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伴随着数千英国民众如事先所约在伦敦发起“占领伦敦证交所”的示威,
“占领”运动延烧到全球70多个国家的几百个城市,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全球抗议日”——从北美的纽约、华盛顿、温哥华到西欧的罗马、马德里、柏林,从澳洲的悉尼、默尔本到东亚的东京、首尔、香港……全世界的“占领者”们走上街头,包围当地象征资本主义的重要地标建筑(如法兰克福欧洲央行大厦和台北101大楼),抗议大公司的贪婪和政府削减预算。
不过,除了意大利罗马上演了较为严重的暴力冲突外,全球其他地方的抗议活动总体上还是比较平和克制的。虽然美欧多个城市的数百名抗议者因轻微违法行为而被捕,但对于严阵以待的各国警察来说,这次全球抗议的“力度”多少要小于他们的预估。
那个周末适值20国集团财长在巴黎会晤,而发源自纽约并席卷全美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也差不多迎来了它的第一个满月。
今年8月初英国爆发大规模暴力骚乱后没几天,美国《大西洋月刊》即发表评论,对美国的现状表达强烈忧虑。在这篇题为《今天是英国,明天会是美国吗?》的文章结尾,作者雷蒙德·邦纳就英国所发生的群体骚乱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后提问道:这描述的不也正是今天的美国吗——贫富差距加大、失业、以及失望的下层阶级?几乎与此同时,《纽约时报》发表专栏作家罗杰·科恩的文章《愤怒的时代》,提醒美国和西方正视下述严峻现实: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陷入困境、意识形态激进化、政治上变得偏狭。直到9月中旬,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还在忧心忡忡地警告:如果不迅速创造就业机会,美国可能会看到类似于今夏伦敦街头上演的暴乱……
然而,所有这些“先见之明”都没有能够阻止一场声势越来越浩大的抗议运动席卷整个美国——现在看来注定还将要席卷整个世界,而它的源头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心脏地带:华尔街,三年前席卷全球并肆虐至今的金融危机也是在这里爆发的。比较值得庆幸的是,至少到目前为止,这场示威抗议尚未酿成出格的暴力冲突。 
一.
“占领华尔街”行动发展到目前的规模和影响力,的确是大多数人始料未及的。
最初的行动发生于9月16 日那个周末,到第二天下午,大批愤怒的抗议者已把不足1/3英里的华尔街占得水泄不通。他们原先准备占据华尔街——这也是“占领华尔街”这句口号的由来,但后来被警察阻挡在外面,于是就在距华尔街以北几个街区的一个叫做祖科蒂公园(Zuccotti Park)的大型混凝土广场上“安营扎寨”。
这场街头群众运动一开始几乎没有吸引来任何媒体的关注,的确,美国人为表达各种不满举行示威游行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很快,借助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力量,“占领”运动的影响迅速在全美传播开来。在短短两三周内,人们“占领”的城市版图迅速扩大到华盛顿、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休士顿、费城、匹兹堡和丹佛等全美50多个大城市。示威者宣称,他们计划在本月“占领”150座美国城市,并准备在室外过冬,打一场持久战。网络上的活跃分子还试图在美国之外的布拉格、墨尔本和蒙特利尔等地组织抗议活动。
随着运动的参与者和波及面越来越广,参与抗议者身份的诉求也越来越五花八门——从心怀不满的失业者到拿不到奖学金的学生,从要求对大公司增税到反对政府削减各种社会福利,直到宣传从阿富汗撤军、遏止全球暖化和环境污染等等……如果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某些人、某些事必须做出改变,以纠正现存的全球资本主义体制中的问题。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然是他们对社会分配不公的愤怒,“我们是99%”是这场运动最响亮的座右铭。西雅图示威者网站是这样解释这场运动的:这次全国范围的行动是“不同肤色、性别和政治信仰的民众在无人领导的情况下发起的抵抗运动”,“我们唯一的共同点是:我们在社会中占99%,不愿再忍受那1%的人的贪婪与腐败”。
在这样的舆论场中,作为现代金融资本主义金字塔顶端的华尔街,成为运动矛头的靶子,实在是既顺理成章又颇能赚得眼球。哈里斯网上评估公司2011年4月所作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华尔街的愤怒情绪达到了过去40年来的最高点。接受该调查的美国人中只有26%认为,在华尔街工作的人“与其他人一样是诚实的、有道义的”,而1997年持这种观点的人是现在的两倍;超过2/3的美国人还断定,“如果认为他们违法就能赚到大钱并不受惩罚,华尔街的大多数人是愿意以身试法的”。
10月5日那个周末可能将成为运动的转折点,自那天起,这场极为松散的民众抗议活动得到了包括美国运输工人工会、服务业工人国际联盟、教师联合会、汽车工人联盟等在内的全美多个工会组织的参与和支持。由于组织化程度很高的工会以及部分市内大学生的共同参与,10月5日傍晚,“占领华尔街”运动在纽约发动了三周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示威游行,参与人数达到近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