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内理财市场一个令人瞩目的焦点无疑是代客境外理财产品(QDII)。由于保险、基金受到管制,QDII市场一直是银行系独大。但是,首批银行系QDII产品出现后,却遭遇了人民币升值“凶猛”的尴尬,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市场对规避升值风险的呼声日益强烈。2007年, 随着相关政策出台,保险、基金将加入QDII战团。但在人民币升值的强大预期下,QDII如何“俘获”投资者的心?  
  开局:首批QDII产品销售遇冷  
  今年4月18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这标志着为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鼓励资金多渠道投资,实现藏汇于民的代客理财产品正式扬帆启航。随后,中行、工行、交行、东亚等银行纷纷开始发售首批代客理财产品。据有关统计数据,截至11月末,已经有10家内资银行和7家外资银行的内地分 行取得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中国的QDII理财产品实际发售额为5亿美元,居目前各家银行首位,仅达到其计划额度的50%。
  显然,这一成绩并不能让银行业满意,由于QDII产品大都以人民币投资(也有部分产品以美元投资),而人民币升值又可能抵消(或部分抵消)QDII产品的收益,因此潜在的汇率风险成为了QDII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加上占本金金额0.15%~0.20%的托管费和0.15%~0.40%的管理费,也让QDII产品的吸引力进一步降低,并最终导致了其在销售上遇冷。
  美国银行研究报告称,人民币兑美元在2007年可能升值4%~6%,速度快于2006年的3.5%的水平;法国巴黎银行也预计2007年人民币将以约5%的速度升值。这意味着2007年用人民币投资的QDII要达到8%以上的年收益率,才能与境内普通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基本相当。而这样的高收益显然给银行业提出了难题。
  现状:第二批产品锁定汇率风险  
  
  人民币升值时代中,第一批境外代客理财产品QDII在部分市场上遭遇一定的冷遇后,第二批产品一度迟迟不愿亮相。日前这一僵局在我国银监会支持下被打破。英国渣打银行、中信银行均设计推出了全新的人民币或者外币的QDII理财产品,且均设计了防范人民币升值风险的新功能。
  据了解,渣打银行此次设计的QDII和此前市场上 的同类产品相比,该产品设置了到期收益锁高保护机制,在投资期内前三年每年根据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提高到期保护水平,化解此投资对人民币升值的风险。
  与此同时,中信银行新设计的短期QDII理财产品,也设计了锁定汇率风险的机制。“其有两种类别,一是把12月18日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锁定,作为未来的结汇汇率。还有一个是3个月后到期结汇。这样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展望:银行保险基金明年“斗法”  
  尽管暂时存在销售不畅问题,但金融机构申请QDII的步伐却丝毫没有放缓。据了解,除银行、基金、保险等后备队员将持续加入外,信托公司也准备跻身QDII行列,目前部分符合条件的信托公司QDII业务资格已在审批之中。
  12月21日,保监会出台酝酿已久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允许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总 额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这意味着在全国保险机构2万亿资产中,2007年最多将有3000亿元保险资金可以投资国外资本市场。同时,随着今年首个外币基金——华安国际配置基金问世,2007年也将会有更多的基金“出海”。
  业内人士指出,2007年,将是QDII发展的关键一年,应该说第一轮的开头并不尽人意,但随着银行、保险、基金三系资金“热情加入”,一旦人民币升值热潮冷却,以及监管机构渐进地放开产品的创新空间,QDII的市场潜力就会显现。