,不该办的事乱办。有利可图的事争着办,无利可图便互相推委。政策允许之事不一定能办成,违反政策之事准能办成。一些职能部门不插手的事好办,越插手越难办。公平的事,却越办越不公平。原是小案,却促成大要案、恶性案。本可把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却不能及时制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造成连环案。本无案件,却有人故意制造案件,唯恐天下不乱。本是犯罪分子的克星,却成了犯罪分子的帮凶,造成了警匪一家、官匪一家的怪现象。为了财,无病的,已“病入膏肓”,有病的,却“身体健康”;明白者,需“糊涂”,糊涂者,反需“明白”;年长者,装作年轻,年轻者,却装作年长。许多人,因财而变成而鬼,许多“鬼”,又因财而变成人。因富有,本是孙子,却被人尊为爷爷;因贫穷,本是爷爷,却被人当作孙子。债权人,很难保障自己的权益,债务人,却能轻易赖掉债务。财产本是从正大光明途径获得,却需掩藏;财产本是靠阴谋诡计夺取,却能在人前炫耀。还有人用财产耍流氓、搞破坏、甚至发动东战争。人类社会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不正常现象不但未减少,而且越来越多,越来越不正常。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因财产一项,就引起了这多不正常,千错万错,全是财产惹的祸!
         第三节 最大的损失
  在财务管理中,最大的损失是什么?不是财产的大量损失(虽已损失了大量财产),而是损失了大量财产增减信息。
  过去,只有公有、集体所有、合伙的私企或其它社会团体,才对财产增减信息进行规范性的采集、传递、储存(记账活动)。公民的财产增减信息,无人规范性的采集、传递、储存,甚至增减者也不在大脑以外储存。致使大量公财增减信息被伪造,大量私财增减信息被封锁,这正是财产能被侵犯的原因。如财产增减信息全能被国家采集,财产的来源与去向就被确定,谁进行了增减,增减的种类,增减的数量,拥有的总量,国家就会一清二楚。财务管理若达这般效果,公私就不会损失大量财产。
公私财产增减活动,虽能产生大量信息,但国家并未设置专职机构采集。采集不到财产增减信息,就不知谁在增减财产,不知谁在增减财产,就无法确认财产为谁所有,无法确认财产为谁所有,就不能分辨合法与非法财产,不能分辨合法与非法财产,就无法确定罪与非罪。
  财产增减信息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损失,是巨大的损失,是比损失财产更为严重的灾难。失去的是无法制止侵财及其它类犯罪,失去的是公私的大量财产,失去的是公民的安全感,失去的是公民的欢心与笑脸,失去的是公民创造财产的积极性,失去的是国人的凝聚力,失去的是公民对法律和执法机关的信赖,失去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失去的是社会的公德,失去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失去的是精神文明!
    第四节 最大的失误
  在预防侵财的斗争中,最大的失误是什么?不是打击犯罪的决心不坚决,不是制裁犯罪的法律不严厉,不是执法队伍力量薄弱而无法顾及全部案件,不是执法者能力平庸而不具备破案能力,更不是罪犯的天赋高而不能将其战胜,而是侵财者能随意、私自增减财产,并能在光天化日之下隐藏所犯罪行及非法财产。这是财务管理机制存在的严重缺陷,是科学技术落后的表现,更是预防犯罪工作的严重失误!
  自产生了私有制,财产增减规则就无革命性变化,始终沿袭数千年来形成的原始增减模式。国家未采取有效措施,监控公私财产增减。由其是私财,过于轻视其管理,无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案,使全民之财,脱离了国家的掌控,所有的财产增减活动,脱离了国家的约束。许多增减关系都能随意形成或强迫形成,处于无序状态。无论公开场合还是阴暗角落,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守法者还是违法犯罪分子,无论合法还是非法财产,无论大人还是孩童,无论本地人还是他乡客,无论大额交易还是小买卖,无论实物还是有价证券,都能私自、秘密、强行增减,很少有人当场干涉或事后审查其活动。只要具备财产增减能力,便可实施增减。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是否有比财产增减更自由的事件?即使有,也不会这样随便,这样简单,这样司空见惯,这就为违法犯罪留下了可乘之机。侵财者,实质上也是在进行财产增减,他们的活动虽为非法,但多在秘密情况下进行,被侵犯者、其他公民和国家很难察觉。只要侵财活动未暴露,所得之财便获“所有权”,使财产法定的原则遭到了挑战。因无控制财产增减的机制,所以非法财产也能增减,这正是财产增减模式一成不变的恶果,这正是人类社会极易出现不正常现象的症结所在。
                 第五节 财产增减全息认证设想
  由于那些不正常现象的存在,使是非颠倒,黑白颠倒,严重地影响了公民的日常生活,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严重地阻滞了国家的发展进程。
  为有效地预防侵财及其它类犯罪,应改革落后的会计规则和原始的财产增减模式,把单纯的财务管理,融入到社会秩序管理之中,即在国家或世界范围内实施财产增减全息认证。
  由国家增设专职机构,形成集认证、规范、侍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管理体系,使国家对公私财产及其增减活动,既有宏观调控策略,又有微观管理措施,把管理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公私财产,都有增减的变化,都是增减的结果。财产增减现象,囊括了人类生活,无论合法还是非法活动,都要靠财产支持,都会导致财产再次增减,对财产增减活动的规范,就是对人类所有活动的规范或影响。因此,国家应重视财产增减问题,应研究财产增减规律,应参与到财产增减活动中去,并为财产增减者设置共同遵循的程序,使单位和公民受到严格的约束而遵纪守法,使犯罪分子受到严格的限制而难以实施犯罪。
  今后的财产增减,须有专职机构参与,方为合法活动,公私财产,须经程序化确认,方能取得所有权。
                   第六节 财产增减全息认证概念
  财产增减全息认证,是指国家通过参与、控制公私财产增减活动,采集公私财产增减信息,从而确认公私增减财产的数量、种类、时间、来源与去向,确认公私拥有财产的总量及其种类。
  公私每次财产增减,都要以规范化的信息形式,传递到财产认证机构。认证机构为辖区的每一单位、家庭建立账户,以国家的名义,详实和持续地记录、审核公私财产增减活动及其拥有的财产。
  所谓财产,是指任何独立核算的公有单位、社会团体、劳动群众集体和公民所拥有的财产。
  所谓增减,是指以所有权得失为标志的财产变更活动,包括工资、奖金、中奖、补贴、救济、升值、贬值、继承、生产、创作、消耗、丢失、损毁、抛弃、交易、纳税、征收、罚没、赠送、捐献等。
  所谓全息,一是指公私财产动态时(某一次财产增减),标志国家、增、减三方参与同一次财产增减活动,及增减的地址、种类、数量、时间等信息,少一方或少一项视为不全。二是指公私财产静态时(某一阶段所拥有的财产),国家采集的公私历次财产增减信息,少一次视为不全。这两种信息,规定为财产增减全部信息,简称全息,是一个称谓,两种含义。
  所谓认证,是国家对公私财产的确认和对财产增减活动的公证。
  为便于叙述,财产增减全息认证,简称财产认证。
  财产认证,以信息、会计、管理等科学和财产法定的原则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支持的手段,以采集、传递、储存财产增减信息为方法,以国家参与、协助、控制财产增减活动为标志,以规范化财产增减为制度,以预防犯罪为宗旨。
  财产认证,是为公私赋予财产所有权而创建的一套程序,从而使财产法定的原则,具有实质性、规范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财产认证,是与时俱进的标志,是管理信息化的体现。利用采集、传递、储存财产增减信息的方法预防、打击犯罪,是制定的新战略,是开辟的新战场。
  财产认证,是国家为公私制定的财产增减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
  财产认证,是财产流转的节制阀,合法财产顺利通过,非法财产被堵截。
  财产认证,是财务管理的一统天下,国企、私企、事业、民间团体、家庭等财务,全部纳入国家管理范畴。
  财产认证,是国家委派的义务会计师,无需报酬,便永远为公私服务,使那些懒惰或过于忙碌的公民,也有一本清晰的账,使那些存心不良或马虎的职员,无法制造假账、糊涂账。
  财产认证,是一个清白法案。人的财产清楚,品行必然清白。首先是清,而后才是白,不清就无所谓白,清而自白。
  财产认证,是国家的神经和眼睛。所有认证机构及其信息传递设施,组成了密集的神经网络。认证机构每一职员的工作,都是在捕捉财产增减信息或为捕捉信息服务,一旦有财产变更,认证机构能及时感知。能捕捉公私财产增减信息,就开了洞察一切的“天目”,凡是与财产有关的活动,都在国家的监控之下。
  财产认证,是为公私增设的卫队。认证机制的严谨性,将有效的保障公私财产及公民的人身安全。
  财产认证,是争夺人才的方法。认证机制的科学性,使各类犯罪难以实施,从而使犯罪的人越来越少,遵纪守法的人越来越多。
  财产认证,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修筑的万里长城。认证机制的可行性,不受地域、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的影响。
  国家参与、控制财产增减,不是认证机构决策公私财产增减,更不是设置障碍阻止合法财产增减,而是国家对公私财产增减活动的有限干涉,是纯粹的行政行为和法律规范,是对增减活动的严密监控,是协助公私增减财产,并掌握易遭侵犯的部分财产(如货币、有价证券等),是公私正常、顺利增减财产的保障,是阻止非法财产增减的有效措施。
  国家参与财产增减,不是在所有增减过程中,派员亲临现场,同步动作,而是国家对公私财产增减信息进行的采集、传递、储存活动,是特殊的参与形式。世界博大,人口众多,单位星罗棋布,公私增减财产,其时间、地域、数额、次数具有不确定性。公民买一根针,单位购一条线,工作人员不可能到天涯海角去陪伴。认证机构只要采集、传递、储存了公私财产增减信息,并确认其财产和增减活动合法,就是国家参与的标志。当公私增减财产时,认证机构才进行干涉,无财产增减活动,便处于待机状态。
  采集信息,是认证机构为公私某次财产增减所做的纪录,是对增减活动及其财产进行的审查、确认、公证活动,是造成某次财产增减全息(三方参与同一次财产增减活动及其增减的数量、种类、时间、地址)的实质性步骤;是储存全部公私财产增减信息(公私拥有财产总量及其种类)的阶段性工作。
  传递信息,是认证机构之间为增减双方进行的转账、审查工作,或增减双方进行的资质查询活动(通过认证机构,了解对方辖区,确认增减资格)。公私传递信息的过程,同时是向认证机构申报财产及其增减活动的过程。国家采集的财产增减信息,正是公私传递信息的结果。
  储存信息,是公私历次财产增减信息的积累,是财产增减活动的总档案,是认证机构和公私共同掌握、数据一致的账簿,是公财量化的改革,是私财量化的新举措。
  财产、增减、全息、认证四项内容,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有财产,就有增减活动,有增减活动,就能产生财产增减信息,有财产增减信息,就要采集,采集了财产增减信息,就公证了公私财产增减活动,公证了财产增减活动,就确认了公私财产,确认了公私财产,公私便获财产所有权。
  财产认证,是时代、信息、网络影响的必然,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是财产增减的新模式,是财务管理的大变革,是会计工作的根本性转变,是即将诞生的新法律,是预防犯罪的新思路。将结束几千年来财产增减活动无专职证人、公财的量化单位独自掌握、私财无量化的历史。
                   第七节 被迫实施财产认证
  在人类社会中,许多非生产性的投资,很多复杂的程序、措施,都可避免,但由于种种因素,被迫选取。财产认证,也属无奈之举。如消灭了私有制,如科学技术能识别所有的罪犯,如人的思想、行为完美无缺,不必实施财产认证。但这只是人良好的愿望,目前不可能达到这般境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可能达到。
  在当前社会制度不能变更、在一切存在着私有制的社会里、在生产力越来越高、在大量侵财案件经常发生、在大量财产被夺取、在大量财产增减信息被封锁、在犯罪越来越猖狂、在无新的科学技术用于预防犯罪、在其它措施还未产生、在依然有亡国和亡人的危险存在的情况下,被迫实施财产认证。为大幅消除那些不正常现象,必须实施财产认证。只有实施财产认证,公民才能信心十足创造财产,人类社会才能高速发展。
   公民生在祖国,即有遵纪守法的义务,也有受保护的权益。即如此,公民财产被侵犯,且案件不能侦破时,国家承担何责?公民是否有权要求国家赔偿?如无承担责任者,一分钱也得不到赔偿,公民的权益何在?公民的安全何在?公民的冤屈何处伸张?许多案件未侦破,难道不是国家治理无方?公民财产无缘无故被侵犯,难道不是天大的冤枉?要么赔偿公民财产,要么有能力保护公民财产,否则,国家就有只管收税、号召公民尽义务,而漠视公民权益的嫌疑。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财产,就无公民,无公民,便无国家。百姓事,就是国家事。国家,作为公民的依靠、最大的父母官、最大的权力机构,就应有能力保护公民赖以生存的财产,就应最大程度的阻止犯罪。要做好这些工作,国家必须做到对家财了如指掌。
  不知家财有多少,如何施政于民?不知家财有多少,如何救助于民?不知家财有多少,如何评判公民功绩?不知家财有多少,如何判断公民贫富?不知家财有多少,公财如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知家财有多少,如何知晓国家富强程度?不知家财有多少,一些统计数字,从何而来、增长速率如何计算?不知家财有多少,如何知晓公民有冤?不知家财有多少,如何知晓他人有罪?不知家财有多少,许多涉财案件如何公正判决?不知家财有多少,如何知晓天下还有不平事?不知家财有多少,如何判断公务员清廉?不知家财有多少财产,如何知晓公务员腐败?毫无办法,只要现行财产管理体系不改革,就不可能有办法。财产不清,一切皆不白!
  公民对自家财产了如指掌,是因自己掌握并保管。国家不可能掌握、保管全部财产。如那样,公民每消耗、使用一次财产,就到国库领取,会非常的不便。这等于限制了公民的自由,这样的方法显然行不通。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对家财了如指掌呢?那就是国家充当公民的会计,用义务劳动交换公民的财产增减信息。公民喜欢自家财,理应归公民所有,公民不爱财产增减信息,理应归国家所有,各取所需。
  财产,是人的命根子,世上无比其更贵重的东西。财产增减,是非常重要、频繁的活动,日常生活中无比其更频繁、重要的活动。所以,必须允许公私拥有并随时增减财产,这是生活的必需,是最低的要求。如做不到这一点,社会不是在前进,而是在倒退,就是比法西斯还残酷的专政。但是,允许公私拥有、自由增减财产,又会有人趁机侵犯他人财产。这就出现了一个难题:既要保证公私拥有、随时增减财产,又要防止犯罪分子增减、拥有非法财产。目前,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是革新财产增减模式,采取财产认证措施。即公私财产可随时、随地增减,随意拟定增减数额、种类,随意寻求增减对象,但必须增加一定难度,必须遵循国家设置的程序,必须对国家公开,不能私自或秘密进行。因增减活动而伴生的信息,不能随意处置,必须及时、准确地传递到财产认证机构,使国家掌握的信息,与公私掌握的信息达到对称。只有这样,才是一次完整的财产增减,才符合国家规范性的要求,才能防止国家对增减活动毫无察觉,从而丧失掌握、控制财产增减的能力,才能防止财产增减信息永远掩藏在增减者脑海之中。国家必须打造既有自由,又有约束的有序局面,消灭过去那种只有自由,而无约束的混乱局面。做到公私财产增减,有法可依,有序可循,有账可记,有据可考。
                     第八节 财产认证涉及的内容
  财产认证的论述,涉及到信息、财产、财产法定的原则、财产管理、侵财的犯罪、货币与支票、认证范围、财务管理新体系、实施财产认证的意义、地域与时机等一系列内容。所以,须分述这些内容,以使人理解财产认证的涵义及其实施的必要性。
                 第二章 信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7 23:53:17编辑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