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产品市场化发展与改革
市场与价格改革是实现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三十年在国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中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以市场机制为主配置资源的市场体系的逐步形成。ZF对市场干预的不断削弱和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逐步增加促进了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农业经济增长。
1.国内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和成效
国内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历程:理论上,市场自由化要求废除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但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不同,中国ZF在改革的初期并未废除计划体制。中国在改革初期,将市场视为对计划体制的一个补充。农业部门在80年代初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ZF在减少对市场自由贸易的限制方面也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1979年最初作出允许重建市场的决定时,只允许蔬菜、畜产品和少数几种作物在本县范围内进行交易。1980-1984年,ZF才逐步放松了市场交易的地域限制,但改革初期农村市场仍然以当地周期性集市为主。
1985年后市场改革才开始启动,并在90年代初期加速推进。农产品收购体制改革,商品贸易限制改革、国营粮食系统的商业化改革、城乡市场发展需求等使得市场交易行为空前繁荣。1990年超过30%的粮食由私人经营,其余产品中的一半以上的交易是由商业化国有粮食企业完成,这些商业化国有企业也遵循市场规则参与市场交易。
尽管在改革过程中,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市场化改革进程曲折反复,但随着私营农产品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国家购销体系开始被削弱,改革的目标到改革实施的25年后才基本实现,2004年中央ZF又通过正式颁布政策明确了粮食的市场化方向。
国内农产品市场化改革成效:经过30年的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努力,中国逐步实现了由市场价格信号引导农业资源配置和农业生产决策。笔者研究表明:
首先,不同地区间农产品价格趋势出现紧密互动的关系,而且互动的趋势不断加强,说明市场存在整合的证据。
其次,价格的空间形态的变化规律和明显的“运输梯度”,是市场改革取得成效的又一重要的证据。Huang等(2004)的研究表明,中国农产品价格有明显的运输成本梯度规律,体现了市场交易和运输体系效率的提高,而且发现中国的农产品市场效率不比美国低。
第三,中国农产品市场改革成效最重要的证据是,正协整的中国农村市场配对的比例在不断提高。运用更为严格的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市场的整合程度。研究结果显示90年代末期中国市场逐步迈向成熟,价格互相联动的配对市场之间已经整合的比例表现出了显著的增长态势。
2.农产品对外开放和成就
农产品对外开放历程:人民币汇率经历了漫长的改革历程。在改革前的很长时期内,为了实现贸易保护的目的国内货币一直以来是被高估的。由于农产品是可贸易商品,因此,农业部门受到了严重的干预(Huang和Chen,1999)。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除了1992-1997年和最近几年外),汇率不断下降,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中国也通过放松外汇供需管理加速对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
在汇率体系变化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了对外贸易自由化改革。起初大多数是通过减少国营贸易商控制的商品来实现的。在放宽对进出口市场准入的同时,中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削减关税,1992-1998年,农产品关税的简单平均税率从42.2%下降到了23.6%,到2001年又下降到了21%。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后,到2004年平均税率下降到17%,市场准入进一步扩大,而且承诺取消出口补贴。
农产品对外开放的成效:对农产品的干预度量,笔者是通过比较在国内港口的批发价格和国际价格的差异(或名义支持率)来体现,具体见黄季焜等(2009)。这项研究表明,中国对农业的政策干预显著下降。改革初期受到高度保护(名义支持率为正)的农产品保护率逐渐下降,而受到高度负保护的农产品保护率逐渐上升,这说明中国农业已转变成了一个基本融入国际市场的行业,国内价格逐渐趋向国际市场价格。
就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笔者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促进了国内生产结构的调整(Huans et al,2007)。贸易使中国逐渐转向生产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果蔬和水畜产品等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同时逐渐减少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这对改善国内农业生产结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总结和展望
中国农业六十年的发展和三十年的改革见证了改革的成就和政策的影响。1978年开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启动了中国农村三十年来的全面渐进式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改革显著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产品单产的不断提高,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长;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为农产品市场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化。应当说,迄今为止,中国农业三十年的改革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成功地建立起了农民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农业经济面貌,并使农业经济发展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三十年后,既有的土地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力的效应已逐步释放殆尽,目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关键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都同现在的土地制度有紧密的联系;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还需要以农地制度的深化改革为突破和主线,推进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的各项改革;还需要完善农业科技体改革,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还需要推进市场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和公共投资体系,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
转自:http://rdi.cass.cn/show_News.asp?id=3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