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案例库
5494 9
2011-12-02



欢迎大家结合管理学知识对本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内容在300字以上,无知识点错误的,

分析有奖:可获得价值280元的VIP3价值350元的1年期银牌贵宾奖励。



如果你问一个姑娘最想拥有哪个品牌的奢侈品,第一个从她嘴里蹦出来的名字十有八九是LV,在你的再三追问下她们可能说出Chanel,说出Hermès,或许你能在10个名字之内听到Prada,但它绝不是首选。这就是今天Prada的境遇,在人们心中Prada的确是奢侈品,不过奢侈品的代表却并不是Prada。

  
在不断演进的奢侈品行业中,Prada的企业管理方式堪称是老牌奢侈品企业的最典型代表。Prada的掌门人Miuccia Prada和丈夫Patrizio Bertelli仍坚守着夫妻店的企业运营模式,事必躬亲。身为CEO的Bertelli甚至在一位高级经理离职后,自己顶上去做了一段兼职经理。

其实,在重视传承、重视品牌血统的奢侈品王国,大多数世袭制的家族企业都经历过路线之争的阵痛。Gucci集团就因为家族成员权势之争而使企业陷入困境,在上个世纪80年代濒临破产,而后不得不引入外部投资者帮助管理运营,才最终转危为安。这甚至引发了很多奢侈品集团积极进行公司“改制”的反面驱动力。


最近,业界盛传Prada在今年7月有望在香港上市,对于这样一个4次上市计划夭折、身背巨额债务的家族式企业来说,上市或许只是看上去很美的影像。资本的进入将使债务得到大幅缓解,但其过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以及其固执的“艺术化”经营方式,却有可能使Prada依旧面对不可逆转的危机。


没有入口的店


2005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一夜之间出现了一间Prada“精品店”,它就像是被龙卷风吹来的一样,没有施工痕迹,没有销售员,橱窗里寂寞地摆着Prada的正品鞋子和手包。而这间“精品店”的特殊之处在于,你只能看看橱窗,而无法登堂入室。


其实,这是柏林艺术家Michael Elmgreen和Ingar Dragset的雕塑作品,完全按照Prada精品店的装修风格和比例建造,甚至橱窗里摆放的鞋子都是Prada掌门人Miuccia亲自挑选的,但它就是没有一扇让你进入的门。


这个雕塑作品更像是对Prada现状的隐喻。Miuccia和丈夫Patrizio Bertelli牢牢掌控着公司的大权,甚至建立起围栏来保卫家业,外人无从进入,他人的建议他们也不愿听。在坚硬的外墙保护下,夫妻俩认为各自的分工能够很好地保证公司运营,Patrizio Bertelli作为CEO拥有公司大小事项的最终决定权,从雇佣每一名新员工到某一款手包的原料进货,从某一款鞋的皮料拼接到Prada精品店的墙面刷什么颜色的漆。


作为一家之主,Bertelli的火爆脾气使得高级经理们在没有他的同意下从不敢轻易做主,而敢当面顶撞理论一番的更是少之又少。在1997年,Bertelli巡视旗下品牌Miu Miu在曼哈顿新开的店铺,环视之后,径直把店内的一面镜子砸得粉碎,理由是“它把人照得显胖”;而更为“臭名昭著”的是,停放在Prada停车场内的一溜汽车,都被他把尾灯砸了,因为它们没有停车入位。


即使Bertelli有时像个暴躁狂,但Miuccia仍然愿意与其合作。就如她曾经真挚地对《华尔街日报》坦言:“我们努力工作,关系也经常剑拔弩张。与他一起工作非常累人,但是我佩服并且尊敬他。因为在我们的公司里,每一分钟都像在打仗,你必须训练有素,方能胜任。”


的确,没有人能够单靠发脾气就取得成功,而Prada能够从一个做皮具的家庭作坊变成全球知名的奢侈品品牌,为其掌舵的Bertelli也确实有功。但更不能埋没的是Miuccia Prada作为第三任继承人,为Prada提供的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


Miuccia原本是一名政治学博士,但在1978年继承家业之初,Miuccia就开始考虑如何将自家的产品带入现代新纪元。当时,沉重笨拙的皮质行李箱给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减重”是关键词之一。而Miuccia则创新性地采用军用黑色尼龙材料做成背包,不但耐磨且防水性好,还与各种衣服百搭。“Less Is More”的理念帮了Prada的大忙,它借此找到了直抵目标消费者心扉的通途。Bertelli则帮助Prada把尼龙包带到了全世界,出现在各大商场的专柜里。Prada也因此一炮而红,终于冲出了欧洲大陆。


“由重到轻”、“由繁化简”是Prada产品设计的成功所在,也是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同时,它的产品线变得越来越丰富,从鞋、成衣到配饰,Prada不断为自己的品牌加磅。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Prada又开始创立、收购更多子品牌。目前,Prada已经从生产皮包皮具的单一产品线,变成了拥有多品牌、全产品线的时尚集团,但没有变的是,Prada以设计为主导的发展理念。


或许,Prada没有Dior那么华美,没有Armani那么剪裁经典,也没有Guuci那般性感妖娆。但时常你又会发现,其实这些特点Prada是兼而有之的。但问题是,在奢侈品这个残酷的战场,你要做的是永远跑在前面。


为什么没有成为LVMH?


世界上很多奢侈品集团都将LVMH作为学习榜样、竞争对手以及类比的对象。但目前世界第一的奢侈品集团LVMH已经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品牌收购和零售网络的建立,远远地将对手抛在身后,其年营业额是位居第二的瑞士历峰集团的3倍。


在20世纪90年代,Prada曾经也有机会与LVMH集团近身肉搏,但却由于集权制管理和决策失误导致Prada距离建造梦想中的奢侈品王国越来越远。1989年,Louis Vuitton 和 Moet & Chandon合并,新组成的LVMH集团吹响了品牌兼并战争的号角,以形成垄断之势。当时,众人眼中的一块肥肉便是Gucci,作为有百年历史的Gucci刚刚从家族纷争的泥潭中拔出脚来,各个奢侈品集团都对其虎视眈眈,而Prada在1998年通过增持股票成为了Gucci集团大股东之一,形势本来一片大好。


但Bertelli却又拿出了家长式管理的那一套,对内实行铁腕,对Gucci也是百般挑剔,最终Bertelli竟然痛斥Gucci抄袭Miuccia的设计,并以此为由转手将所持有的股份全部卖给了LVMH集团。


无论是出于理智还是赌气,Prada将Gucci拱手相让后,就基本向奢侈品集团第一梯队说再见了。手里剩下的都是尚处在发展初期的品牌,无法让其大放异彩。而集权中心制的管理使得各个品牌无法独立运转,完全受制于Bertelli的直接管控。强烈的控制欲使得Bertelli甚至会插手其他品牌设计师的设计方案,Jil Sander被收购后,其品牌设计师几乎立刻与Bertelli决裂,并在几个月内离任。没有了设计师的品牌就如同被抽走了灵魂的躯壳,而Bertelli就是有这种“魔力”也只能将收购来的品牌设计师一一惹毛。


LVMH集团已经长成了以资本运作驱动的巨无霸,与Prada境况更为相似的是同为意大利世家的Giorgio Armani集团。但Giorgio Armani集团却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为了增加产品线并扩展业务范围,Armani以品牌授权的形式涉猎了很多单靠自身资本力量难以进军的行业,小的如香水、化妆品和眼妆,大到专业运动服装、婚纱店、甚至酒店,有些是采用合资的方式,有些就只是单纯授权。但Armani永远在问自己一个问题:除了品牌,还有哪些资源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盘活、渗透的?进军专业运动服装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做婚纱店其实是在利用现有的设计资源扩展零售终端。


由于没有一位像Bertelli这样控制欲超强的CEO,Giorgio Armani集团的管理还算灵活,更“幸运”地成为LVMH集团的假想敌。目前,LVMH集团面对的四大劲敌分别是Gucci集团、华伦天奴时尚集团、Hermès集团和Armani集团。今年初,LVMH集团突然入股Hermès集团,准备收割胜利果实,而Prada已经不在其视线范围之内。


但这恰恰为Prada发力亚洲市场提供了一个空档。


大众与小众


Prada之前几次的上市地点均选在意大利米兰,但今年卷土重来却在米兰和香港之间选择了他乡。Prada如此欣欣然在港上市,也是看好亚洲市场的发展前景。一来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外加日本稳坐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亚洲自然成为奢侈品牌的新福地。二来Prada正在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扩张, 2010年,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收入总额相比2009年增长了75%,升至3.89亿欧元,该数值相当于集团总营业额的20%。


所以在今年2月, Prada在北京第一次举办了春季时装秀,并特地为迎合中国消费者,将设计师在去年9月米兰秀展上用的棉质面料换成了丝绸,帆布包也换成了丝绸和皮革。而Miuccia Prada更是破天荒地出现在秀场,并表示年内在中国要再开8家店。


从某种程度上说,奢侈品是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奢侈品也乐于将自己塑造成人人梦想但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拥有的形象。但在这大众渴望与小众消费之间的平衡该如何把握,远不是靠价格杠杆便能达到的。


人们购买奢侈品是认为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为了满足这种心理,奢侈品牌在现实世界中,莫不是将直营店、旗舰店建造得华丽气派,来配合品牌形象的宣传,但Prada却剑走偏锋,愣是把本该刺激顾客消费的商店做成了装置艺术。


2002年,Prada邀请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Rem Koolhaas设计的纽约Soho旗舰店亮相,但消费者大都咋舌。这个耗资4000万美元建造的宫殿,波浪形的地面直接“翻涌”到地下一层,衣服被展示在可移动的笼子里,鞋子放在无法触及的高处。Miuccia很得意设计师体现出了Prada对于高端时尚的理解,但他们却忽略了过于前卫和艺术化的装修风格使得顾客的购买冲动被分散。


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品牌建设同样重要,但Miuccia是个不喜欢网络的人,甚至坚决拒绝Twitter,并对其他品牌的网络宣传新招嗤之以鼻,因为她认为“快速传播必然要牺牲品质”。有了这样的领导者,Prada直到2007年才有了自己的官网,但在新媒体营销方面表现最为灵活的Burberry已经摸到了互联网的兴奋点,一路从电子商务做到街拍网站,动作频出。


但Miuccia却对此恶语相向——“我不觉得在网上做了个风衣街拍网站就很了不起,就意味着品牌开放。相反,如果10年以后,人们回头看,发现Twitter上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堆废话,我为什么还要给别人更多机会去误解我?”


奢侈品品牌对于互联网的认识总有一种误区,认为这种海量的、聚众的信息传播与奢侈品所追求的小众享受是水火不相容的,或者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是高科技与手工艺之间的矛盾。不得不说,奢侈品品牌起初有些惧怕互联网,但互联网并不会消失,只会与我们的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


另外有一点Prada需要意识到,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龄小15岁,比美国平均水平小25岁,这些活跃的购买人群不是不会上网的老头老太太,而正是互联网的重度使用者。所以,Prada要想触及中国的目标消费群体,还真得想想该如何打开这扇“门”。


在2001年Prada第一次准备上市材料时,投行的咨询师们曾经将这夫妻二人的合作关系列入到风险因素中,一旦二人决定不再一同共事,Prada是否还能保有现在的成绩,需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仍是这两位按照现有体制共同掌管Prada的话,在上市成功后企业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一个看上去很美但却没有门的店铺会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品,但绝对不是一个能赚钱的好生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2-3 14:48:29
有些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从巅峰到谷底。

对诺基亚而言,似乎只是转瞬间的事。

  再过3年,它就将迎来上市100周年,成立150周年。

  这家在赫尔辛基股票交易市场最早上市的公司,从1996年到2011年第二季度,一直稳坐全球手机市场份额头把交椅。

  而正是这家百年老店,日前宣布明年上半年将从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退市。

  此前,它已经陆续从伦敦、巴黎、斯德哥尔摩证交所退市。

  至此,诺基亚的最后资本阵地,只剩美国和“老家”芬兰。

  在《华尔街日报》评选出的2012年即将消失的品牌中,这个曾经稳坐全球头把交椅的通信业巨头,稳居第一。

  这家曾站在世界之巅的公司,怎么就败了?

  1.战术之误

  只专注市场份额,不创新

  差不多10年前,诺基亚推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移动电话。1998年,它历史性地超越摩托罗拉,以27%份额成为世界最大手机制造商;在 Interbrand最有价值品牌榜上,它以第11名排在万宝路后面。到2000年4月,它的市值高达2500亿美元,是所有欧洲公司的市值冠军。

  赫尔辛基经济和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对于它的成功这样表述:诺基亚在1990年代的惊人成功,遵循的正是通用汽车在1920年代开创的原则市场细分,拥抱最新科技趋势,为促使顾客重复购买而进行品牌管理。

  成功并不是一份美差。诺基亚曾经一度迅速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一旦坐到了这个位置,它就开始变得自鸣得意。它似乎忘了创新的重要性。

  在首席执行官康培凯的任期内,诺基亚关注更多的是扩大市场份额,而不是打造出能够真正吸引顾客的创新产品。公司坚持认为,手机的主要用途就是打电话。它没有意识到,手机的重要作用还包括查邮件、找餐厅以及更新Twitter信息。

  于是,诺基亚让一些后起之秀钻了空子:

  2007年6月上市的iPhone重新定义了整个手机业的规则;基于Google 安卓系统的手机在2008年10月正式推出,仅18个月就成为智能手机里增长最快的平台。

  现在轮到诺基亚成为商学院的负面案例了。根据Gartner数据,在今年第一季度,诺基亚全球市场份额由去年同期的30.6%跌至25%,创14年新 低。iPhone刚上市时,诺基亚在全球智能手机份额达50%,如今降至24%。过去4年里诺基亚市值缩水75%,后起的智能手机制造商HTC如今市值都 比其多逾百亿美元。

  2.策略之失

  过于迎合消费者不开放

  长期称霸让诺基亚考虑问题时很容易从自身出发,看不到挑战者。

  今年早些时候,诺基亚CEO艾洛普在芬兰小镇萨罗的诺基亚工厂发表演讲时,问员工多少人有iPhone或安卓手机,举手者寥寥无几。这令他不满,艾洛普自己一直会随身携带竞争对手的手机,他希望员工也能做到知己知彼。

  知易行难。

  外界常把诺基亚对竞争激烈态势的无动于衷解读为大公司的傲慢心态使然。但诺基亚内部则认为这是一种忽略性的自满感,而非傲慢自大的自满感。

  但这种忽略并非简单的为成功所累。面对挑战,本能性否认现实的特性并非诺基亚独有。不过,对多年来以易用性招牌征服全球消费者的它来说,一下子站在用户体验的对立面,的确很难接受。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早在苹果发布iPhone前,诺基亚已有触摸屏产品,但内测表明消费者并不是很喜欢。这种迎合消费者需求,而不是去创造需求的心态使得诺基亚在很长时间内都对市场的变化不以为然。

  多年来诺基亚在设计方面的理念是,想方设法了解用户需要什么,然后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要求。

  这种“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设计思想,对于改良性的产品可能是有用的,但当社会需要全新的、具有多种效能的移动终端的时候,当移动互联网时代快速来临的时候,用户需要的不是改良性的设计,而是革命性的创新。

  显然,这一因循传统的设计方式,无法创造令用户“喜出望外”的产品。

  当然如果不是苹果的出现,诺基亚本着追求的是功能实用和耐用性,并提供丰富的产品线供选择,也许还不会输得那么惨。

  来看看苹果,只有那么几代手机,它也没有太多地考虑消费者打电话是不是方便、按键是不是方便,也没有因用户群体的差异而专门开发少儿版、学生版、老年版、娱乐版,但这并没有妨碍它的热销。

  3.平台之败

  固守塞班的系统不联盟

  诺基亚业绩下滑,还与它固守塞班操作系统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可否认,多年来塞班系统一直占据智能系统的市场霸主地位,系统能力和易用性等各方面得到市场和手机用户们的广泛认可。

  转变发生在2007年11月,Google与30多家业内企业成立开放手机联盟,共同开发安卓开源移动平台,争取把手机打造成功能强大的移动计算机。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当时诺基亚并没有参与这样的联盟。当时甚至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塞班走向平台性的整合和开放,在手机操作系统上作为新生力量的苹果和Google都可能受到冲击。

  3年后这场巨头博弈的大戏却走向了另一面。

  iPhone手机和安卓操作系统的崛起,终结了塞班一家独大的格局。并且,相比于新生的iPhone和安卓,塞班则像一头负重的老牛,不仅使诺基亚寸步难行,更使其陷进泥潭之中,面对iPhone和安卓的围追堵截,它几乎没有防守和还手能力,诺基亚因此流失大量用户。

  诺基亚长期垄断塞班系统,源代码也不公开,这使得不少商家无法了解其内部的构成,致使开发新的应用功能出现瓶颈。而安卓系统的最大优势正好在于开放性、免费性。三星、摩托罗拉等终端厂商都在采用安卓系统,以此开发出个性化﹑差异化的功能。

  在其他操作系统都开始变得越来越开放与灵活的时候,塞班却依旧是封闭的状态,并在技术上也开始落后。诺基亚当初的决定最终砸了自己的脚。

  有分析人士认为,塞班沦落到今天这种局面,诺基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塞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用户基础,诺基亚具有雄厚的科研创新实力,如果诺基亚以前有较强的危机意识,能够不断推陈出新,那iPhone和安卓要战胜塞班,还是有较大难度,至少能够保证塞班不会被打得像今天这样落花流水。

  调研数据显示,自今年第一季度以来,塞班操作系统份额已从48%降至23%。与此相对,第三季度终端市场安卓系手机销量占智能机市场销量的58%。报 告解释称,这是由于近一年内诺基亚鲜有卖座机型上市,且来自品牌的负面影响不断。诺基亚三季报也显示,其总营收较去年同期下滑13%,净亏损达6800万 欧元,智能手机销量更是直降39%。

  4.管理之伤

  人事调动调整频繁不稳定

  2010年9月21日,接任诺基亚CEO职务,来自微软的前高管埃洛普曾一度被认为是混到诺基亚里的“无间道”。在与微软联姻之后,至少有数十位高管表示了反对甚至愤怒,芬兰总部员工游行络绎不绝。

  “诺基亚的层级管理、汇报制度非常严格,往往一个小会就要牵动几个部门来完成,邮件上报、层层审批等待的时间往往会大于执行的整个过程。”诺基亚中国一位刚刚入职的员工告诉记者。

  诺基亚前设计主管亚当·格林菲尔德认为,诺基亚的高管太满足于自己的硬件。

  一位诺基亚高管抱怨,诺基亚太过重视设计和用户开发,但工程才是公司重点。

  后院起火,前院加油。管理层数次更迭。

  事实上,埃洛普在上任后并没有进行大面积人事调整,但带来的震动却翻天覆地。先是执行副总裁、智能手机业务负责人安西·凡约基宣布离职,英国及爱尔兰地区总经理马克·洛兰挂印引退。随后,诺基亚2010年10月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最高裁员1800人。

  而被埃洛普看作“福地”,裁员风潮并未肆过的中国市场也发生不良反应。2010年年底,诺基亚副董事长邓元鋆突然辞职加盟AMD。2011年6月1日,大中国、韩国及日本区高级副总裁梁玉媚上任不到半年便离去。

  不同背景,不同战略。每经历一次人事变动或战略调整,调动的都是庞大且纵深复杂的关系网,苦难重重的诺基亚已经再也“伤不起”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3 20:23:43
不敢想象一个独断专行和拒绝革新的CEO可以缔造什么伟大的企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4 09:00:53
乔布斯独断专行,但不拒绝革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5 10:28:44
ppaub 发表于 2011-12-4 09:00
乔布斯独断专行,但不拒绝革新
我是说,既独断专行,又拒绝革新,就会问题巨大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