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2325 4
2006-12-25

本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虽然在外读书十几年,但回老家的所见所闻让我一直熟悉着家乡的那片土地。也曾支农支教,做过志愿者,帮助农民组建一些经济组织,对农村的事情也还算不是很陌生。这里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三农问题的根在什么地方?农村为什么落后?农民为什么穷?农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缺政策?还是其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观点是只有一个矛盾:众多从事农业的人口与产业发展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矛盾。农业人口的多自不必说了,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主要说一下经济发展趋势的问题。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可以得知,农业的发展是落后于工业发展的速度的。从产业发展的绝对量来看,农业确实有很大的进步:由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再到后来的铁器时代,然后就是化学农业、机械农业,直到现在提倡的生态农业。但再回头来看,与工业的发展相比,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比重却是一直在减少,农业人口的比重也是在逐渐降低。相对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工业科技的发展更是惊人。科技革命之始,由于采用新技术,纺织业有了很大发展,对于当时有地的贵族、领地主来说,种植业的收入远远要低于养羊、办工厂的收入。事实上当今农民也对此有着深刻地认识。在他们看来,种地是解决吃饭问题、口粮问题,谈不上有什么收入(东北等个别地方一些土地较多的农户可能有例外),现金收入则主要依靠养殖、种果树(还有其它经济林),或者外出打工。总之农业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低利润甚至无利润的产业。

其次,农业生产的产品是人类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其价格注定不会有大的波动,也不会有高的收益。依据恩格尔定理可知,随着收入的逐渐增加,食品等维持生存的消费比例逐渐降低,也就是说,不管是粮食还是其它肉类食品(消耗更高的粮食),其消费量是有限的,也是确定的(弹性小)。换句话来说就是农产品的消费不随收入的增加而大幅增加,不随收入的减少而大幅的减少,也不会因为价格的降低而出现需求的大幅度升高,因为价格的升高而大幅减少(市场营销里的必需品)。其需求量具有刚性。因此如果农产品价格升高,居民在食品消费上的支出比重也会升高。这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不能保障、整个物价水平的上涨。而这两个结果都是国家和社会所不能承受的,所以农业只能保持其基础地位,农产品也只能保持较低的价格水平。

再次,二元制政治、经济体制束缚了社会的发展。我们知道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和农户在全国的比例是很低的。从历史上来看西方国家农业人口的减少是采取较为血腥的方式(这一结论主要依据从小到大学的政治经济学知识,未作过深入细致地了解),以英国为代表(圈地运动、羊吃人)。发展到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受保护的产业,国家要投入资金来补贴农业。而在我国,上述方式并不现实。国家要安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不可动摇,这就决定了不能采取强迫的方式把农民从农业、从耕地上转移出去。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就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以维持农业收益,众多的农业人口是经济所不能承受的。

市场机制下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有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这些特征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追逐利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追逐利益带动了整个西方世界走出愚昧,走向了现代化。几百年之后的今天,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很完善了,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他们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会公平,更具有社会责任感。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小布什总统提出考虑停止征收遗产税,二个人登­广告反对,一个是微软的比尔盖茨,另一个是巴菲特。他们说,“我不能允许我的第二代不劳而获!”。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口号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就是差距,市场经济体制的差距。如同我们经常提到的,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悠久,积淀深厚,美国不过只有几百年历史;然而就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我们国家又有几年呢,西方欧美国家又有多少年呢?!

总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与市场机制的落后和不完善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束缚了农业人口的转移,两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要求农业人口大量的转移,只就成为一个两难的问。

最后再谈一下对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观点的看法。

关于新农村建设。本人因为某些研究课题接触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总体影像,新农村建设说白了就是盖房子、修路、发展当地优势产业。而且由政府参与,并主导整个过程。本质上来讲不过是新时期的一场农业学大寨运动,只不过是大寨换成了赣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党和国家缺乏执政经验,对于国家建设,尤其是农村发展,没有科学的方法,只能是一以贯之地搞运动。某地推出新做法,有所成绩,或者在某地搞试点,有些成果,然后就由点及面,全面铺开。历史已经多次证明这种做法的不可行,然而还在继续,没有能提出新的、科学合理的执政和建设方法、思路。

关于乡建运动。以温铁军为代表,众多大学生、农民,秉承晏阳初、梁漱溟的乡建理念,在各地组织农民建立合作社,搞生态农业,甚至还出现了教授街头卖大米的情景(在京城某大学教授帮助自己蹲点的合作社农民出售无公害大米)。其积极参与,勇于实践的精神确实感人,可能否解决问题呢?迄今也没有看到相关的指导理论。作为领军人物的温铁军,也只是一味的解构现代化,“用脚做学问”,甚至最近终于跟政府走到一起,跑到海南岛同当地政府合作一起搞新农村建设去了。

关于小城镇建设。这个提法现在已经不怎么看到了,然而几年前还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也曾被温铁军批判过。提小城镇建设的人可以说看到了如此多的人口从事农业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压力,试图转移农业人口,可事实上也是不可行的,具体原因不做过多解释,有兴趣者可查阅相关文献。

以上是本人一些粗浅看法,希望能引出各位高见,相互讨论,深入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2-26 17:53:00

学问还是要用大脑来做的,我们对农村农民农业的热爱和同情,绝不能影响我们的理性思考,少一些舆论造势,少一些毫无价值的口号.

国外的经验虽然不能直接拿来主义,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有些真理是普适的,有些又是带有本土色彩的.

现在提倡新农村建设,很多人张口闭口韩国新村改革\日本农协,又曰共同文化背景\相似经济传统,仿佛今日的日韩就应该是明日中国发展的方向.欧美固然与我们有诸多差异,但是日韩是否就是我们直接模仿的榜样仍值得我们深思.否则就很容易掉进非此即彼的陷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27 14:54: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8 14:29:00
以下是引用祥云之南在2006-12-27 14:54:00的发言:

请看下面的链接:

https://bbs.pinggu.org/dispbbs.asp?boardid=56&replyid=659572&id=77593&page=1&skin=0

竟然还有这种观点!

那人是垃圾,当然客气一点是书呆子,只知道理论,不知道如果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一堆废纸。自己关起门用所谓的理论推出了谬论,典型的哲学没学好那种,不明白追求理论真谛背后的目的其实是造福人类,而理论本身只是形,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0 22:58:00
还是应该从历史来看三农、乡建、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